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面军12位军长,为何只出了3位上将?其余9人中7人未授衔

分享至

1933年年中,红四方面军经过千里转战和反“三路围攻”,终于算是在川陕根据地站住了脚跟。

33年6月底的木门会议后,红四方面进行了一个大整编,将所辖的4个师扩编为了4个军,这也是四方面军自1931年11月成立以来,首次采用军建制。



改编后的四方面军“四大军长”如下:

原红10师扩编为红4军,军长为王宏坤

原红12师扩编为红9军,军长为何畏

原红11师扩编为红30军,军长为余天云

原红73师扩编为红31军,军长为王树声(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王树声兼任)。

王树声和王宏坤是堂兄弟,他们是黄麻起义的元老,鄂豫皖根据地的创建者,尤其是王树声,因为长期担任四方面军的副总指挥,在1955年作为四方面军的代表,领取了开国大将的殊荣。王宏坤则是开国上将。



何畏

何畏,1900年出生于海南,曾是马来西亚共产党党员,因参加革命活动被驱逐出境,后回国参加五卅运动、广州起义、百色起义,期间曾就读于黄埔五期。随百色起义部队(红7军)进入中央苏区后,何畏被派往四方面军工作。

何畏32年来到四方面军,33年就当上了四方面军的军长,应该说他还是富有军事能力的,但同时,这也和他与张国焘的关系密切有很大的关系。

张国焘对何畏是很重用的。据说,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期间,张国焘曾起意用何畏取代徐向前,担任四方面军总指挥。而且,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张国焘依仗兵权,要求将四方面军的9位干部都增补为政治局委员,其中就有何畏。

在中央和张国焘的争论中,何畏起到了很坏的作用。史料记载,当时何畏曾劝张闻天去说服中央其他同志同意南下方针,张闻天不同意,何畏为此大怒,大拍桌子对张闻天怒吼:“你算什么总负责,我看你像个汉献帝!”



何畏一个军长,一个中央候补委员,胆敢对当时负责中央工作的张闻天如此放肆,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中央单独北上后,时任红军大学政委的何畏和红军大学教育长的李特,是主张派部队尾追的,大家往往只记得李特,而不知道何畏在这件事中的负面作用。

四方面军来到陕北后,何畏一度遭到了严厉的批评,但毛主席始终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鼓励他们说:“今天的进步,国焘、何畏、纯全的进步,是值得欢迎的。”何畏也表示愿意改正错误。

但在一个月后,即37年4月19日,何畏便趁着夜色偷偷离开了延安。可以推测的是,这件事也是和张国焘有很大关系的,因为张国焘的叛变发生在4月4日。

关于何畏的结局,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有说他建国后被判枪决,有的说他在建国前投河自尽,有的说他回到家乡寿终正寝。

余天云

红30军军长余天云也是四方面军的猛将,以指挥塔山阻击战闻名全国的开国中将胡奇才晚年曾回忆说:当年在四方面军,论性格之张扬、喝酒就海量、作战之勇猛,余天云都不输许世友。

张国焘晚年评价余天云为“游击天才”,对他的军事才华给予了很大的肯定。

但余天云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性格急躁偏激,有点像一方面军的陈光将军:作为猛将没得说,但最终因为性格的问题招致了个人命运的悲剧。



据开国上将、曾任四方面军政治部副主任的傅钟将军回忆:“在四方面军里,他是打人骂人最标准的一个。”

他曾因为意见不合,动手打过时任30军政治部主任张成台(1946年牺牲),对同级的干部都是如此,身边的警卫员通讯员就更不必说了,几乎没有没挨过他的打的。

张国焘在这方面对余天云既缺乏约束,又缺乏教育。直到和中央会师后,中央发现四方面军的一些干部身上有军阀主义作风,他才开始着手抓这个问题。

1935年11月,余天云再次打骂身边的战士,张国焘决定从严处理,把他一路到底,从军长直接变成了红大学员。这种突然的政策变化让余天云难以接受,非常抗拒,他因此在学习期间和红军大学校长刘伯承产生冲突。

后来又发生了余天云妻子因开枪打死牧民牦牛被枪毙的事情,余天云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加上因为和红大政委何畏不和,遭到了何畏的打击,余天云自感前途渺茫,1936年4月,他在行军途中滚下担架,投入了大金川翻滚的河水之中。



和红一方面军会师前后,四方面军的军事主官情况如下:

红4军军长为许世友,原军长王宏坤调任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副参谋长;

红9军军长为孙玉清,原军长何畏调任红军大学政委;

红30军军长为程世才,原军长余天云调任红31军军长;

红31军军长为余天云,原军长王树声不再兼任军长一职;

此外,四方面军还新组建了红33军,军长为罗南辉。

许世友的经历很多人都已经耳熟能详,不再赘述,他是新中国57位开国上将之一。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