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时短暂的对外海上贸易,最大受益者竟是那些明朝遗民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1644年随着李自成进军北京,崇祯帝自杀殉国,明朝遂亡。明亡以后,李自成建立的大顺出乎意料的并没有成为下一个大一统政权,反而是关外的清朝趁机入关,成为下一个大一统王朝。

每个朝代亡国以后,都有着遗民存在,这些遗民以前朝之人自居,面对新朝,要么隐居深山不仕新朝,要么直接逃往海外。

若说哪个朝代的遗民最为特殊呢,自然是明朝遗民了。在明亡清兴之际,因为清朝的剃发易服政策,加之南明屡战屡败,这些明朝遗民的数量是相当之多,这些遗民感到复明无望,采取了各自避世措施,如浙江庄元辰“狂走诸深山中,朝夕野哭”。周元懋“自沉于水,以救得苏,乃削发入灌顶山”。福建一带的遗民“或入山,或入海,或埋名屠贩”。

很多明遗民在这一时期就怀着极度复杂的心情,选择了“或入海”,要么逃往朝鲜要么东渡日本。



朝鲜在万历年间遭受了日本丰臣秀吉的进攻,当时万历帝发起了万历三大征之一的抗倭援朝,方才没有亡国,明朝对于朝鲜可谓是有着再造之恩,明朝遗民前往当然是待遇还可以,总是不至于受到迫害的,那么日本呢?

日本在1603年也就是明朝末期进入德川幕府时期,德川幕府开创者是德川家康,这位有名的老狐狸,自丰臣秀吉死后反客为主的建立幕府以后,并没有再与明朝扳手腕,双方进入和平期,德川家康开创江户幕府时期,当时明朝人评称:“彼国安富,无意内犯”。

德川幕府这种态度使当时明朝遗民还是比较放心的,而且虽然明朝因为倭寇之患,海禁虽严,但南明时期出于反清复明的需要,早就废除了海禁,双方的商船往来长崎不绝。

像永历二年至四年(1648-1650年)的往来船只中,南明的使节船、官商船、民商船等,是先后为20艘、59艘、70艘。这里除装有江南方物,也经常搭载着明遗民,直接抵达长崎。



日本人称这些船舶为“唐船”,称明遗民为“唐人”。这就跟今天世界各国的唐人街一般,由此可见这是日本受盛唐影响,所以以唐来泛指中国。当然称明遗民为“唐人”,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当时明遗民多来自福建,福建是明朝唐王朱聿键的封地,以取其之“唐”字。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唐王就是南明隆武帝,在南明四帝中算是一位比较有作为的君主。

日本幕府当时就通过这些遗民来了解明清革鼎的动态,安排之前前往日本的明人后裔,来担任翻译“唐通事”,推行“唐船风说书”制度。明遗民东渡日本,以南直隶、浙江、福建居多,而福建尤以福州、漳州居多。他们到达长崎以后,当天就由船主或者客长口述,或者以书面形式,来说说中土内外形势见闻,以及起航地点、起航日期、乘组员额、航途等状况,均由唐通事翻译,并且经过长崎奉行检阅后,直接呈送到德川幕府。

这个制度是日本德川幕府在明清鼎革之际,了解中国动荡情况的主要渠道,因此“唐船风说书”颇有史料价值,像“李贼复史军门书”、“大明兵乱传闻”就是唐船风说书之下的作品,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