为何说林彪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这点极其值得研究

分享至

为何说林彪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呢?要真正说清楚这个人,我们需要把他某些外表现象与内在本质结论中间的一大块空白填补之后才能做到。

林彪真的是一个极其值得研究的人物。在一些最重大、最本质的问题上,她在表里两个方面的反差之大,是惊人的,是举世罕见的。那又是什么原因造就了他的这一切呢?

在林彪的卧室里,挂着一张条幅:

“勉从虎穴暂栖身,

说破英雄惊煞人。

巧借闻雷来掩饰,

随机应变信如神。”

这首诗是《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中的赞刘备的诗。曹操借酒评点天下人物,畅言“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说破了刘备的内心抱负,刘备吃了一惊,手中的筷子,都不觉落于地下,时值大雨将至,雷声大作,刘备以此为借口将“失箸之惊”轻轻掩饰而过。

林彪以刘备自居,那么谁是曹操,哪里是虎穴?他作为“刘备”有着怎样的“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

这些问题是否有确定的答案呢?



历史上的某一个阶段,曾经有崇拜者把林彪称誉为韩信。翻开“二十五史”查阅可知,这个比喻从军事造诣上颇为贴切。历史上,在统一中国的大业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大军事家中,唯有韩信的才干和功业与林彪接近。

《史记》上说,韩信在楚汉争中,“三分天下有其二”。从某种意义而言,说国民党军的主力,有“三分之二” 是被林彪率领的四野解决的,也不算是多么夸张。

众所周知,解放战争中著名的三大战役,林彪直接指挥了两个,毛泽东曾经高兴地说,就算其他野战军打光了,凭着四野,照样可以和蒋介石一争天下。

对于林彪,不管你喜欢他或者不喜欢他,你都无法否认他是个极富个性和特色的人。他的字是“林彪体”,他的话是“林彪语言”,都不会跟第二个人混淆。可以说,全中国独此一家。

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林彪的资历算最浅的,他没有背景,却排名第三。朱德占了一个“朱毛”,一个“红军之父”,他不好比:彭德怀曾代理总司令,他初到陕北时,红军整编还当过总司令,他也不好超越。

但是,在剩下的元帅中,无论是曾在黄埔军校当过他的教官,还是在战争年代当过他的军长,统统都不在话下,排名在他之后。林彪靠的是靠什么?……战功!

林彪打巧仗,打得神出鬼没;打恶仗,打得石破天惊;打大仗,打得地动山摇,天翻地覆。

红军时期,几乎所有著名战役林彪都参加了,是第一线指控员。毛泽东被排斥于领导岗位之外的第四次反“围剿”,若不是林彪彻底打垮国民党陈诚部队的主力,很可能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提前发生。

抗日战争,第一个打出八路军威名的平型关战役,是林彪指挥的。在这场战斗中,打响第一枪的杨成武回忆说:“聂荣臻当时在原平,在前线看地形,分派兵力指挥战斗的是林彪。”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他打了两个。老百姓说他是“从东北打到海南岛,横扫半个中国。”当初他是带了10万缺衣少枪的部队出关,两年后,他消灭国民党50万精兵,率100多万大军出关;在人民解放军序列中,是武器最精良,实力最强的一支部队。

难怪黄永胜曾敢口出狂言:“林总,现在单是咱们‘四野’一家,就是可以跟他蒋介石一争天下了!”林彪呵斥了黄永胜。这话只有出自毛泽东之口才合法。



早在红军时期,林彪用兵,避实就虚、声东击西、暗渡陈仓、围魏救赵……确实有些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帅才,于是,在打了一些胜仗之后,便有些人开始叫他韩信了。

那时人们叫他韩信,绝没有谁会想到“野心”上去,只是说他率兵打仗像韩信,打了胜仗叫一声“韩信”,范围有限,平时更不会有谁把“韩信”挂在嘴头。但在长征以后,“韩信”的叫法就听不到了。可在解放战争时,“韩信”的叫法又出现了,起因就在于那个黄永胜。

“四野”八纵司令黄永胜,骁勇善战,多有战功。但不打仗时就稀松懒散,兵团司令员程子华颇为其头疼。东北决战在即,程子华曾三次找林彪,要求换将。他看好老资格的段苏权。说段将军老成持重,有廉颇之风,可代黄永胜为八纵司令员。

林彪摇头:“辽西三战三捷,永胜同志乓不过二万五,半月歼敌一万六,功劳不小。”

程子华皱眉头:“他是击鼓冲锋,呜金懒散。说到底咱们还是人民的军队呀,这样子怎么行?”

林彪面无表情,声调平淡他说:“高祖刘邦曾问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韩信说:十万,刘邦不悦,问:那么你能带多少兵?韩信说:多多益善。刘邦哂笑:你这么大能耐,怎么被窝捉来,供我驱使了,寒暄不慌不忙地说:陛下不善将兵,却比韩信善于将将,所以韩信只能供陛下驱使……”

说到这里,林彪起身送客:“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就这样吧。”



在东北,冀察热辽的干部,包括程子华、李运昌、段苏权这些老人,同林彪的矛盾不少,议论也常有。林彪将将,讲的本是帝王术,学的是刘邦将将。但是,无论何时何地,绝不会有人将其比为刘邦。有毛泽东在,那样比是犯大忌的。

于是,关于程子华要林彪撤换黄永胜的故事,在冀察热辽的老人中传开时,“刘邦将将”就变成了“韩信将将”,又有人在背地里开始把林彪叫“韩信”了。

林彪麾下不少人拿亥下一战来说比辽沈战役,说林彪这一仗打得不亚于韩信当年的十面埋伏。

于是,不光对林彪有意见的冀察热辽老人背地里把林彪叫韩信,就是“四野”中那些最信任最佩服林彪的指战员,也有不少称其为“韩信”。

林彪与韩信的确极为相似。但“韩信”的称呼,毛泽东不用,林彪更不喜欢。

原因很简单:韩信是个悲剧人物。三分天下有其二,功高不赏。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韩信先被汉高祖刘邦诱捕,归长安而释之,将他由“楚王”贬为“淮阴侯”,后被吕后以“莫须有”的罪名捕杀,灭绝三族。

林彪当然不希望得到这样的下场。他一贯以十分阴暗的目光看待我们党内的生活,深感“两汉故人以权贵不全;南阳故人以悠闲自保”的“故训”,因而尽量避开政治漩涡以自保“待时”。

解放后,林彪效法韩信的同僚张良,隐居独居以求保身,党内民主生活的不健全,让这位军事奇才窥出了“天机”,他内心长久压抑的原始欲望被诱发,他看到了权力宝座那摇荡不定的闪光,终于侧身求进,权力中心的漩涡 ……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