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济南解放,粟裕要发起淮海战役,毛主席批评说:战斗目标认识不足

0
分享至

1948年9月,随着济南战役接近尾声,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代政委粟裕致电中原野战军刘伯承、陈毅并转中央军委、毛主席,提出发动淮海战役的设想。粟裕列出了3个方案,但都过于保守,将战斗局限于两淮和海州一带。毛主席认为,粟裕对作战的第一个目标认识不足,无法达到歼灭国民党军主力于江北的目的。他指出,国民党在徐州集结了60多万兵力,正是我军聚而歼之的大好时机。那么,毛主席究竟是如何谋划这场改变战局走向的淮海战役的呢?他又是如何评价粟裕提出的作战方案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揭开这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一、济南战役胜利在望,粟裕提出发动淮海战役

1948年9月,济南战役已进入尾声,胜利在望。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代政委粟裕心潮澎湃,他敏锐地意识到,天时地利人和,正是发动淮海战役的大好时机。

粟裕连夜给中原野战军刘伯承、陈毅发去电报,并转中央军委、毛主席。电报中,粟裕兴奋地写道:"攻打济南的战斗胜利在望,天气转凉,适宜作战,建议华野全军进入陇海路以南,发动淮海战役。"

粟裕在电报中提出了三个作战方案。方案一是分兵出击淮阴、淮安、高邮、宝应,野战军主力则位于宿迁至运河车站一线,围点打援,随时准备歼击由徐州方面来援之敌。待歼灭了徐州来援之敌,解放了淮阴等地,便大举攻取海州、连云港,然后转入休整。

方案二是仅对海州一线作战,以攻占海州、新浦、连云港等地为目标,主力控制新安镇、运河车站南北及峄县枣庄一线,以休整为主。

方案三是从徐州前来增援济南的敌人尚未撤回,我军全力向南进攻,将之歼灭,然后转入休整。

粟裕这三个方案虽然各有侧重,但不难看出,他对淮海战役的战略意图还是相对保守的。无论哪个方案,战斗范围都局限在两淮和海州一带,目标也只是解放几个城市,歼敌数量有限,之后就要转入休整。


但这毕竟是我党战争史上第一次由前线将领提出的战略计划,中原野战军指挥部和中央军委都高度重视。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副司令员兼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和政委的陈毅、中原野战军参谋李达于9月25日下午致电中央军委并转粟裕的电报。

他们在电报中极力赞成粟裕提出的第一方案,声称:"济南攻克后,白崇禧正调集张淦、黄维两兵团肆意破坏我豫西区之中心腹地,我野战军主力可在江汉歼敌,从而保豫西,配合东面战场。"

刘伯承等人虽然赞同粟裕的战略构想,但他们更关注的是豫西战场。在他们看来,淮海战役的意义在于牵制国民党主力,为豫西作战创造有利条件。这种想法,与粟裕把淮海战役作为主战场的设想还是有差异的。

就在刘伯承、陈毅的电报发出的当天晚上,毛主席在中央书记处战略决策会上,对粟裕提出的作战方案进行了评议。毛主席开门见山地说:"粟裕的建议虽然不错,只是把战斗局限于两淮和海州,这个战役的范围设定得未免太小了,气魄太小了。"

毛主席接着指出:"最主要的是,他对作战的第一个目标明显认识不足,根本不可能达到歼灭国民党军主力于江北的目的。"在毛主席看来,粟裕虽然提出了淮海战役的设想,但对这一战役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清,战略眼光有欠缺。

毛主席环顾四周,目光如炬,语气坚定地说:"华东野战军一战而定山东,形势大好,我们不应该想着把战斗规模缩小,然后休整;而应该想着乘胜追击,把战斗成果扩大。"

"眼下国民党有60多万兵力集结于徐州,正是我们投入更多的部队,聚而歼之的时机。"毛主席的话,让在场的朱德、刘少奇等人为之一震。60多万敌军,这可是国民党在华东的主力啊!毛主席竟然提出要集中兵力,一举歼灭,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和魄力!

