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该炸掉?令西安居民痛恨的三门峡大坝,是壮举还是败笔?

分享至

三门峡大坝,这个名字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并不陌生。它坐落在我国辽阔的黄河之上,被尊称为“万里黄河第一坝”。这不仅仅是因为它的规模宏大,更因为它在建国初期,承载着整个国家的期望和希望,耗资高达40亿,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工程。

然而,尽管三门峡大坝如此显眼,如此重要,但网络上关于它的争议却像黄河的波涛一样,从未停止过。有人将它比作黄河的守护者,因为有了它,黄河的水患得以控制,人民的生活得以安宁。他们赞扬它,认为它是我国水利工程的骄傲,是我国人民智慧和力量的结晶。

但另一方面,也有人对三门峡大坝持批评态度。他们认为这个庞大的工程是我国水利史上最大的败笔。这些人直言不讳地说:“早就应该直接把三门峡大坝炸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声音呢?



黄河,这条养育了无数中华儿女的长河,被亲切地称为“母亲河”。然而,她并非总是那么温柔和慈祥,她的脾气可是“阴晴不定”的。每年的夏秋季节,黄河就进入了汛期,这时的它就像一位愤怒的巨人,咆哮着、奔腾着,毫不留情地将洪水倾泻而下。

洪水泛滥,波涛汹涌,给沿岸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房屋被冲毁,庄稼被淹没,甚至有的时候,连人们的生命都无法得到保障。沿岸的居民们提心吊胆,生怕一不小心就失去了家园和亲人。

而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黄河的含沙量。由于沿线植被破坏严重,大量的泥沙被冲入河中,使得黄河成为了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这些泥沙不断淤积,使下游的河床渐渐地被抬高,容易决口

在20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成立不久,国家领导人们就敏锐地意识到了治理黄河水患的重要性。那时,黄河的洪水灾害频发,给沿岸的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新中国的领导层决定把治理黄河水患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然而,当时的中国基建水平还比较落后,对于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经验几乎为零。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新中国决定向苏联寻求帮助。苏联作为当时的社会主义老大哥,在水利工程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技术。于是,新中国向苏联发出了邀请,希望他们能够派出水利专家来协助建设黄河上的第一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三门峡水库。

在接到邀请后,苏联方面积极响应,派遣了一批水利专家前往中国。这些专家都是苏联水利工程领域的顶尖人才,他们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知识。他们的到来,为三门峡水库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三门峡大坝,这座在黄河上矗立的巨大工程,自从建成以来,就以其强大的功能给沿岸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它的出现,不仅改变了黄河的历史,也改变了沿岸人民的生活。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三门峡大坝的防洪功能。你可能不知道,在过去,黄河的洪水常常给沿岸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每当雨季来临,黄河的洪水就会像一头猛兽一样,肆虐着沿岸的农田和村庄,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但是,自从三门峡大坝建成后,这一切都发生了改变。大坝像一座坚强的堡垒,牢牢地挡住了黄河的洪水,使得下游的泄洪压力大大减轻。每年汛期,大坝都会根据黄河的水位和流量,科学地进行调节,确保下游地区的安全。可以说,三门峡大坝是黄河的守护神,是沿岸人民的保护伞。



除了防洪功能外,三门峡大坝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功能,那就是发电。你知道吗,从1973年三门峡发电机组投产开始,到1990年年底,这座大坝已经累计发电量达到了惊人的150亿千瓦时!这相当于为当时的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为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

此外,三门峡大坝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引水灌溉。你可能不知道,在我国华北地区,由于气候干燥,农田经常缺水,导致农作物生长不良,甚至发生饥荒。历史上,就有过“关中大旱,人饥相食”的悲惨记录。

但是,自从三门峡大坝建成后,这一切都发生了改变。大坝利用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和地处三省交汇之处的地利,每年为附近70余个市、县提供超过100亿立方米的灌溉用水。这些水滋润了农田,使得农作物茁壮成长,为华北地区的农业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然而,有这么一项宏伟的水利工程,应该是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啊。可是,就是这么一个伟大的工程,却因为当初苏联的设计专家们对我们这片土地的地形环境不够熟悉,对黄河这条古老的河流更是一知半解,导致设计上出现了不小的漏洞。

三门峡大坝成功地拦截了黄河的滔滔水流,为三门峡水库储存了丰富的水资源。这无疑是对黄河中下游地区洪水问题的及时解决方案,为当地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安宁。然而,事情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完美,这座大坝的建成却给黄河上游的陕西省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黄河水流湍急,而且夹杂着大量的泥沙。在黄河的某个段落,也就是潼关到三门峡之间的河道,这些泥沙逐渐淤积,一层又一层,像是给河床穿上了一件厚厚的“沙衣”。你可能觉得,河床抬高个几米,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实际上,这小小的4.5米,却给黄河的最大支流——渭河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当初建设大坝的时候,人们可能更多地考虑了如何防洪、如何发电,却忽略了排沙这个问题。要知道,黄河的泥沙可不是一般的“小角色”,它们随着水流一路奔腾,不断地在河道中沉积,日积月累,就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种局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潼关河床不断抬高,这就意味着黄河的水位也在不断上升。而渭河作为黄河的支流,它的水位自然也会受到影响。当渭河的水位被迫升高,就会对它的沿岸地区造成不小的威胁。比如,河水可能会淹没农田,冲毁房屋,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

尤其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上游的泥沙逐渐增多,仿佛一只无形的大手,推动着泥沙向下游涌去。这些泥沙像一场无声的风暴,侵蚀着原本肥沃的土地。

昔日那些绿油油的稻田和金黄的麦田,如今已经被泥沙覆盖,变得一片荒凉。这些泥沙不仅让土地失去了往日的生机,还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

地质的改变不仅让上游的粮食产量大幅下降,还导致了其他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泥沙的堆积使得河流的水位不断上升,加大了洪水的风险。

一旦洪水泛滥,不仅农作物会受灾,就连人们的生命安全也会受到威胁。此外,泥沙的增多还影响了地下水的质量,使得居民们的饮用水源受到污染。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曾经两次大动干戈,组织了众多的力量,对黄河进行了爆炸疏通。那两次的行动,可以说是不惜一切代价,投入的资金高达数千万。

在强大的爆炸力作用下,大部分淤积的泥沙在短时间内被成功清除。人们欢呼雀跃,以为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然而,人们很快发现,总有一部分泥沙顽强地坚守在那里,无论如何都无法彻底清除。这就像一群顽固的敌人,总是躲在暗处,让人防不胜防。

而且,疏通的过程中,大坝的部分底盘也受到了损坏。那些被炸开的缺口,像是大坝的伤口,急需修复。但是,修复工作却迟迟无法进行。一方面是因为修复所需的资金和技术都非常庞大,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人们还在为如何彻底解决泥沙淤积问题而苦恼。

最让人无奈的是,这种短时间的疏通,其实只是治标不治本。数月之后,黄河的泥沙又会像潮水一样涌来,再次淤积在三门峡大坝附近。到时候,难道又要耗费巨额的资金,再次进行疏通吗?这样的做法,不仅劳民伤财,而且根本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当然了,也有不少的人认为,三门峡大坝既然危害这么大,早就该炸掉了。其实,对于民生问题,国家一直很重视。后来,为了解除上游带来的这一隐患,中央决策者们坐不住了,他们深知这个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于是,中央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