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都督有多牛?曹操靠都督成就霸业,司马懿父子靠都督篡权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自曹魏始有中、外军之分,宿卫禁军为中军,而朝廷派遣的冠以各种将军号的都督所统率都督军则为外军,虽然其性质仍为中央军。

以都督统率外军,本意是为集中军权于中央,把包括原来大族豪强武装在内的全国军队纳入中央军的系统,加强控制,统一指挥。



都督的设置,在曹操统一北方中成效显著,然而,都督制后来的变化却逐渐走向反面,都督府由中央派出机关几乎变成州之上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而都督军由中央军蜕化为地方军。

都督是在建安年间逐渐形成的,是适应曹操兼并战争的需要产生的,但这只是一般原因,都督制之所以产生于建安年间的战争环境,而不产生于这之前的其他战争环境,还有其特殊的、更深刻的社会根源。

1、都督制出现的原因

东汉末年,各地大族豪强乘机而起,纷纷建立地主武装,小者建坞壁自保,大者参与逐鹿中原。豪强武装的成分有所谓“宾客”、“宗族”,还有招募来的,实际上是被裹挟而来的流亡农民。

这些大族豪强摇身一变,成了大大小小的军阀,而他们的宗族、佃户和破产农民,则沦为他们私人的家兵、部曲。

两者的关系既是大族豪强和依附民的关系,又是军事首领和家兵部曲的关系,依附性很强。

后来,北方的大族豪强武装大多归顺曹操,而曹操为笼络这些大族豪强,暂不打算整编他们的武装,仍以他们为将军,统领各自的军队。在曹操势力尚不够强大的情况下,这样可以避免大族豪强离心,军队哗变。

但因为这些军队不相统属,各自为政,相互之间的矛盾纠葛也时有发生,特别是这种状态不能适应大规模攻防的需要。

如前所述,一次大的战役需要投入大批军队,一个重要防区同样需要足够的军队戍守,而分散的、各自为政的军队无异于一群乌合之众,只能导致失败。



当曹操亲自出征的时候,他自然可以统一指挥,但曹操又不能事事躬亲,指挥每一次战役,于是,用以统领多支大族豪强武装的都督便应运而生了。

在都督制的肇始阶段,都督作为中央官,都督所部的军队则是中央军。

因此,这个变化是由大族豪强武装向中央军转化,由隶属私人的家兵、部曲向隶属国家的士兵转化,有利于抑制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这就是都督制出现的意义所在。

2、都督制对曹魏政权的意义

都督制定型于魏文帝曹丕黄初元年(220年)。

黄初元年见诸史传的都督有7人:

曹仁,车骑将军,假节、都督荆扬益州诸军事;
曹休,镇南将军,假节、都督扬州诸军事;
夏侯尚,征南将军,领荆州刺史,假节、都督南方诸军事;
曹真,镇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诸军事;
夏侯楙,安西将军,持节、都督关中诸军事;
吴质,北中郎将,使持节、督幽并州诸军事;
臧霸,镇东将军,假节、都督青州诸军事。

都督制的定型有两个标志:

一是都督职衔已有明确规定,都督已是正式职官。

分为“都督”、“督”两个级别,还有“使持节”、“持节”和“假节”的差别。

据《宋书·百官志上》:

“晋世则都督诸军为上,监诸军次之,督诸军为下。使持节为上,持节次之,假节为下。使持节得杀二千石以下;持节杀无官位人,若军事得与使持节同;假节唯军事得杀犯军令者。”

可见晋制基本上承袭了魏制。

二是都督基本上固定在某缘边地区,担任一州或二三州范围内的军事统帅,都督统领的中央军也基本固定驻屯在该地区。



都督制创置初期,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加强,除上述理由外,还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观察。

首先,从都督的人选看,以曹魏黄初元年的7名都督而论,7人中前6人是曹氏宗室、姻亲或心腹亲信。

曹氏、夏侯氏之外,只有吴质1人,而吴质乃是曹丕十分倚重的亲信。

他参与拥立曹丕的密谋,因而备受青睐。史称:“及魏有天下,文帝征质,与车驾会洛阳。到,拜北中郎将,封列侯,使持节、督幽州诸军事。”(《三国志·魏志·王粲传》附《吴质传》注引《魏略》)

