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六国的文字语言真的不通吗?他们怎么交流?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故事《晏子使楚》中,楚王找出本国监狱中的齐国罪犯,借机刁难晏子,这时,晏子说出了千古名句:“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这句话虽然没有科学依据,但是可以切实得出一个结论:先秦时期,中国南北的差异相当大,不论是文化还是环境。

而这又引出一个问题?先秦时期,列国有着如此大的文化隔阂,他们又是怎么交流和沟通的呢?



一.“马”之隔,文之统

秦始皇之前,六国文字是否不通?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难免会有人问出前一个问题:秦始皇之前的国家为周天子分封,同为周天子治下,文字怎么会不通?

这个问题,只要稍微思考一番便能解答。现代中国,交通十分发达,但在中国广大南方地区,仍出现这种现象:两座村庄仅仅相距一座山,但村里的人却听不懂另一个村子的话。

周朝的邦国众多,每一个相距又绝不止一座山。数百年间,政治角逐、文化交锋、兵刃碰撞,这一切的冲突又加剧着封闭。六国的文字可能有些许相似,但语言已经完全不同。



这其中最鲜明的例子便是楚国。商朝末年,南方部落酋长鬻熊投奔周文王,这才在武王灭商之后获得了一个“子爵”。

此后,楚人在深山之间辛苦劳作,这才将楚国经营成了南方声名赫赫的大国。而“筚路蓝缕”便是形容楚人辛苦劳作的景象:一群身穿破衣服的人,推着柴车,在山路上艰难地行走。

楚武王时期,实力壮大的楚国派人前往周朝请求加封爵位,周王室拒绝,结果楚武王熊通僭越称王,声称:“你不给封号,我就自己拿!”

这种交锋自然引起了文化的隔绝,加上楚国地处南方,交通更是不便。直到现在,中国南方的语言还是较为晦涩难懂,几千年前更是如此。

楚国是这种情况,战国时期其他六国也大同小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大力推行“车同轨,书同文”等政策。

在改革文字时,人们便发现,七国文字各有不同,就连一个最普通的“马”字,就有最少五种写法,如果要深究下去,民间更是有几十种“马”字的写法。

毫无疑问,这种隔阂是统一七国的困难之一,但在秦始皇“书同文”的政策下,这种差异也逐步被弱化取代。

二.推“雅言”,通六国

文字统一了,那么语言呢?



语言的统一可比文字困难得多。先秦时期,生产力较低,人们维持温饱尚且不易,更别提有多余的实力去学习。

因此,那时的人们识字率较低,所以文字的统一对普通人关系并不大。但语言却大不一样,一个人可能不会认字、写字,但一定会说话,不然如何与人交流沟通?

面对这种无可奈何的情况,好在还有一门语言临时救场:雅言。

雅言其实并不是秦始皇为了统一六国的语言而发明的一种专门的语言,而是周朝王室使用的语言,听起来和周朝近畿地区(今洛阳)的语言比较相似接近。



先秦时期,特别是战国年间,雅言成了商贾、使者、官员们必会的一种语言。雅言能有如此地位,也是多种原因共同促成。

战国时期,洛阳位于天下之中,各路官员、客商来往频繁。在洛阳,最通用的自然是洛阳话,众人为了方便,洛阳话自然成了通用语言。

周王室也在积极推广雅言,他们专门派出会雅言的官员到各国授课,提高雅言的覆盖率,又积极地将各地语言接纳进雅言之中。久而久之,雅言便成了通用语言。

雅言的存在就如同现在的普通话,不同地区的人们会直接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

但是,雅言和普通话也有些区别,雅言的学习成本较高,通常只有各国的上层和商旅才有能力学习,底层百姓还是使用自己的方言。

战国时期,中国的上层阶级们有着这样一种语言——雅言来进行交流,而将近两千多年后的欧洲,也使用一种通用语言来交流,那就是法语。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