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学习收藏!党员干部如何用好“四下基层”?

0
分享至

来源 | 人民论坛网-人民论坛杂志
转载请注明来源

“四下基层”,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在入基层、广调研、听民声、察实情的基础上实施的重大创举,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

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是最实在的,他们不但要听你说得如何,更要看你做得如何。不光要听‘唱功’,而且要看‘做功’。”“四下基层”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是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具体化、实践化的实践样本与重要法宝,体现出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现实意义和实践伟力。党员干部如何理解好、运用好“四下基层”?推荐阅读《人民论坛》最新文章!



科学内涵

基层是干事的根基,人民是创业的动力。“四下基层”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在入基层、广调研、听民声、察实情的基础上实施的重大创举,是党密切联系群众、践行群众路线的生动写照,具有丰富的内涵、深远的意义和强大的生命力。“四下基层”这一重要的工作方法和工作经验,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下去的是“基层”,抵达的是“民心”,解决的是“难题”,实现的是“发展”。“四下基层”包含“下”和“基层”两个关键概念,包含四个基本内容:“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是根本任务,“调查研究下基层”是基本方法,“信访接待下基层”是主要举措,“现场办公下基层”是重要途径,四个方面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工作体系和制度体系,科学回答了为什么下基层、怎么下基层,为什么要密切联系群众、怎样密切联系群众,为什么做群众工作、怎么做群众工作等重要议题,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中国化时代化的集中体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福建孕育和实践的生动缩影。

“四下基层”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科学理念。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四下基层”是唯物史观人民主体思想的中国实践,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任何历史时期、任何具体环境,都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四下基层”的出发点就是要让地处闽东的宁德摆脱贫困,让宁德人民过上好日子,着力破解“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难题。习近平同志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指出:“只有心中装着群众,事事为人民打算,才能得到群众真心实意的支持。”“四下基层”强调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坚持从人民中找到根基、从人民中集聚力量、从人民中汲取智慧、由人民来共同完成,以真情实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根本目的是爱民、亲民、为民、利民,切实做到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饱含着来自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深厚情怀,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实干兴邦、为民造福的使命担当。

“四下基层”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制度创新。“四下基层”对如何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作出了具体回答——基层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场所,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从“声边”到“身边”,生动体现了始终聚力于民的独特优势。“调查研究下基层”化“脚力”为“能力”,生动体现了始终问计于民的科学方法。“信访接待下基层”变“坐诊”为“出诊”,生动体现了始终心系于民的真挚情怀。“现场办公下基层”从“机关会场”到“基层现场”,生动体现了始终取信于民的务实品格。新时代,“四下基层”是联系群众、宣传群众、动员群众、团结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法宝,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重要工作方法。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必须把握群众工作的特点规律、改进群众工作方法、提高群众工作水平,充分相信群众、坚决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真正服务群众。

“四下基层”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法宝。毛泽东同志指出:“善于把党的政策变为群众的行动,善于使我们的每一个运动,每一个斗争,不但领导干部懂得,而且广大的群众都能懂得,都能掌握,这是一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领导艺术。”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途径就是深入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推动党的群众路线落地生根。基层既是改革发展的主战场、维护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同时又是情况最复杂、矛盾最突出、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习近平同志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指出:“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本身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种最直接的办法。”“四下基层”是党的基层工作方法与经验的总结,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强调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发现问题、化解矛盾、落实工作、推动发展,从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中找到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从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中检视工作成效和质量。基层问题客观存在却又错综复杂,基层的“一根针”连接上面的“千条线”,政策宣传、调查研究、信访接待、现场办公是一个整体性、全面性、关联性的工作体系,需要既发现问题、筛选问题,又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有效处理基层的重点难点问题,用普遍联系的、发展变化的思维和方法推进各项工作。


时代价值

领导干部“四下基层”,既是理论创新,也是实践探索,既体现了对群众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也打开了更广阔的执政为民的发展空间。领导干部“四下基层”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群众路线系列重要论述的重要内容,既回答了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问题,也蕴含着新时代新征程上树牢群众观点的重要方法论,具有超越时空、历久弥新的真理价值和指导意义。“四下基层”萌发于宁德、造福于宁德,又走出了宁德,在全国各地落地生根,展现出强大生命力,彰显出巨大实践伟力。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四下基层”所蕴含的高超政治智慧、非凡战略眼光、深厚为民情怀、实干担当精神和科学思维方法,全面认识、准确把握“四下基层”的根本要求、目标指向、方法途径,在深刻感悟“四下基层”深远历史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中奏响贯彻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时代更强音。

