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到底赢没赢?上甘岭老兵含泪自述,隐瞒70多年的真相

分享至

开始于1950年后期的抗美援朝战争,对于中国的意义十分重大。英勇的志愿军战士,在国内条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打败了不可一世的美国人,将战火阻隔在了国门之外。



经过这一战,中国不仅给自己的和平发展打出了一片空间,还打出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让那些轻慢我们的国家从此不敢轻易东顾。

然而,对于这场战争的争议,也从未停止。一些人坚持认为,抗美援朝战争的结果是平局,双方谁也没能奈何谁。最终的停战协议,是在“美国人没有取胜”的情况下签署的,而不是中国胜利的情况下。

而且,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战争中的伤亡数字,也超过了美国。所以,这场战争算不上是中国的胜利。

关于这一点,想必只有战场上的战士们最有发言权。在亲历了这场战争之后,他们对中美两军的胜负,到底会有怎样的感觉呢?

在2000年,来自浙江省瑞安市的志愿军老兵马发泉,曾经讲起过几个十分独特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对胜负的意义,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入朝作战

1950年10月底,第一批志愿军部队跨过鸭绿江,揭开了抗美援朝的序幕。这支以东北边防军为核心的部队,先后打了5次荡气回肠的战役,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从鸭绿江畔赶回了三八线以南,开了一个好头。

美国人的火力,确实非同小可。放下那些无处不在的火炮、坦克不说,光是那每天数千架次的飞机,就已经足够让人头疼。在其狂轰滥炸之下,前方部队损失很大。为了及时补充,中国各地都展开了宣传,号召优秀青年参军,保家卫国。



浙江省瑞安市算不上革命老区,但是这里的群众,对于参军的热情却非常高。前前后后,共有四千七百余人报名参军。在马发泉的家族中,共有七个人,包括他的两个堂兄、姐夫、外甥、媳妇的叔叔,还有两个同村的远房亲戚,全都去了朝鲜。

18岁的马发泉也想为国家尽一份力。但是他是家里刻意留下的“老疙瘩”,妈妈根本不同意他去参军。然而,马发泉的参军热情难以抑制,他不顾母亲反对,毅然去报了名!这一下,妈妈纵然不舍,也无法阻止他了。

1951年3月,马发泉履行完了手续,正式成为了一名志愿军战士。经过了训练和筛选,他进入了第12军35师104团三营机枪连,担任机枪手。他比较幸运,和自己媳妇的叔叔分在了一起。在日后的战斗中,他们相互照应,渡过了不少难关。



在朝鲜,他真正见识到了战争是什么样子。美国人的机枪子弹,如同雨点一般射过来,好像一道密不透风的弹幕;美国人的飞机,一直在头上尖啸,还不时来几次扫射,扔下几枚炸弹。

美国人的大炮,好像永远有打不完的炮弹,隔不了几秒就会轰鸣。每一次战斗,都会有战士牺牲。有的连队,甚至是团一级的战斗单位,都被打光了好几次,也补充了好几次。战争的残酷,真是触目惊心。

马发泉的几个亲戚,都受过不同程度的伤。那两个远房亲戚比较幸运,只是轻伤;他的外甥和姐夫,都因伤致残;而他的二堂哥马永根,腿部受了重伤。回国治疗后,虽然也算是“痊愈”了,但是走路仍然不太便利,总是摇摇摆摆的。

而对马发泉打击最大的,无疑是他大堂哥马良续的牺牲!



1951年10月,朝鲜战场上的炮声再度隆隆响起。刚刚入朝不久的马发泉,第一次走上了战场。他们的连队奉命,去攻击541高地。当部队到位时,马发泉眼神一动,只见一个熟悉的身影,带着几个战士就冲出了战壕。

他定睛一看,原来是身为侦察班班长的大堂哥马良续。他们得到任务,要到541高地前方,去探明敌人的火力配备。

侦察的任务,向来都是最危险的。马良续带着7名战士,借着夜色的掩护,悄悄来到了美军的阵地前方。他掏出了一把大剪子,几下子就把铁丝网剪开了一个大窟窿。他用手向身后一挥,几个人悄悄地钻了进去。大约过了一刻钟,他们开始顺着原路返回。很显然,任务已经顺利完成了。

但是,他们的行动被敌人发现了。硕大的探照灯,“唰”地一下照了过来,正好锁定了侦察班。紧接着,敌人密集的机枪子弹就扫了过来。马良续立刻指挥其他战士隐蔽,但是他自己却处在了一个相对开阔的位置上。



这时,一枚迫击炮弹飞了过来,在他的身旁爆炸。马良续被强大的气浪吹出了老远,摔在地上牺牲了。

在后面的马发泉,亲眼看到了大堂哥的牺牲。虽然他们不是亲兄弟,但是血脉同气连枝,也是骨肉至亲。一个亲人,就这样被敌人打死了,马发泉立刻便血灌瞳仁,想要冲出去,将大哥的尸首背回来。但是,他刚要动作,就被一旁的班长制止了。

班长说,现在出去,就会暴露我军的火力点。部队的纪律如同钢铁,不许任何人随意出击。马发泉眼含热泪,看着大堂哥那近在咫尺的遗体,不禁心如刀绞。他只能暗暗咬碎钢牙,沉声说了一句话:“等到总攻的时候,咱们再算总账!”

这一场战斗,志愿军不出意外地获胜了,但是马发泉却并未感到高兴。除了大堂哥的去世之外,他还在冲锋的道路上,看见了不时出现的同伴遗体。战争的残酷性,他的体会太深刻了。

但是,他并没有因为这种残酷而被吓倒。每一个战士的牺牲,都让他对敌人产生了刻骨的仇恨。如果最后不能取胜,他觉得自己就对不起这些牺牲者。



1952年12月,上甘岭战役打响。在美军司令官范弗利特的指挥下,美国对上甘岭、五圣山等地的志愿军阵地,进行了猛烈地轰炸,将山头的标高削掉了两米,山体都几乎炸酥。

志愿军不得不撤入坑道之内,暂避锋芒。等到晚上,他们再发起突击,夺回白天失去的阵地。

战斗打得异常激烈和艰苦,前方的损耗非常之大。面对这种情形,马发泉和很多战友一样,咬破手指写下血书,请求到上甘岭战斗。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