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当爱与诠释变得具有伤害性,将使个体陷入恐惧

分享至

当爱与诠释变得具有伤害性,将使个体陷入恐惧。

人们可能会陷入这样一种恐惧:似乎再也感受不到身边人的爱了。无论身边的人对自己做什么,或者试图解释明白一些事情,人们都将其感知为“入侵、攻击、伤害”。此时个体觉得好像全世界都是坏人,突然间又觉得好像全世界都是好人。

个体在这种忽好忽坏、忽黑忽白、非好即坏、非黑即白的状态中不断切换,这让个体陷入了无助感和恐惧感之中。一种有意识的状态是,个体觉得全世界都是好人,只有自己是坏人。于是,他觉得自己的坏将会被世界毁掉,或者世界的好将被自己的坏毁掉。

爱与诠释变得具有伤害性表现为

投射出去的部分被丢回来

爱与诠释变得具有伤害性表现为,投射出去的部分被丢回来了。个体内心无法忍受的情绪、感受,通过投射的方式丢到别人身上。孩子将被忽视感投射到母亲身上,想让母亲承受这种被忽视的感觉。可是没想到母亲对此做出了解释:孩子,你内心是不是感到被忽视了,所以才故意不理妈妈?

孩子此时感到害怕极了,因为这种被忽视感通过诠释又回到了自己身上。妈妈看破了这一切,预示着妈妈可能再也不理自己了,而自己将独自承担被忽视的感觉。包括挫败感、羞耻感、无力感、绝望感在内,其他感觉同样在爱与诠释中被丢了回来。

阴谋被识破并遭到报复

爱与诠释变得具有伤害性表现为,阴谋被识破并遭到报复。这是源自个体潜意识里的焦虑,其完整的心理过程是这样的:个体发现拥有美好品质的那个人不是自己的一部分,所以个体感到自己糟糕透了。同时产生了对那个人的嫉妒和敌意,并在攻击中试图毁掉对方美好的品质。

可是个体发现他们并没有得逞,于是内心感觉自己的阴谋可能被识破了,并且深陷于被报复的幻想之中。在幻想中,所有的爱与诠释都被扭曲为报复。比如,孩子可能会拒绝母亲提供的食物,因为这些食物里好像饱含了母亲的报复。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