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奇妙中药,抗肿瘤、抗病毒、抗辐射、抗放射、抗抑郁、抗过敏

分享至

要说起鱼腥草这味中药,可能是“毁誉参半”,人们记住它的往往不是它的好,而是它的各种不好的传闻。这让我想起《菜根谭》中的一句话,“爱重反成仇,薄极反成喜”。鱼腥草那么多着手成春的药用功效、那么多令人惊奇的药理作用,不去关注,反而去深挖它和放大的不良反应。这感觉,就像是落井下石呀!鱼腥草对此表示委屈,“我招你惹你了吗?”如果按照“提灯定损”的套路,那还有挑不出毛病的吗?其实鱼腥草给人们最大的争议话题在于,在研究鱼腥草的化学成分时,分离得到的 11 个化合物,其中有一个叫马兜铃内酰胺AII[1]。有“好事者”看到“马兜铃内酰胺”几个字之后,直接断章取义的将它与“马兜铃酸”直接强行关联了,而有学者从鱼腥草中马兜铃内酰胺的化学结构出发,从构效关系、量效关系、实验研究等方面深入探讨了鱼腥草的安全性,结果表明含鱼腥草的食品及口服、外用药品具有较高的安全性[2]。

鱼腥草不仅仅是一味中药,还是一味美食,尤其是在南方,鱼腥草时常会以各种形态出现在餐桌上,而且有几千年的食用历史。鱼腥草在民间又被称为“折耳根”,在古代被称之为“蕺菜”,汉代的张衡在《南都赋》中记载:“若其园圃,则有蓼蕺蘘荷,薯蔗姜䪤,菥蓂芋瓜”,这些都是可以吃的植物。而且,史上最早带动食用蕺菜的,可能还与越王勾践有关,有道是,“越王食蕺:‘蕺’之兴起”[3]。所以说,鱼腥草是一种在人们食物谱中出现过几千年未曾中断的植物,我们应当保护好它,不要让它被一些“好事者”带节奏,走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鱼腥草作为中药,最早出自《名医别录》,只不过当时对它的功效记载的太过简单,只说了它“主蠼螋溺疮”。但真正意义上将鱼腥草的药用功效大放异彩的是首推《滇南本草》,其中记载了鱼腥草可以用于治疗“肺痈咳嗽成痨带脓血者,痰有腥臭”,以及“治痔疮,不论内外”。之后,药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于鱼腥草的药用功效进行了补充,认为鱼腥草具有“散热毒痈肿,疮痔脱肛,断痁疾,解硇毒”的作用,而且还在“附方”中提到了鱼腥草可用于治疗背疮热肿、痔疮肿痛、小儿脱肛、虫牙作痛、断截疟疾、恶蛇虫伤等疾病。

鱼腥草的作用,在清代也有进一步的延伸和发展,比如《医林纂要》中对于鱼腥草的作用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认为鱼腥草既有“行水,攻坚,去瘴,解暑” 等作用,又有“疗蛇虫毒,治脚气,溃痈疽,去瘀血”等功效。《分类草药性》中,对于鱼腥草的作用,又有了新的见解,认为鱼腥草具有“治五淋,消水肿,去食积,补虚弱,消膨胀”等功效。《岭南采药录》中,对于鱼腥草外用和内服的功效做了区别,认为鱼腥草的鲜叶捣烂后敷患处,可以治疗“恶毒大疮”,具有“消毒”的作用,而用鱼腥草煎汤内服,可以治疗“痢疾”,具有“去湿热”得作用。不难看出,鱼腥草在明清时期,对它的药效研究,还是颇为深刻的。



正是由于鱼腥草的临床作用,的确不同凡响,在当代被中药学和药典收录,对于鱼腥草的功效主治也有一个总结。鱼腥草味辛,性微寒,主要归肺经,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的作用,临床中可用于治疗肺痈吐脓,痰热喘咳,痈肿疮毒,热淋,热痢等疾病。在用量上,一般常规剂量为15~25g,不宜久煎,如果是新鲜的鱼腥草,用量需要加倍,水煎或捣汁服用;鱼腥草除了内服,还可以外用,外用时,取鲜品适量,捣烂后敷患处或煎汤熏洗患处。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