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巡盛京,带回50岁囚犯,牵出历史公案,李光地因此名声扫地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公元1705年(清朝康熙四十四年),63岁的福建名臣李光地正式“拜相”,担任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是康熙朝著名汉臣,他清廉勤政,在康熙平三藩、收台湾、征噶尔丹的过程中,李光地都发挥着不同程度的作用。康熙晚年,曾评价李光地“朕知之最真”,可见,李光地实乃康熙晚年的宠臣。



李光地虽然是清朝一代名臣,然而,他的品格却没有得到大多数人认可,例如清朝史学家全祖望曾在《鲒琦亭集》中评价:

“李光地初年则卖友,中年则夺情,暮年则居然以外妇之子来归。”

这句话信息量很大,几乎把李光地说得一无是处,特别是李光地“卖友求荣”的事情,几乎让李光地名声扫地。这件事其实是一件历史公案,要从康熙三十七年说起。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康熙带领众位皇子和大臣前往热河围猎,然后去了一趟盛京。在盛京,有一位被流放到盛京的犯人托人向康熙献了一首诗,这首诗拍马屁的水平极高,康熙龙颜大悦,当下就要见这位犯人。

康熙仔细一问才知道,此人叫陈梦雷,今年已经50岁,陈梦雷乃是康熙九年的进士,因三藩之乱时被靖南王耿精忠召为幕僚,因此获罪,被流放到盛京。康熙见陈梦雷骨瘦如柴,但很有才气,因其不过是一介文人,康熙便大发慈悲,带陈梦雷回京,让他协助三皇子胤祉来编书,不曾想,陈梦雷回京后,就立即捅出了惊天消息,让直隶巡抚李光地陷入舆论的漩涡。



李光地,字晋卿,福建泉州人,康熙九年进士;

陈梦雷,字则震,福建闽县人,康熙九年进士。

也就是说,李光地和陈梦雷二人,不仅是同科进士,还是福建老乡,可以想象,二人金榜题名的时候,或许还坐在一个桌上相互道喜呢!后来,陈梦雷和李光地同在翰林院任编修,还是同事关系。既然有这层关系,陈梦雷和李光地到底有什么仇怨呢?

根据陈梦雷的说法,康熙十二年(1673年)年底,李光地的父亲病重,李光地请假回乡探望,陈梦雷也一道回乡探亲。(笔者注:当时吴三桂在云南已经起兵,只不过消息被吴三桂封锁,康熙还不知情。)到了第二年三月,二人打算回京时,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突然起兵响应吴三桂,福建登时大乱,耿精忠一边封锁进京的道路,一边抓捕朝廷官员为自己效力。陈梦雷和李光地二人为了躲避叛乱,躲进寺庙,但耿精忠随后抓住了陈梦雷的父亲,以此相威胁,陈梦雷为救父亲,只得回到福州见耿精忠,从此被耿精忠留在帐下。



陈梦雷回福州之前,在郊外和李光地密约,由陈梦雷入城打听叛军兵力部署,然后想办法把消息带出来,再由李光地沿小路到京城报信。然后,陈梦雷假意投奔耿精忠,得到情报后,他立即把情报写好放进一个蜡丸里,悄悄出城交给了李光地。李光地将自己的大腿割开,塞入蜡丸,沿山路逃出福建,赶到京城向康熙告密。李光地到京城之后,康熙才知道耿精忠已反,并且根据李光地带回的情报,派康亲王杰书有针对性地攻打耿精忠。这一点,《清史稿·李光地传》有记载:

康熙)十四年,密疏。置疏蜡丸中,遣使间道赴京师,因内阁学士富鸿基上之。上得疏动容,嘉其忠,下兵部录付领兵大臣。

李光地之所以后来得到了康熙的重用,和这一次冒死报信关系很大。但是《清史稿》中只提到了李光地一人,并没有陈梦雷什么事,这也是该事件的关键。



陈梦雷没想到李光地独占功劳,后来三藩之乱平定,陈梦雷被以“耿精忠幕僚”的身份流放到盛京,而李光地则平步青云。陈梦雷愤恨之下,写下《绝交书》给李光地。到了康熙三十七年,李光地已经是直隶总督,而陈梦雷还是一介囚徒。

且说陈梦雷被康熙带回北京后,他不仅上疏向康熙陈述自己当年的功劳,还把此事公之于众。一时间,李光地名声扫地,同僚们纷纷对李光地投上鄙夷的目光,甚至骂李光地卖友求荣,乃小人也。李光地被逼入绝境,上疏曰:

“臣上蜡丸书是他定的稿,实实无此事。”

李光地的意思是:当年我呈上去的蜡丸情报,是我自己搜集的,跟陈梦雷没有半毛钱关系。陈梦雷这是嫉妒我,才出言陷害我,我并不是小人。李光地还说,当时自己离开福建时,曾派人送信到福州找陈梦雷一起走,结果陈梦雷“一字不见答”。意思是,陈梦雷宁愿跟着耿精忠造反,也不愿意回京城。



因为“蜡丸事件”只有李光地和陈梦雷两人知情,现在两人各执一词,谁都没有证据,于是,这件事就成了“历史公案”。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