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华航空难:225人全部丧生,头七有人却接到遇难者语音

分享至

注:本文根据真实案例改编,部分情节来源于网络,情节有润色;图片来源于网络,部分图片与文章内容无关,仅为配合写作效果;部分人名为化名;情感性阅读,理性看待。

“我不要死在这里”,“我怎么会在这?”“有人能救救我吗?”

这段模糊且断断续续的语音,就是著名华航空难发生后流出的遇难者语音,这段语音出现的时间更是让人毛骨悚然,那就是飞机事故罹难者头七。

2002年5月25日下午,在台北桃园国际机场,一架波音飞机正在执行其最后的检修,准备飞往香港。这架飞机,注册编号为B-18255,载有206名乘客和19名机组及乘务人员。这次飞行不仅是飞机出售前的最后一次飞行,也是机组三名经验丰富的飞行员共同的一次工作。

飞机的驾驶舱内,气氛轻松而和谐。三名飞行员围坐在一起,交流着彼此的飞行经验,并且分享着各自在天空的奇遇。机长李浩然,飞行经验丰富,他讲述了一次在暴风雨中凭借手感稳稳降落的经历,使得其他两位飞行员啧啧称奇。

副驾驶孙伟民则分享了他在巴黎学习飞行的趣事,让机舱内响起了几声轻笑。而第三位飞行员,张启明,则提到他最近阅读的关于航空安全技术的书籍,讨论了一些最新的飞行安全措施,如何在紧急情况下更有效地应对。

三人不禁展望了此次飞行结束后的计划。李浩然提议,既然这可能是他们最后一次作为机组共同飞行,不如在香港找个地方好好庆祝一番,放松一下。



随着飞机稳步升至初始的飞行高度,塔台的通信员小陈密切监视着这架即将退役的飞机。他通过无线电发出了一条清晰的指示:“请继续攀升至26000英尺。”

在驾驶舱内,机长李浩然迅速应答:“收到,我们正在升至26000英尺。”随后,他手熟地调整了飞机的姿态,飞机如同一只巨大的铁鸟,毫不费力地向上穿行云端。

不久,当飞机稳定在26000英尺时,塔台再次发来指令,要求他们进一步攀升至35000英尺。小陈的声音通过无线电传来:“台北飞航情报区区管中心,请求你们上升至35000英尺。”

李浩然微笑着回复:“了解,正在升至35000英尺。”这句话成了他们与地面控制中心的最后一次通话。

与此同时,副驾驶孙伟民瞥了一眼窗外,透过云层可以见到地面的景色渐行渐远。他转向李浩然说道:“看那云层的形状,今天的风向似乎很适合我们快速抵达香港。”

机舱内,乘客们大多安静地休息,一些人已经开始打盹,尽管飞行仅仅飞行了二十多分钟。而机组人员则继续忙碌地监控着各项飞行数据,确保这次飞行既安全又顺利。

突然,飞机遭遇了灾难性的解体。机身先是不稳,然后在空中戏剧性地断裂,首先是尾翼与机身分离。这个时候,机内的气压骤变,压力差造成了剧烈的吸力。

在尾舱工作的乘务员小王,当时正在整理设备,没有预料到这种突发状况,也没来得及系上安全带。突如其来的失压使他几乎没有反应时间,就被猛烈的气流吸向了破裂的机身外。同小李在不远处,本能地伸手想抓住他,但只能无力地看着小王消失在飞速流动的空气中。



小李的尖叫声随着风声消散在空中,她的心中充满了震惊与不敢置信。剧烈的震动和响声继续,机身其他部分也开始分解,一节节地坠向地面。

机舱内的乘客们在这一瞬间经历了极端的恐慌,被迫面对着生命的脆弱。乘客们无法进行任何有意义的反应,只能在恐惧中紧握手中的座椅,等待未知的结局。

而另一边,看着波音飞机的雷达信号突然从台北飞航情报区的监控屏幕上消失的调度员林峰,心里有了不祥的预感。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