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控制亲政后的光绪,手段老辣至极!光绪想斗,但根本没胜算!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光绪十四年(1888年)六月十九日,迫于祖制的压力,慈禧终于颁下了给光绪举行大婚及亲政的懿旨。

懿旨颁下的当天,十八岁的光绪异常兴奋,虽然内心始终畏惧慈禧的威严,但他还是迫不及待地发下了一道当仁不让的上谕。

他以为十四年来所受的控制和束缚统统不存在了,可事实上,他不过是从一个囚笼走进了另一个囚笼,另一个虽无形但更残酷的囚笼。



首先让光绪感到囚笼依旧还在的正是随后的大婚,他根本没有为自己选皇后的权利,只能接受慈禧为他定下的那个大他四岁,其貌不扬的叶赫那拉氏。

慈禧之所以强行将自己的侄女指派给光绪做皇后,一方面是为了加强紫禁城内叶赫那拉氏的血脉,另一方面毫无疑问是为了安插心腹。嗜权如命的慈禧知道,若让一个贤德的外人做皇后,这对她长久控制光绪不利,而让自己的侄女上位就不同了,她既可以影响光绪,更可以时刻盯着光绪。

历史有时候的确有些若有所示的味道。光绪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是光绪大婚的庆典日,可就在整个后宫为此忙碌的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灾事发生了。

一夜之间,一场大火竟将紫禁城的太和门烧毁了。按大清祖制,皇帝大婚,皇后必须经太和门抬入内宫,现如今太和门被烧毁了,皇后无门可进,怎么看怎么觉得这是不祥之兆——一九一二年,大清果然经她的手亡了。

更若有所示的还有慈禧随后的一个决定。为了光绪的大婚能如期举行,为了皇后能过那一道太和门,慈禧责令扎彩工匠日夜赶工,硬是在一片废墟上扎出了个纸糊的太和门。

这道纸糊的宫中门脸就像它身后的庙堂,表面看上去威严、恢弘依旧,内里却尽是薄纸、浆糊、空架子。

天朝之丑陋就丑陋在这里,内里越朽,表里就越有庙堂上的粉饰以及粉饰下的大政独裁。



光绪二十年,也就是著名的1894年,这一年是慈禧的六十大寿,也是甲午海战北洋全军覆没的耻辱年。

光绪和慈禧的矛盾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隐隐浮出水面的。

国耻让光绪很想励精图治,但慈禧更多的则是耿耿于怀。慈禧为何耿耿于怀?只因前线战事吃紧,朝中重臣反对,她的六十大寿没能像康熙、乾隆那样普天同庆。

战事不说,只说这朝中重臣反对,慈禧觉得这是光绪帝党在借机挑战自己的绝对权威。如此一来,她那著名的妇人之怨便发酵了——“今日令我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生不欢。”

就这样,老妇人举起了发泄不快、捍卫权威的大棒。



第一个遭殃的就是光绪宠爱的珍妃。六十大寿的庆典刚过,借一次召见枢臣的机会,慈禧当场宣布,瑾、珍两妃有祈请干预种种劣迹,即降旨缩降为贵人。翁同龢再三请求手下留情,但丝毫不起作用。

照光绪的意思,珍妃虽有联合太监受贿卖官的违制之事,连降两级以示惩罚也就行了。但在慈禧的严酷干预下,珍妃不仅被降了级,而且遭到了羞辱毒打。

珍妃是什么人?光绪唯一心爱的女人。慈禧此举虽没到杀鸡儆猴的程度,但变相敲打光绪的意思也是再明显不过了。

然而在慈禧那里,这一切还仅仅是个开头。

像慈禧这样百年难遇的弄权者,她是绝不会放过任何一点对己不敬、不利的小苗头的,小题大做、借题发挥是他们玩弄权术的惯常手法。

说的好听点,这叫未雨绸缪,小苗头,大布局。

几乎就在严惩珍妃,给光绪示以颜色的同时,慈禧可谓是行动迅速,她连下了两步棋:第一步,任命亲信荣禄为步军统领,下辖八旗步兵营三万余人,全面接管京师卫戍、警备、治安,另下辖绿营巡捕五营万余人,防守京郊;第二步,成立督办军务处,以奕䜣为督办,以奕劻为帮办,全国各路兵马,均归节制,如有不遵号令者,即军法从事。

小苗头下这两步棋走完是个什么概念?

京津地区的卫戍部队被握在了后党手里;全国的军权亦被握在了后党的手里。

想想看,早早地就有了如此严密的布防,后来康有为等人妄想搞什么“围园劫后”,哪有成功的可能,恐怕一有动静,马上就得被一网打尽。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