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清代皇家建筑楹联匾额中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初探

0
分享至

建筑文化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以紫禁城、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为例

内容导读:点景题名是中国古代建筑当中的独有的文化传统,清代皇家建筑中包含了丰富的点景题名文化,其中悬挂的楹联匾额不仅蕴含了中华文化深厚的内涵与意趣,部分主题更是皇帝民族观、国家观等政治思想观念的直观表达。本文通过对清代紫禁城、颐和园以及承德避暑山庄的理政区域的楹联匾额进行收集整理,从古籍用典、创作主题、文化内涵、多民族文字等角度进行分析和筛选,挖掘楹联匾额当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基因,对表达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历史认同、文化认同等价值观的楹联匾额内容进行分类和溯源,提炼其中蕴含的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王泉更 张龙

点景题名是中国古代建筑当中的独有的文化传统,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当中解释学传统在建筑层面的具体体现。中国古人在各类艺术创作领域中利用文字形式表达对景物的名实、言象意等层次的深刻理解,这种诗性的命名方式即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当中的点景题名文化,具体体现在建筑当中悬挂的楹联匾额之中。清代皇家建筑中包含了丰富的点景题名文化,无论是富有政治色彩的皇家宫殿,还是充满文人情怀的皇家园林,其中悬挂的楹联匾额不仅蕴含了中华文化深厚的内涵与意趣,部分主题更是皇帝民族观、国家观等政治思想观念的直观表达,在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历史认同、文化认同层面表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清代皇家建筑楹联匾额创作的内容分类

清代皇家建筑的点景题名,以皇家宫殿紫禁城、皇家园林颐和园以及皇家行宫承德避暑山庄为例,楹联匾额分布在各个建筑和景点中,创作主题包括政治、文化、自然和宗教等方面。这些匾联表达了皇帝的治国思想与政治抱负、对为人处世的道德追求、对官员提出的要求、对子孙后代的期望、对人民生活的关切、对文化和教育的重视、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以及对宗教信仰的尊重和崇敬等。这些匾联不仅是重要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其中蕴含了中华民族一脉相承、源远流长的文化基因。

根据《楹联丛话》、《国朝宫史》、《日下旧闻考》、《钦定热河志》中记录的清代紫禁城、颐和园、避暑山庄的匾联情况,结合悬挂匾联的建筑位置与所属区域,清代皇家建筑点景题名的创作主题按照创作数量由多到少,呈现出励精图治、祈福祝寿、修身养性、宗教祭祀、求仙问道、点景状物六大类创作主题。(表一)

表一 清代皇家建筑楹联匾额的主题内容分类


这些匾额内容相互映照,或直抒胸臆,或深邃含蓄,或借喻典故,或寓情于景,或比拟象征,通过使用多种艺术手法,体现出帝王的政治理想、精神追求、人文情怀以及审美意趣。这些创作主题背后的思想也以不同的方式体现着帝王对国家、民族、历史、文化各个方面的继承、吸收与认同,需要进行进一步的针对性挖掘和提炼。

二、清代皇家建筑楹联匾额中的民族共同体意识

1.皇家建筑匾联的民族共同体意识提炼逻辑与分类

在匾联文学作品中挖掘某种特定的意识观念的工作,首先,根据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中的“四个认同”,即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历史认同、文化认同四个大类为提炼意识的切入点,对应归纳为故宫匾联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历史认同、文化认同四个部分,其中宗教认同作者将其归于文化认同范畴。其次,意识辨别方式需要针对故宫匾联的具体创作主题进行设计,从而验证它们是否体现民族共同体意识当中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历史认同以及文化认同。根据以上目标进行清代故宫现存楹联匾额记录信息的二次梳理,得到上文民族共同体意识四方面认同的提炼逻辑如下。(表二)

表二 皇家建筑匾联的民族共同体意识提炼逻辑


根据清代紫禁城、颐和园以及承德避暑山庄的匾联创作内容分类以及建筑功能布局,本文选取故宫紫禁城中轴线理政区域(午门-太和门、前朝三大殿、后朝三大殿、御花园)、颐和园东宫门理政区域(东宫门、乐寿堂、玉澜堂、德和园)以及承德避暑山庄宫殿理政区域(正宫区、东宫区、松鹤斋、万壑松风)作为建筑匾联梳理范围。这些理政区域是皇帝平时处理政务、接见大臣以及日常工作出入最为频繁的场所,相比其他生活起居、园林游赏、礼佛祭祀等功能区域的匾联更具有功能性,更为直观表达帝王对民族、国家、历史等层面的思考。

2.清代皇家建筑楹联匾额民族共同体意识分类

按照上述民族共同体意识辨别逻辑,可以归纳出20个共同体意识呈现主题,分别是国家认同(4个主题)、民族认同(3个主题)、历史认同(3个主题)、文化认同(10个主题),在此基础上,经过梳理和筛选分类,清代紫禁城、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中理政办公区域建筑楹联匾额的民族共同体意识数量分布情况如下。(表三)

表三 清代紫禁城、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理政区域)匾联民族共同体意识分类表


根据梳理结果可知,三处大型清代皇家建筑组群中,悬挂于理政区域的匾联共计288条(紫禁城141,颐和园84,避暑山庄63),其中蕴含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匾联有178条(紫禁城91,颐和园41,避暑山庄46)。可以初步证明,悬挂于清代皇家建筑理政办公区域的楹联匾额所包含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占比大于60%(61.8%),相较于其他功能区域占比较高,基本印证了本文最初对于筛选范围的猜想。具体在创作主题上,表达国家认同的匾联内容共计45条(紫禁城26,颐和园13,避暑山庄6),表达民族认同的匾联19条(紫禁城9, 颐和园6, 避暑山庄4);表达历史认同的匾联21条(紫禁城8, 颐和园8, 避暑山庄5);表达文化认同的匾联147条(紫禁城81, 颐和园28, 避暑山庄38)。