剩下的1名是青徐一方的豪强臧霸,其本传称:“迁镇军将军,进爵武乡侯,都督青州诸军事。”

但经田余庆考证,臧霸当时仍在徐州,并未移镇青州,都督青州没有成为事实,或者“都督青州”是“都督徐州”之讹。

不管如何,曹丕用臧霸为都督,无疑只是权宜之计,因为不久之后,曹丕就另用曹休都督青、徐,而把臧霸及其他豪强势力置于自己的监视之下,实现了“易诸城守,用谯沛人”(《三国志·魏志·徐宣传》)的计划。

《三国志·魏志·蒋济传》载:

“及(曹丕)践祚,出为中郎将,济请留,诏曰:高祖歌曰,安得猛士守四方!天下未宁要须良臣以镇边境。”

曹丕之诏,反映了他置都督以镇边境的指导思想,也说明他非常注重都督的人选。

其次,都督置于缘边诸州,对外进攻与防御周边之敌,对内拱卫中央政权。



终曹魏一代,都督区域限于缘边的荆、豫、扬、冀、幽、并、雍、凉、青、徐十州,其中,兼督二州者有都督荆豫、雍凉、青徐、幽并;都督荆州又称都督南方。

甘露三年(258年),从都督扬州分划出都督淮北。次年,又分荆州为二都督:一镇新野,称都督江北;一镇襄阳,称都督江南。

都督雍州又称都督关中,都督凉州又称都督陇右。南方诸州都督,用以对付吴蜀,关中、陇右都督,用以对付蜀和西北少数民族,北方都督用以对付北部少数民族。

所有这些,对于曹魏政权的稳定和扩张,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直到曹魏末年,腹心地区才设立都督,如都督兖州与督邺城守,但这时政权已经转入司马氏手中,腹心地带都督的出现,是司马氏准备改朝换代的军事部署的组成部分。

再次,中央对都督的控制甚严。

都督听命于皇帝,没有诏命,都督均不能擅自出兵。虽贵为大司马的司马懿督军陇右,也不敢违抗远在洛阳的魏明帝诏命。

邓艾灭蜀,矫命专制,自以为“安社稷,利国家,专制可也”(《三国志·魏志·邓艾传》),其功不可谓不高,但终因居功自专而惨遭钟会的暗算。

西晋段灼为邓艾申冤时,也不能不承认邓艾的行为“有违常科”(《晋书·段灼传》)。

此外,没有皇帝发出的虎符,都督不得私自募兵。

《资治通鉴》卷79泰始八年条曰:

“王濬虽受中制募兵,而无虎符,广汉太守敦煌张敩收濬从事列上。”

为了监督都督是否执行诏命,中央还派出“军师”监军(西晋避司马师讳,改称“军司”),军师对皇帝负责,随时向中央汇报,有权节制都督的行动。



都督的主要佐吏如长史、司马、参军事等,均由中央直接委任。

为防范都督结成久驻一地之弊,中央还经常加以调动,不使长期留任。都督出镇,必须留妻子儿女在京师作为人质,等等。

这些措施在都督制建立初期执行较严,对于防止都督擅兵和扩张个人势力还是有效的。

3、都督制何以成为权臣篡权的工具?

但是,都督制本身存在着无法克服的巨大矛盾。都督名为中央官,但既经固定地派驻地方,便成了地方官;都督军队名为中央军,基于同样的原因,也便成了地方军。

因此,都督不可避免地由中央集权的代表蜕变为地方势力的代表。

都督权力过重,主要是手握强兵。

曹魏时期的都督一般有两三万人的军队,多者竟达10多万,其后果是形成内轻外重、尾大不掉的局面。都督还可以兼领刺史,黄初元年已经开了先例。

不兼刺史的都督尚且可凭借权势,干预地方行政,凌驾于刺史之上,兼领刺史的都督更是集军事、行政大权于一身,称霸一方。

曹魏末年,都督制危害中央集权的弊害已暴露出来。

司马氏篡夺政权,就是把都督作为工具。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人世袭都督中外诸军事之职,而以子弟列置重镇,都督要州,控制全国的大部分军队。

