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上海知青三毛讲述插队的往事,他说永远不会忘记乡亲们的恩德

分享至

三毛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三毛真名叫陆兴明,由于在家排行老三,所以亲戚朋友一直在叫三毛这个乳名,叫了60多年了,以至于陆兴明这个真名倒被人淡忘了。在朋友圈里,三毛这个乳名要比陆兴明叫得响亮。许多知青认识三毛30多年了,才知道三毛的真名。

三毛和我们一样,也是一个插队珲春的上海知青,他桀骜不驯,调皮捣蛋,仗义疏财,有血性,受到朋友们的敬仰,他的经历可谓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三毛是一个充满了传奇色彩的人物。



三毛(中)和朋友们

陆兴明是上海市解放中学68届初中毕业生,1969年3月份到珲春县凉水公社凉水7队插队。当时集体户共有13个人,7男6女,后来成为三毛妻子并且与之患难与共相濡以沫40年的周源凤也在这个集体户。

当时的三毛很贪玩,经常不在生产队干活,经常在珲春县各个集体户游走,东家玩几天,西家玩几天,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由于三毛从很少和队长照过面,生产队长都叫不出他的名字。

有一次,生产队分了480斤大米,别的集体户听说了都来尝鲜,480斤大米没多久天就吃完了,这可是13个知青的口粮啊。生产队长听说了,心疼地说:“你们还过不过日子了?以后没有粮食了怎么办呀?这样吧,以后再来知青,就让他们到我家来吃吧”。

刚下乡的第一个端午节,生产队杀猪,每家每户分猪肉,由于队长的疏忽,忘记了给知青集体户留份了。三毛就带领了几个知青大闹队长家,队长吓得连忙拿了一块最好的猪肉送到集体户。这件事被上海知青慰问团知道了,慰问团领导批评了三毛并做了大家的思想工作:“这块猪肉绝对不能拿,一定得送回去!”三毛他们想不通,认为这不是一块猪肉的问题,而是乡亲们没有把知青放在眼里。在慰问团领导的再三开导下,想想平日里乡亲们在知青生活困难时送米送菜,对知青们问寒嘘暖,就像自己的亲人一样关心知青,这一块猪肉又算什么?由于慰问团做了大量思想工作,三毛他们终于想通了,高高兴兴地把猪肉送回了生产队,队长也感到很内疚并表达了歉意,事情就这么圆满地过去了。

那个年代物资匮乏,知青们在农村更加缺少副食品的供应,全靠探亲时从上海带些干货来补充春夏之交的匮乏。由于都是青年,活又累,都在最能吃的阶段,而现实又不能有很多的物资提供,于是为了一日三餐大家是各想其招。在长期没有肉吃的时期,哪怕闻到一点点葱花爆油锅的香味都会让人遐想连连。

腊月的一天,三毛与一同队插队的几名知青路过大队的油坊,被一阵扑鼻的香味吸引着,于是他们跑进油坊,说是尝尝鲜榨的豆油,结果每人都喝下了大半碗。

回到集体户后大家正在火炕上炫耀着他们的胜利果实,小李突然觉得屁股下面有什么东西啊,低头一看,褥子上黄黄的一片。正当三毛要嘲笑小李时,突然觉得自己的下面也湿漉漉的,低头一看,褥子上也黄黄的一片豆油。于是,第二天在凉水七队集体户的院子里出现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院子里晾满了褥子,每条褥子上都是一大片油渍,在冬日雪地的反射下格外刺眼。

现在我们大家讲述知青生活,好像在听故事,听完后哈哈大笑,但是有这一段经历的知青,听完后他们心里多是苦涩辛酸和无奈。其实知青的蹉跎岁月,并不像故事那么有意思,当时在农村生活是非常艰苦的。早上顶着星星去出工,晚上伴着月亮回家,脸晒得就像非洲黑人!高粱米饭和苞米锅贴能够填饱肚子就不错了,哪有什么蔬菜副食啊!一年只能在春节和中秋节吃到两次肉,吃完了就跑肚拉稀,肚子里没有油水呀!那时的艰苦,现在的年轻人根本无法想象。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