从数量的分布可以看出,清代皇家建筑中清帝在理政区域书写的匾联中表达对民族文化认同最多,相比之下,直接表达国家思想、民族思想以及历史认同的匾联较少。其中,文化认同主要体现在清帝对于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认同上,无论是皇宫紫禁城、园林颐和园还是热河行宫避暑山庄,文化认同的匾联表达“勤政亲贤”“推行仁政”“表正万邦”“扶绥万疆”的为君之道和“亲近自然”“归隐山林”“淡泊名利”“寄情诗画”的文人情怀这两个主题最多,这和清帝作为君王的处理政务时对于自己的警醒劝诫,以及作为文人日常读书休憩时的陶冶情操的功能需求是吻合的。可以看出,位于理政区域的皇家建筑组群,其中所悬挂的楹联匾额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传达的功能性,恰恰有助于清帝表达和建构民族共同体意识。

对于匾联的民族共同体意识表达方式,清帝擅长在文学作品中运用典故进行场景描绘和情景塑造,通过选取多个特定寓意的人、事、物,建立典故与主旨的对应关系,再通过对仗、排比、互文等文学技巧,传达背后的文化认同、国家认同以及历史认同。总的来说,匾联在共同体意识的表达方面呈现出主题多样化和意识符号化的特点,一方面代表着与匾联相关的意识表达方式的成熟,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匾联题写者较为深厚的汉文化修养。


另外,在匾额的多民族文字使用方面,紫禁城建筑外立面的匾额在清代经历了三次添换增改,主要表现为由“满文+汉文+蒙文”,变为“汉文+满文注音”,再变为“汉文+满文释义”。这种微妙的变化也较为直观地体现了清前期统治者层面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同时,在三处大型建筑组群中,除重要门殿之外,满汉双文匾额还较多出现在藏传佛教建筑的相关组群中。值得一提的是,承德避暑山庄的丽正门匾额,其上书写了汉、满、蒙、藏、维五种文字,也是一种非常直观的民族共同体思想的表达。

三、结语

按照意识类别,清代皇家建筑匾额中一共包含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历史认同、文化认同四大类民族共同体意识,其中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是占比最大的主要内容,而民族认同和历史认同相对较少,在整体上体现出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文化思想、国家意识层面表达更为活跃的特点。这种比例关系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2019年9月27日)“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2022年7月12日至15日)相呼应。匾联中的文化认同以儒家思想认同、文人情怀认同、宗教文化认同三个方面具体展开,其中表达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认同占比最大,也最重要和显著。对于匾联中的民族共同体意识表达方式多种多样,总体呈现出主题多样化和意识符号化的特点。


清代皇家建筑所蕴含的人文思想与政治理念,溢于言表地体现在一块又一块隆重造办、斟酌词句、匠心独运的皇家匾联之上,它们经历了400多年的历史,共同讲述着一段“华夏一统”“四海一家”的故事。这些追求和谐、平衡、仁德、文明、勤勉、自然、安定、康健的民族思想意识的楹联匾额,饱含着中华民族人民对于自身、对于家、对于国的共同的记忆与希冀,与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具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值得我们继续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清)梁章钜撰.楹联丛话[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6.08.
[2](清)鄂尔泰,(清)张廷玉等编纂.国朝宫史[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1994.08.
[3](清)于敏中等编纂.日下旧闻考[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1985.06.
[4](清)和珅编纂.钦定热河志[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1月。
[5]李文君编著.紫禁城八百楹联匾额通解[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2011.09.
[6]夏成钢著.湖山品题 颐和园匾额楹联解读[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7]于佩琴,段钟嵘主编.避暑山庄御制诗联解读与品评[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13.11.
[8]赵向东.名象何曾定可稽,毕竟同归天一寥[D].天津大学,2012.
[9]宋俊宇.儒家文化视域下故宫匾额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22.
[10]张叶琳.清漪园匾联与园林意境营造[D].北京林业大学,2013.
[11]春花.探析清代皇家建筑满文匾额的发展演变[J].明清论丛,2011(00):332-340.
[12]王钰,朱强,李雄.畅春园匾额楹联及造园意境探析[J].中国园林,2020,36(06):130-134.
[13]李文君.故宫中轴线的匾额[J].文史天地,2022(01):63-67.
[14]张学玲,杨艺璇,李雪华.了悟名象达真意,颐志养情契静心——清代承德避暑山庄点景题名研究[J].古建园林技术,2022(05):101-104.
[15]代倩雯.从避暑山庄正宫区匾额内容探析康乾时期的民族思想[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No.218(23):45-47.
(本文作者:王泉更,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博士在读;张龙(通讯作者),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本文为基金项目,源自西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清代西藏地区宗教建筑与京畿地区皇家建筑的设计互动研究”项目。本文入编《中国民族建筑学术论文特辑2023》)


中国民族建筑学术论文特辑2023
2023年,经过征集和筹备,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共收到来自行业专家学者、相关科研院所和高校以及企事业单位等学术论文130余篇。经研究会组织的专家组评议筛选和推荐,选出57篇优秀论文被收录《中国民族建筑学术论文特辑2023》中,已于2023年10月正式出版。同时,研究会还向《建筑遗产》《南方建筑》《华中建筑》等期刊推荐了优秀论文,供这些核心期刊遴选使用。
(本文经作者授权,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信息宣传部整理、编辑,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期待下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民族建筑
中国民族建筑
弘扬民族建筑文化
199文章数 31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