曹氏余党王凌、毌丘俭、诸葛诞则先后据扬州、淮南而反。

从此,兵连祸结,战争频仍,朝代递变如走马灯,都督则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魏晋之际,都督或领刺史,领刺史的都督还不多。西晋后期都督制畸形发展,都督遍设于全国各地,甚至京都都划为都督的督区;督区不断扩大,由一二州到四五州。

永嘉元年(307年),南阳王司马模以征西将军都督秦、雍、梁、益四州。



东海王司马越都督司、冀、兖、豫、幽、并六州。永嘉三年,山简以征南将军都督荆、湘、交、广四州。永嘉五年,苟晞为大将军、大都督,都督青、徐、兖、豫、荆、扬六州。

又琅琊王司马睿以镇东大将军都督扬、江、湘、交、广五州等。中央对都督失控,都督佐吏自辟,行动自恣,都督甚至逐渐取代州府。

至此,都督已由维护中央集权的军队变成中央集权的对立物。

“八王之乱”后建立起来的东晋皇朝,是南北门阀士族的联合专政。门阀士族凌驾于皇权之上随心所欲地操纵东晋政权,左右东晋政局,原因是他们拥有的强大都督军队。

东晋初年,“王与马,共天下”,王导身为宰辅居扬州,其堂兄王敦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兼领江州刺史,六州几乎囊括了东晋的全部国土。

王氏兄弟们又分据重镇,如王含,先后为都督沔南、领南蛮校尉、荆州刺史,都督扬州江西诸军事等职,“以族强显贵,骄傲自恣,一请参佐及守、长二十余人,多取非其才”(《晋书·刘隗传》)。

王廙,入朝为左卫将军,出为平南将军,领护南蛮校尉、荆州刺史。
王舒,先后为北中郎将,监青、徐二州,荆州刺史、领护南蛮校尉、监荆州沔南诸军事。
其他还有王彬、王邃,也曾经出任江州。
史称,王敦“专任阃外,手控强兵,群从贵显,威权莫二”,“四方贡献多入己府,将相岳牧悉出其门…并凶险骄恣,共相驱扇,杀戮自己,又大起营府,侵人田宅,发掘古墓,剽掠市道”(《晋书·王敦传》)。

继王氏而起的庾氏兄弟,都担任过江、荆、豫、益、梁、雍六州都督,领江、荆、豫三州刺史。



其中,庾亮“虽居外镇,而执朝廷之权,既据上流,拥强兵,趣向者多归之”(《晋书·王导传》)。

庾冰,先入为中书监、扬州刺史,都督扬、豫、兖三州军事,后以车骑将军都督江、荆、宁、益、梁、交、广七州,豫西之四郡军事,领江州刺史。

庾亮死,弟庾翼代都督江、荆等六州、荆州刺史。庾冰死,庾翼又“悉取冰所领兵自配,以兄子统为寻阳太守”(《晋书·庾翼传》)。

而后,桓温盘踞荆州近20年,桓豁14年,桓冲7年,桓石民5年,所谓桓氏“世莅西土”(《晋书·桓石民传》)。桓温在荆州,“虽有君臣之迹,亦相羁縻而已,八州土众资调,殆不为国家用,声言北伐,拜表便行”(《晋书·桓温传》)。

桓温子桓玄终于凭借桓氏在荆州雄厚的势力一度篡夺了东晋政权。

历史发生了逆转,东晋都督统率的军队由国家军队倒退为门阀豪族的武装,倒退为私部曲。

4、南北朝时期都督制的衰落

鉴于东晋门阀士族盘踞重镇、专制政的历史教训,南朝君主对都督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措施,因此,皇权与都督间的斗争,构成了南朝政治史上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南朝历朝君主对都督的权力和任用都煞费苦心,企图把都督的军权收归中央。

如严格限制门阀士族出任都督,尤其是荆、扬、南徐州。

刘裕规定这些重镇只能由宗室子弟戍守。齐高帝又规定雍州、南兖州、南豫州必须任用亲贤心腹。然而手握强兵的宗室都督还是让君主忐忑不安,于是或瓜分大州削弱实力,或冠以优崇之名限制诸王出镇,或大开杀戒屠戮骨肉兄弟,还利用府佐对都督进行伺察和监督。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