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新时代传媒类高校“美育+思政”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

0
分享至

受新科技革命浪潮和高速发展的互联网影响,“碎片化”的信息狂潮席卷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在错综复杂的局势下,“美育+”“思政”教育融合发展呈现出丰富深刻的时代价值。传媒类高校既有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也有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美育的必要,探索推动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对于整合传媒类高校育人资源和学科优势,优化育人体制机制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和现实价值。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发展,传媒艺术类高等教育的精英模式开始细化分支,逐渐走向全方位、大众化的道路,生源状态呈多角度广纳吸收。文章对传媒类高校学生的特点进行研究与分析,阐释了“美育+思政”协同育人的重要意义,并提出这两者协同育人的主要路径及措施,对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传媒类高校学生的优点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传媒行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在这个大背景下,新时代传媒类高校学生应运而生,他们肩负着培养新一代传媒人才的重任,成为推动传媒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传媒类高校的学生个性突出,思维活跃度高,在认识新事物与接受新思想上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兼具普通类高校学生之共性与传媒类高校之个性。分析艺术专业学生的优点和特殊性,对于对传媒类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从知识结构层面来说,新时代传媒类高校学生具有较为全面的知识结构。他们不仅需要掌握新闻传播、广播电视、广告、网络与新媒体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还要了解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相关领域的知识。这使得他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从多角度进行分析和解决。

从技术能力层面来说,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传媒环境中,新时代传媒类高校学生具备较强的技术能力。他们熟练掌握各类传媒制作软件,如Adobe Premiere、Final Cut Pro、After Effects等,能够运用HTML、CSS、JavaScript等编程语言进行网页设计与开发。他们还关注新兴技术的发展,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积极探索其在传媒领域的应用。

从创新意识层面来说,新时代传媒类高校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他们关注传媒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勇于尝试新的创意和表现手法。在实践中,他们善于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结合,打造出独具特色的传媒作品。他们还注重跨界合作,与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共同探讨创新方案,推动传媒行业的创新发展。

从国际视野层面来说,在全球化背景下,新时代传媒类高校学生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他们关注国际传媒动态,了解世界各国传媒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通过参加国际交流活动、留学深造等途径,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国际竞争力,为我国传媒行业走向世界贡献力量。

总之,新时代传媒类高校学生作为传媒行业的新生力量,具有全面的知识结构、较强的技术能力、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等特点。在新时代背景下,他们将在传媒行业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我国传媒事业的繁荣作出贡献。

二、新时代传媒类高校“美育+思政”协同育人的重要意义

美育在丰富人的审美、提升想象和创造力、促进人的精神和社会文明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023年12月20日,《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中强调,高校要“以美育浸润学生,全面提升学生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并要遵循美育特点,充分运用高校各学科的美育功能,加强美育与德育、体育、智育等教育的融合,深化美育教学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和美育有着共同的教育目标导向,都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传媒类高校具备显著的美育优势,构建“美育+思政”协同育人体系对传媒类高校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1.落实思想政治工作

新时代,国家高度重视美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从全局出发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更以“立德树人”为教育培养目标,强调文艺要以实践为导向,不能“为艺术而艺术”。与此同时,国家出台了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美育工作的文件,为推动“美育+思政”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指导方向。在美育中积极挖掘思政元素,加好“思政盐”,实现线上与线下教学的融合,做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融汇,打好人才培养的“组合拳”,美育与思想政治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成为传媒类高校落实思想政治工作的最大突破口。

美育作为“综合中介”与德育、智育、体育等相辅相成,它是科学与人文的桥梁,用强烈的感染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传媒类高校“美育+思政”协同融合育人,并不是在课程中简单地增加思政话语,也不是干巴巴的刻板说教,而是以“寓教于乐”“以情感人”的形式润物细无声的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激励学生的精神、浸润学生的心灵,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进美育之中,促使美育与思政教育真正融合。

2.增强思政教育实效

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共同担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都是培养人的重要环节,在目标方向和功能定位上是高度一致的,但是它们在教育形式、内容和方法上却存在着极大的不同。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却也各有侧重。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教育内容涵盖了众多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注重真实性、科学性和理论性。而美育则以审美为导向,教育内容倾向于众多艺术学和哲学知识,注重情感性、形象性、创新性的表达,培养学生理解美、发现美、探寻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以“德”为本的理论训诫与道德教化,美育能够从“美”的感性层面运用生动活泼的直观形象浸润学生心灵,激发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思想认同。正因为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形式、内容和方法上的迥异,才使得美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具有必要性,二者各具优势、互补互促,为高校培育学生审美素养、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奠定前提与保障。传媒类高校学生具备极高的艺术敏感度,应当发挥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于抽象思维能力的优势,打造“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潜移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让学生在认识真善美的同时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切实达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目的。

3.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着重强调:“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为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端正德性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指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能够得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以“德育”为基本方式,具有树立目标、榜样示范等教化功能,使个体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积极人生目标,塑造健全人格。但高校中的思想政治课程通常趋于课程化,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与专业教育融合不深、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高等问题,存在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高等劣势。抽象理论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普遍理性思维较弱的传媒类高校的学生身上效果不佳,不利于个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美育综合了审美教育与情感培养,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更全面、细腻、立体,在教育形式上独具不可替代性。可以说,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美育的学生,其人格发展和文化结构上将会存在着缺陷,既不能成为“高素质人才”,也无法很好地应对现代社会的挑战。因而,将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相结合,构建“美育+思政”协同育人体系,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身体和心灵、感性和理性、个性和社会性的全面发展,润物无声地实现政治坚定、德艺双馨的优秀传媒类人才培养目标,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新时代传媒类高校“美育+思政”协同育人的主要路径及措施

