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维兵团有多难打?陈赓回忆:为打坦克一天内三个半连全部牺牲

分享至

1948年11月,在豫、皖、苏、鲁四省交界的黄淮平原上,一支庞大的队伍正在气势汹汹地向北行进。

宽阔的大道上,浩浩荡荡的部队汇聚成一条长龙,全副武装的士兵个个表情严肃,杀气腾腾,随军的各种武器装备更是令路过的人无不心惊胆颤,这支耀武扬威的部队就是国民党的12兵团,也即黄维兵团。

作为国军中的主力部队之一,黄维兵团在解放战争,尤其是淮海战役中给我军带来了巨大的困扰,不仅几次三番的让我军损兵折将,更让中共的许多高级将领都为之愤恨不已,即便是在许多年后都耿耿于怀。

比如,当时在中原野战军担任4纵司令的陈赓就回忆道:“当年为了打黄维兵团的坦克,一天之内就牺牲了三个半连!”言语之间满是感伤与愤恨。



那么,黄维兵团究竟有多难打?为何会给我军造成这样大的伤亡?

喋血淮海

1948年11月,中原野战军司令部遇到了有史以来最棘手的一个问题。

这一年的11月6日,赫赫有名的淮海战役正式打响,在中央军委的命令下,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联手作战,以60万人之众与国民党的80万展开激烈的决战。

战役之初,以代司令粟裕为指挥官的华东野战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力包围了黄百韬兵团,在我军的重重攻势下,黄百韬兵团10万之众逐渐被压缩在方圆不到10公里的范围内。



11月22日,在华野部队的总攻下,黄百韬兵团最终土崩瓦解,作为司令的黄百韬本人也在兵败出逃后绝望自杀,淮海战役的第一阶段以我军的大获全胜而告终。

淮海战役的第一阶段结束了,然而新的问题却又接踵而至,那就是下一步该怎么办。

黄百韬兵败后,淮海战场上还残余着6个兵团的国民党部队,分别是杜聿明手下的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李延年、刘汝明两个兵团,以及黄维兵团。

此时,决定先打哪个兵团就成了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按照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原本的计划,消灭黄百韬兵团后,华野与中野应该兵分两路,北打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南打李延年、刘汝明和黄维。



然而,中原野战军的刘、邓二位首长在认真研究后,却认为这个作战计划极为不妥。

首先,杜聿明手下的邱、李、孙三个兵团是淮海战场上兵力最多,战斗力也最强的一部分,尽管华东野战军的实力也不弱,但是此时刚刚经历过与黄百韬的大战,未得到较好的休整,极有可能不敌杜聿明集团。

而一旦失利,此前的胜利将会前功尽弃,解放战争的局势也会发生逆转。

其次,李延年与刘汝明两个兵团皆是杂牌部队,不仅战斗力不高,还与蒋介石不对付,在战场上出工不出力,杀鸡焉用牛刀,倒也不必兵分两路,急于一时的消灭他们。



而最稳妥的办法,应该是让华野之前参战的部队进行休整,然后将未参与围歼黄百韬的几个纵队带来,协助中原野战军先消灭远道而来、气势汹汹的黄维兵团。

刘邓二位首长的意见结合实际,见解独到,立刻就得到了陈毅的赞同,在三位首长的联名上书下,毛主席最终改变了意见,同意下一步先打黄维兵团。

战斗计划确定下来了,但是中野的刘邓二位首长和下面的将领们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要消灭黄维与他的兵团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