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老照片揭开尘封多年的往事,上海知青插队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分享至

这是一张珍贵的历史照片,它是半个世纪前,即1971年秋,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珲春县敬信公社小盘岭大队新开的稻田里拍摄的。



  这张珍藏的历史照片,是祝亚男为了纪念上海知青上山下乡50周年,参加有关部门开展搜集老照片活动,在一次翻阅自己影集时,不经意间发现的。这张照片揭开了尘封半个世纪的往事,引发了她和其他上海知青的回忆,仿佛时光倒流,重新回到了那青春焕发,激情燃烧的岁月。

  那是1969年3月初春,吉林农村广袤大地,银装素裹,白雪皑皑。17名上海知青乘火车、坐汽车,四天三夜,日夜兼程,风尘仆仆来到小盘岭大队插队落户。

  这里地处祖国东北边陲,高山峻岭,森林密布,野兽出没,人迹稀少,且是高寒山区,零下二十多度,一年之中大半冰天雪地。小盘岭大队种的都是山坡地和石头地,四周高山林立是老鹰飞不过去的地方,也是"兔子不拉屎"的不毛之地。当地农民祖祖辈辈在这种植玉米、大豆,从来没有种过水稻,吃惯了粗粮、杂粮,大米白面成了稀罕的粮食。何况东北天气寒冷,日照少,无霜期短,不像南方一年栽种两季水稻,即使是旱田也只种一季,多年来养成了"猫冬"的习俗和"老婆孩子热炕头"的习惯。如今上海知青下乡到这儿吃不惯杂粮,再说看到附近的朝阳大队插队的同是控江中学校友的上海知青能吃到大米饭也很羡慕,不由萌发了要种水稻吃大米饭的念头,不少庄稼汉得知,感到不可思议,他们说:"撸锄杆的难道不如拿笔杆的?”"修地球的还得靠泥腿子啊!”但是,上海知青提出试种水稻的建议得到了大队党支部的支持。他们认为,虽说我们小盘岭大队从来没有种过水稻,却不能靠天吃饭,墨守成规,要打破常规,大胆试,勇敢闯,这是改天换地的创举,破天荒的头一回,说啥也要闯出一条新路来。于是,第二年开春,村头小溪刚刚融化河面薄冰的时候,大队选择了一块靠近小盘岭公路旁山脚下的水泡地,作为种植水稻的试验田。这是一块面积不大、积水不少、比较潮湿的山坡地。它本来是块适应种植稗子的庄稼地。这块地石头多,土层薄,改种水稻后,亟需拣石头,填补腐殖土。当时,春寒料峭,乍暖还寒,这块水泡地面上还积有一层薄冰,人踩上去,就化成了不少冰碴子。上海知青下乡不久,还没带雨鞋,大多光着脚下去拣石头,一阵寒颤袭来,顿感脚底透凉,寒彻心扉。时间长了,扛不住啊!可是,上海知青们咬牙坚持着。不少女知青还像朝鲜族阿兹玛尼(朝鲜族大嫂)那样,将拣出的石头放到箩筐里,手扶头顶运了出去,干得还像模像样呢!男知青们则赶着牛车不停地从山脚边拉来黑色的腐殖土,不断地铺在水泡地里,改良土壤,为种水稻作铺垫。然而,由于大队老农初次种植水稻,缺乏经验,加上没有育苗,也无插秧,而且将成筐的稻谷浸泡水后,没几天发了芽,他们立即把它放到平整过的水泡子稻田里,特别是铺在石头地的腐殖土太少,水顺着石头缝隙流掉了,结果只长苗,不结穗,几乎是颗粒无收,可谓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虽然第一次小面积试种水稻失败,但是失败是成功之母。大队党支部没有失去信心,而是认真吸取了没有培育秧苗和水泡地渗水的教训,并登门邀请县水利局、县科技局的技术员到现场指导,通过调研,商定开挖引水渠,创办秧苗试验田,解决水源不足、水温较低、培育秧苗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再次试种水稻。

  1970年秋收后,县水利局专门派来了技术员到东沟现场测绘,制定了挖引水渠的工程规划。大队根据规划动工,兴起了开挖引水渠、引水下山的农田基本建设的热潮。集体户的知青们唱着"延边人民热爱毛主席"的歌曲一起出工的。不甘人后的瘦高个子蔡安石争着抢先,黄德勤、黄德健兄弟俩来了,王富根、王绮媛兄妹俩也来了,年仅16岁的小妹妹俞维珠跟着姐姐俞维珍一块来了。正如我微信采访远在美国的集体户知青陈菊兰所回复的那样:"当时女知青们都不愿留在后方一一在集体户里做饭,抢着要上前线一一到水利工地上挖渠,甚至有的女知青来了例假也不请假,照样到水利工地上干活。"字里行间闪耀着女知青们忘我劳动的精神。尤其是集体户副户长陈伟国当时已生病,体质虚弱的他仍带病上阵,身先士卒,开挖水渠。常言道:"巾帼不让须眉。”女知青张振东在开挖引水渠中也带头挥起了铁镐。当时天寒地冻,寒气逼人,山上的石头又尖又硬,十分难啃。举起的镐头刨下去,一个一个点,一个一个眼,非常难挖。可不,张振东一不小心,举起的镐头碰到了石头,溅起了小石粒竟打在了自己的额头上,瞬时头破血流,女知青们见了忙用手帕擦血,并劝她回去休息,张振东说啥也不肯,并说:“这点伤不算啥,轻伤不下火线嘛!"好在,她是大队卫生员,随身携带了医药箱,顺手从箱里拿出了红药水,擦在额头上,又在工地上干开了。在她带动下,女知青们干得更欢了。不少女知青初次拿镐头,稚嫩的手一会起泡或开裂,仍坚持到收工,回到集体户,互相用针挑泡或包扎,第二天又出现在工地上。

  那时,公社还特地派来干部参加小盘岭大队的挖引水渠劳动,工地上分了几个组,大家你追我赶,开展了比学赶帮超的劳动竞赛。短短一个多月,大家一起开挖了一条二三里长的引水渠,还命名为:“小盘岭翻身渠。”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