新时代,构建“美育+思政”协同育人体系是传媒类高校思政工作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点和突破点,对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实现教育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美育+思政”的融合教育是创新发展高校思政教育的必然趋势,也是教育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和现实需要。高校要创新理念,构筑“美育+思政”融合育人格局;要赋能载体,搭建“美育+思政”优质育人平台;要强化管理,建立“美育+思政”协同育人机制。

1.创新理念,构筑“美育+思政”融合育人格局

教育理念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先导,能够跟上时代步伐的创新理念是指引高校教育工作者方向的罗盘,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着重要意义。传媒类高校欲要实现德育与美育的协同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成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亟需创新教育理念。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为做好新时代美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传媒类高校要构筑“美育+思政”融合育人格局,实现高校德育与美育的协同发展,必须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之一办学方向。同时,传媒类高校要突出德育的主导地位,筑牢意识形态阵地,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更要树立“全方位育人”理念,实现高校课程系统性与协同性的耦合,从根本上实现“以德树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遵循美育特点,重构“大思政”“大美育”的育人格局。

2.赋能载体,搭建“美育+思政”优质育人平台

数字化时代,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强有力的手段。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要坚持从“感性的人的活动”,也就是从实践活动中理解人,要在人的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生活世界中去认识人的本质。运用到教育问题上,就是要以人——社会——教育三维互动关系为前提,克服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和孤立片面的思想模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搭载科技迅速发展的列车,丰富和创新载体,实施“美育+思政教育赋能行动”。传媒类高校可以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地方平台,充分发挥传媒类高校与新媒体密切联系的优势,探索运用云展览、数字文博、虚拟演出、全息技术等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创新。加强校地、校企合作,整合学校教育资源与社会教育资源,建立特色实训基地、创作基地、创新创业基地,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充分运用艺术院校特色优势,促进艺术实践与思政实践有效结合、无缝衔接,进一步拓宽实践教学的方法路径。例如:四川传媒学院编导艺术学院组织学生参加“2023-2024学年‘挑战杯’四川传媒学院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参赛项目为“华云全息课堂——基于全息技术”获得一等奖,项目旨在加强人们对中华民族历史、科学历程的了解、记忆,铭记历史,增强民族自修心,培养国人对民族英雄、民族科学家的崇拜精神;提高国人对科学研究、历史文化的兴趣;组织学生参加四川好创意暨全省大学生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切实增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展示四川文化的魅力;组织全院青年团员参加了“2023年编导艺术学院新生入学教育志愿服务活动”“K.O影视创作赛优秀作品展”“‘青春志愿你我同行’景茂朗郡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等等,切实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学院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传媒类高校要充分利用重要纪念日、民族节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创新活动载体,运用“以艺载道”“以美育德”的方法深入推进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搭建“美育+思政”优质育人平台,以艺术的形式宣扬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人文素养和文化自信。

3.强化管理,建立“美育+思政”协同育人机制

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构建新型教育管理模式,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员协同合作,各课程协同育人。列宁在《论国民教育部的政策问题》一文中充分肯定教师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伟大作用,认为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都是由教学人员决定的。从机制上看,传媒类高校教师需要统一教育信仰、明确教育目标,建立教师素质融合平台,并通过认知沟通形成教育共同体。传媒类高校专业教师应当充分挖掘专业教学和优秀艺术作品中的思政元素,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立德树人作用。思想政治专职教师则要借助美育手段,创新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运用“美”的语言将美育元素融汇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推动专业教师和思政课程教师在政治素养、艺术修养等方面取长补短,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上的合作交流,创新“美育+思政”融合育人模式。例如: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师和思政课程教师共同策划跨学科的教学项目,结合专业知识和思政内容,设计了一些课程项目,例如《纪录片创作》课程中要求学生拍摄一些具有社会意义的纪录片作品作为作业,经过专业老师及思政老师指导后进行展览,通过这些项目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现实、价值观念等问题。同时,专业教师可以邀请思政课程教师参与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为学生解读作品背后的思想内涵,思政课程教师也可以邀请专业教师分享他们对于艺术作品的审美观点,从而形成一种艺术与思想政治相互渗透的教学氛围。这样的合作交流可以让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接受到更加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思想品德。此外,传媒类高校也要加强学校各部分的协同管理,构建三级联动机制,加强对“美育+思政”协同育人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全员协同落实的工作机制。高校要做好教学督导、教务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使“美育+思政”协同育人机制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四川传媒学院编导艺术学院党总支“美育+思政”主题党日活动

综上所述,为了顺应新形势发展需求,传媒高校教师应当立足自身学科专业特点,转变旧时“满堂灌”教育管理模式,创新“一、二课堂”相结合的趣味教学理念,积极探索创新深化高校德育立人、美育浸润的有效途径。传媒类高校要承担起为党和国家培养输送德艺双馨的优秀艺术人才的重任,准确把握艺术院校的教育规律,使每门课程都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推动形成“美育+思政”深度融合、协同育人合力。

特邀作者:

侯鑫,四川传媒学院编导艺术学院讲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事戏剧影视艺术研究;

乔蕾,四川传媒学院摄影学院教师,从事戏剧影视艺术研究。

(图片来源:四川传媒学院编导艺术学院)

责编:勾晓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文旅中国
文旅中国
传递权威文旅声音,带您体验诗和远方!
31196文章数 1109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