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囚斩首前为何要扒光衣服?羞辱只是其一另外一点更重要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作为礼仪之邦,我国古代最喜欢给人们设定各种条条框框,尤其是女人。女人,便是遵纪守法身居高位,也免不了受各种礼法条框的约束,若是沦为了囚犯,那就更不得了了。她们不但要承受身体上的痛苦,精神上也会遭到极致的折磨与摧残。

古代的死刑方式多种多样,但使用最多的,一般都是午时三刻菜市口挨刀。但是在行刑前,却会让女囚展露身体给众人观览,这是为何?



斩首先要“去外衣”

因为女人体弱,而且古代对女人的贞洁看得太重,所以不是太大的罪名,一般对女人还是比较照顾的。比如有些刑罚,就可以“夫代”,让老公或者儿子出来替自己受刑,为了防止女性受刑后寻死,像最常用的扒裤子打板子的杖刑,女犯就常常改成鞭刑。

在秦汉时,为了照顾女性,官府还专门为女性设立了一个赎刑,叫做“女徒顾山”。女人如果犯了罪,判决后可以一天牢都不用坐,也不用受刑,普通罪名,就是每月交“三百”罚金,这就了事了,官府拿着钱雇人去干活。

再来说斩首,这是古代最常见的死刑。我们常听说“斩首示众”,可见这个刑罚里,“示众”也是很重要的一条,所以行刑总是选在人员稠密的闹市,菜市口,让大量百姓来围观。这样也能起到一个“杀鸡儆猴”的效果,对百姓有震慑作用。



斩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的,这个说法不一。最早认为是西周,因为《周礼-掌戮》中有记载,“杀以刀刃”、“斩以斧钺”,这便是最早的斩首了。还有说是春秋,因为孙武帮吴王阖闾练兵,斩了他的两个爱妃,很快就带出了一个令行禁止的女兵队伍,所以斩首也从此开始流行。

总之,最开始的斩首,跟脱衣服没有一毛钱的关系。后来,发展出一个“去外衣”。

为什么要“去外衣”?这是因为在古代,人们比较迷信,刽子手整天杀人,所以总是担心自己死后会有报应,为了减少自己身上的罪孽,他们就有了一个行规:杀人之前不磨刀。

刀不磨,就不够锋利,而且古代人穿衣服比较繁琐,脖子也包裹得严实,这就出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不小心钝刀砍在衣服上,最后像“拼夕夕”一样,砍一刀又一刀,就是砍不成功。



这样砍来砍去,一则犯人受苦,二则会让一些犯人借故逃脱。

比如明朝时苏州有一个犯人叫陆晖,他竟然挨了一刀没一点儿事儿,他是个聪明的,赶紧就以头磕地感谢菩萨,说自己犯事以后,每天都在家里拜观音,观音还托梦说给他改过自新的机会,这就是观音给的机会。

没想到,这一唬就成功了,这事儿最后上报给皇帝,皇帝都以天意为由而赦免了他。

这陆晖的脖子是真“结实”,因为到他这,早就开始“去外衣”了。

早在汉朝时,赵合德就因为担心受辱,在王莽去抓捕她时,选择自尽了。唐朝的太平公主争权失败,也是选择自尽。

去外衣,除了能将犯人一次性解决外,还有一个作用就是“验明正身”,以免有些人手眼通天,找人替代自己受刑。此时的斩首脱衣,是不分男女的,只是对女人的心理冲击和震慑力更大。



女人的忠贞更重要,女人对脱掉衣物的羞辱更敏感,这自然会被有心人加以利用,于是就衍生出针对女犯的“斩首脱光”。这个受刑的第一人,是前秦的毛皇后。

李代桃僵惹麻烦

毛皇后是前秦皇帝苻登之妻,她是将门虎女,美貌出众又武艺高强。

太初四年(389年),因为后秦主姚苌偷袭大界,毛皇后率兵亲上战场与之交战。前秦大胜,杀敌两万多,结果这一胜利苻登就有些大意了,姚苌回去后又率3万铁骑来偷袭,这一次,毛皇后被生擒。

因为毛皇后长相美艳,姚苌还想以她前秦皇后的身份打击前秦,所以就起了歹念,提出让毛皇后委身于他。结果,被毛皇后一通大骂。

姚苌被骂恼了,也想羞辱南秦,就将毛皇后剥光衣服砍头。



之后,还有隋朝的陈硕真,她是因为走了造反的路子,所以被处以这种残酷的刑罚。因为这种刑罚太过于残忍,所以并不多见,到了清朝又开始多起来。

到清朝又大面积多起来,据说是因为一对敢于“李代桃僵”的姐妹。

雍正年间,有一对要好的姐妹叶敏和叶真。这两姐妹从小就感情极好,但因为是八旗子弟年龄正当,姐姐入宫去做了宫女。

姐姐叶敏本来就聪明果敢,入宫经过几年淬炼,人便更加聪慧有主意。

别的宫女都幻想着爬上龙床得富贵,她却洁身自好,坚决不愿意与众多女人分享一个丈夫。少了这份争宠的心,在宫里的日子也就简单很多,不过是干活轻重的问题。熬到25岁,她被放出了宫。



哪知欢欣雀跃的回到家,家里却大变样。

原来,她入宫十多年,挣到的所有钱都被父亲挥霍一空,这还不算,为了钱,父亲还将自己妹妹卖给了一个老头。别看是一个老头,但家里有些钱,又受着男尊女卑的思想荼毒,所以他对叶真也不好,也是动辄打骂。

叶敏越想越心疼,就想解救自己的妹妹。从母亲那里,她得知了妹妹的住址,于是便找了过去,哪知她过去,正撞上案发现场。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