“四下基层”的认识论意义。“四下基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本质上是实践主体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创造性活动,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深刻揭示了党、人民、基层三者的内在规律和辩证关系,为正确认识国情、党情、社情、民情提供了科学指南。作为基层工作经验的认识与总结,“四下基层”从特定社会历史条件出发、从发展变化着的实际出发、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规律出发,始终清醒认识人民群众的物质性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一根本问题,深刻认识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一关键问题。“四下基层”将科学决策立足于调查研究,在搞清楚“实事”的基础上,勇于实践,主动作为,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使认识得到检验、修正、丰富和发展,在“下基层”的实践中获得科学认识、掌握规律,把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有机统一起来,始终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科学认识是形成真理性认识的前提,只有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努力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下基层”的实践观意义。“四下基层”作为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方法,实质上是党员干部能动的、现实的、社会性的实践活动。“四下基层”的实践主体是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实践客体是基层各项工作、基层社会生活、基层社会发展,实践中介是“四下基层”的方式及过程,主体、客体和中介在“四下基层”实践活动中形成双向良性互动的实践关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四下基层”具有明确的目的,“各级领导必须放下架子,打掉官气,主动上门,把信访工作做到基层,把党的关怀和政府的济助送进普通群众的家庭”。“四下基层”是现实的、历史的活动,“下”的内容、水平、广度、深度、方式和过程都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影响制约。面对经济社会新发展、社会矛盾新变化、治国理政新要求,既需要通过“四下基层”实践活动,不断突破认识上的旧框框和头脑中的旧思想,推动认识上的新飞跃;更需要通过“四下基层”这样鲜活的、具体的、创新的实践方式和工作方式,发现发展所需、改革所急、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的真问题,从人民群众中取“真经”,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子”“金点子”“新路子”,把广大人民群众组织起来、动员起来、凝聚起来,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四下基层”的政绩观意义。“四下基层”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民造福的政绩观。政绩观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权力观、事业观、发展观的重要标准。“正确的政绩观,是为政之德、从政之道、施政之要”,事关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党员干部的成长成才。“四下基层”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人民、服务人民、造福人民。在价值导向上,“四下基层”诠释了“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的鲜明立场,树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权力观。“四下基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与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察民情、重民意、集民智、解民忧。党员干部要坚持把“四下基层”的优良作风作为一种精神、一种境界和一种情怀,秉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不断转变作风、锤炼党性、提高本领、强化责任,练好“下基层”的基本功,将优良传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才能防止政绩冲动、盲目蛮干、大干快上,避免“换赛道”“铺摊子”“搞形式”“留痕迹”,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四下基层”的方法论意义。“四下基层”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既讲怎么看、又讲怎么办,既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既要发现问题、又要解决问题,是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四下基层”致力于发动群众与解决问题相结合、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问需问计于民与科学民主决策相结合、基层治理与作风建设相结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原理方法和基本要求,也蕴含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等根本立场观点方法。“四下基层”不仅包含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也包含联系群众、基层治理、调查研究、矛盾化解等具体方法。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便是对“四下基层”的思想方法、领导方法、工作方法的继承弘扬和创新发展。



党员干部如何运用好“四下基层”?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相结合。传承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的。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群众的根本立场与基本态度,是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根本出发点。群众观点的核心要义包括: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竭诚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等,这些观点构成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是“四下基层”的精髓所在。传承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要积极做好群众工作。群众工作是党的一项根本性、基础性工作,是“四下基层”的目标所在,主要是指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传承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把工作做到人民群众心坎上。

坚持为了群众与依靠群众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这一重要论述为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践行“四下基层”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一切为了群众”回答了“为了谁”的问题,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守为民初心,厚植为民情怀,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盼民之所盼、察民之所虑、解民之所困、为民之所需,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群众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一切依靠群众”回答了“依靠谁”的问题,即始终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原则,密切联系群众,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诚心接受群众监督,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依靠群众力量、集中群众智慧、增进群众感情、获得群众支持。弘扬“四下基层”工作作风,必须坚持“一切为了群众”和“一切依靠群众”相结合,坚持“从群众中来”的“本源”,坚定“到群众中去”的“归宿”,坚持让党中央放心与让人民群众满意相统一,实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有机统一,为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提供宝贵的思想财富和精神财富。

