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延边的上海知青王毛头,听他讲述返城又还乡的前后经历

分享至

听我以前供职学校的老师说,在凉水煤矿家属住宅,住着一对在上海定居现在又回到凉水生活的老知青夫妇,丈夫是老上海知青,叫王毛头,曾经在珲春县插队落户。

强烈的好奇心驱使我想去采访他们:他们在上海已经定居了20多年了,为什么又从上海回到珲春生活?现在生活有什么困难?我能够为他们做些什么呢?通过朋友的打听,我弄到了老知青王毛头的电话号码。

电话里,我说出了自己想采访的愿望,王毛头很热情的邀请我去他家做客。

4月24号早上,我在珲春市客运站坐上珲春——凉水的客车,然后又从凉水坐出租车,风尘仆仆地来到凉水煤矿家属住宅小区,王毛头已在路边等候了。

乍一看王毛头,还真的不像上海人了,随意的服饰,黢黑的面孔,略显凌乱的头发,没有修剪的胡子,与东北老农民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他一开口,纯正的上海话,使人感到,一股浓浓的乡情扑面而来。



走进毛头家的小园,生活气息特别浓。一块自留地,大概有160平方,虽然还没有到春耕春播的季节,但是小园子已弄得干干净净,篱笆旁边搭着鸡窝和鸭窝,里面的鸡鸭在“咯咯咯,吖吖吖”地欢唱,好像在自豪地告诉主人,今天我又下蛋了!篱笆墙旁边堆满了码放得整整齐齐的柴禾,说明主人是很会过日子的。墙边的几盆鲜花,也已经含苞待放,仿佛在欢迎我这个陌生的客人。红砖红瓦的房子,虽然经历了20多年的风雨,由于主人的精心管理,也还是有模有样。好一派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气息,真的让人羡慕!

房子不太大,使用面积30平方左右,两个卧室,一个厨房,再加上自己盖的一个小仓库。但是我还是感到蛮温馨的。

采访从王毛头下乡时候开始的。

王毛头原来是上海市长春中学68届初中毕业生。1969年3月7号,来到珲春县密江公社密江七队插队落户,集体户一共有10个人,6男4女。刚下乡,集体户房子没有盖好,大家都住在老乡家。这是一个朝鲜族生产队,生产队政治队长当知青的户长。1970年,集体户的房子盖好了,生产队派“阿兹妈依”给他们做饭,70年下半年开始,集体户女生就轮流做饭了。下乡的第一年,由于吃的是国家的商品粮,基本上都是高粱米,玉米大碴子,逢年过节每个人才能分到几两肉。集体户不会算计,所以粮食经常不够吃,以后就规定,每天每个人多少米,大家不能超过定额。生产队在大山里面,交通很不方便,女知青最小的只有15岁,一到晚上想家啊,大家就抱着哭,哭累了,迷迷糊糊地就睡着了。第二天,还得冒着刺骨的寒冷,赤脚到水田地里去插秧,那个冷啊,都冷到骨头里。

毛头下乡的生产队,是一个特别富裕的地方,70年代,每个工,都在1.3元以上,好的年头在3元多,成年人每天都能挣1.5分工。大家想想,70年代,工人每个月工资也只有30元左右。王毛头挺能干,脏活累活抢着干,上山放牛,为生产队积肥,挑大粪,早上三点钟就起来,到晚上五点钟结束,由于干得出色,得到了大家的尊重,70年开始,毛头当选了集体户户长。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