坚持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相结合。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是相辅相成的。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回答并解决问题是时代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传承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要增强问题意识、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科学分析问题、深入研究问题,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和工作导向,奔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盯着问题改,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不主张多提口号,提倡行动至上”,“不光要听‘唱功’,而且要看‘做功’”。效果也是硬道理,群众工作更应重视效果。传承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要坚持效果导向,增强效果意识,在下基层中出实策、鼓实劲、办实事,做出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发扬“钉钉子”精神,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棒接着一棒跑、一茬接着一茬干,滴水穿石,既要做“显绩”,也要做“潜绩”,避免只重过程、只重形式,不重结果、不看效果,不做“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面子工程”,真正对人民群众负责。

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相结合。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有机结合,是党百年奋斗形成的宝贵经验之一。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也是密切联系群众的主阵地,“四下基层”充分体现了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和实践要求。深化运用“四下基层”制度方法,要树立重视基层、了解基层、关心基层、支持基层、建设基层的明确意识,“基层是第一线,也是前线,也是火线”,坚持基层的权力给基层、基层的事情基层办、基层的难题基层解,鼓励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大胆探索、先行先试,推动发现问题在一线、化解矛盾在一线、落实工作在一线、创新发展在一线。深化运用“四下基层”制度方法,要加强顶层设计,把“四下基层”作为践行群众路线的系统工程和常态制度,同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衔接联动、与新时代大兴调查研究协同,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全面落实;“要把顶层设计同基层探索有机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不同地区因地制宜探索,善于发现和总结基层的实践创造,对探索创新中遇到困难的要及时给予支持”。坚持让党中央放心和让人民群众满意相统一,处理好“四下基层”制度方法的上下关系、内外关系、左右关系、点面关系,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坚持制度创新和方法创新相结合。“四下基层”是一个有机体系,既是工作制度创新,又是工作方法创新,守正创新是这一制度方法的灵魂所在。新时代新征程,“四下基层”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完善和创新。坚持和完善“四下基层”制度方法,既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深、实、细、准、效”五字诀为指导,不断丰富和创新“四下基层”的内容和形式、载体和渠道、方式和方法,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搭建线上线下联通贯通的平台,鼓励广大人民群众以各种方式建言献策、集思广益;更要总结经验、推广典型、建章立制,充分挖掘新时代“四下基层”在乡村全面振兴、基层治理中涌现的新案例新典型新做法,建立定期研究解决基层和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的机制,探索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群众利益,持续完善定期调研、联系群众、工作反馈、考核评价等制度,及时总结有效做法和成功探索,健全“四下基层”的制度体系和方法体系,大力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好机制好制度,推动“四下基层”走深走实、见行见效。

坚持改进作风和干事创业相结合。“四下基层”是抓队伍、转作风的重要载体。“通过深入基层,提高领导机关的办事效率,有利于把问题解决在源头,把矛盾消弭在萌芽状态;同时,要积极做好群众的宣传、发动和思想教育工作,改进各级领导的工作作风,使党的方针、政策真正落到实处。”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带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地,接访调研、访贫问苦、问政于民,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以实际行动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全体党员干部树立了光辉典范。“四下基层”是新时代党员干部的“必修课”“基本功”。新征程上,要把“四下基层”作为固本强基、锤炼干部的有效手段,作为改进作风、干事创业的重要抓手,深入研究“四下基层”对密切联系群众、加强党的建设、增进民生福祉、加强基层治理、大兴调查研究、科学民主决策、凝聚党心民心等的重要意义、重要作用和重要价值,掌握“四下基层”蕴含的人民观点、人民立场、人民情怀、领导方法、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作风和干劲、“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韧劲,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上文略有删减
选自 | 《人民论坛》杂志第7期
原标题 | “四下基层”的科学内涵、时代价值和实践要求

作者 |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导,国家级人才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蔡文成

新媒体编辑 | 王思楠

原文责编 | 银冰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人民论坛
人民论坛
人民论坛网,有价值的思想
6291文章数 3688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