济南战役的胜利在望,粟裕敏锐地提出发动淮海战役的设想,这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战略构想。但在毛主席看来,粟裕的方案还是过于保守,没有真正认识到淮海战役在全局中的重要地位,更没有看到歼灭国民党主力于江北的可能性。


毛主席以如椽巨笔,在粟裕淮海战役设想的基础上,大幅扩充其战略内涵,将战役目标从解放几座城市提升到歼灭国民党主力。这一战略决策,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平津战役、渡江战役积蓄了力量。

济南战役胜利在望,粟裕提出发动淮海战役,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转折点。毛主席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准确判断了战争形势,制定了正确的作战方针,使淮海战役成为扭转战局的关键一战。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一刻,铭记毛主席和粟裕的智慧结晶。

二、毛主席批评粟裕战斗目标认识不足

1948年9月25日晚,西柏坡,中央书记处战略决策会议现场。毛主席端坐主位,神情严肃。他手中拿着粟裕发来的电报,一字一句地念着:"攻打济南的战斗胜利在望,天气转凉,适宜作战,建议华野全军进入陇海路以南,发动淮海战役。"

念完电报,毛主席抬起头,环视一周,缓缓开口:"粟裕同志的建议很好,他敏锐地抓住了当前战机,提出发动淮海战役,这本身就是一个重大战略决策。但是,仔细研读他提出的三个方案,总觉得哪里不太对劲。"

在场的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人闻言,都竖起了耳朵。大家都知道,毛主席的军事判断向来精准犀利,他这么一说,必有深意。

毛主席接着分析道:"粟裕同志提出的三个方案,虽然各有侧重,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把战斗范围局限在两淮和海州一带,目标也只是解放几个城市,歼敌数量有限,之后就要转入休整。这样的战役设想,未免把战斗规模想得太小了,气魄不够啊!"

朱德闻言,连连点头。他接过话茬说:"主席的意思是,我们现在已经拥有实力,完全有条件打一场大的歼灭战,而不应满足于解放几座城市就收兵。是这样吗?"


毛主席赞许地看了朱德一眼,说:"德帅理解得很对。眼下,国民党主力部队有60多万人集结在徐州地区,兵力空前,但部署散乱。这正是我们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的大好时机啊!"

周恩来也插话道:"粟裕同志虽然提出了淮海战役的设想,但他对这一战役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似乎认识还不够清晰。他把战役目标定得太低了。"

毛主席点点头,目光炯炯,语气坚定:"我们此战的目标,不应仅仅是解放淮阴、淮安等几座城市,而应该是要在江北地区一举歼灭国民党的主力部队!只有达到这一目标,才能扭转整个战局的走向。粟裕同志对此认识还不够充分。"

刘少奇也发言说:"主席的判断非常正确。我们现在是战略反攻的关键时刻,应该放开手脚打,力求最大限度地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局限战役规模,是不利于我们全局的。"

毛主席环顾四周,一字一句地说:"济南战役的胜利已经在望,华野一战而定山东,这是多么难得的战机啊!我们绝不能只想着缩小战斗规模,然后就休整。而是要想着乘胜追击,一鼓作气,将战果扩大到最大限度!"

"粟裕同志虽然提出了淮海战役的设想,但他对作战的第一个目标认识不足。他的方案根本无法达到在江北地区歼灭国民党主力的目的。这一点,必须明确!"毛主席的话掷地有声。

在场诸位领导同志都深以为然。大家意识到,毛主席不仅仅是在评判一个作战方案,更是在为全党确立一个新的战略方针——在江北集中优势兵力,大规模歼灭国民党军队,为全国胜利奠定基础。


毛主席的战略眼光之高瞻远瞩,谋略之深邃精妙,令在场每一个人都心悦诚服。大家纷纷表示,一定要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发扬我军勇猛精进、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不怕牺牲,敢于斗争,坚决完成歼灭国民党主力部队的战略任务。

会议结束后,毛主席当即指示中央军委复电粟裕,肯定他提出淮海战役设想的重大意义,但也明确指出他对战役目标认识不足的问题。毛主席强调,淮海战役的目标是要在江北歼灭国民党主力,而不是局限于两淮和海州地区的一般作战。

接到毛主席的电报,粟裕如获至宝。他反复研读,字字句句,都是金玉良言,字字珠玑。粟裕深感毛主席战略思想的博大精深,为自己战略眼光的局限感到惭愧。他当即表示,一定服从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战略决策,放开眼界,大胆设想,精心谋划,坚决完成歼灭国民党主力的任务。

毛主席对粟裕战斗目标认识不足的批评,体现了他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谋略。这一批评,不仅纠正了粟裕对淮海战役认识上的偏差,更是为全党确立了淮海战役的战略方针。在毛主席的英明决策下,淮海战役从一个局部战役,上升为关系全局的战略决战。这为淮海战役乃至全国战局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毛主席谋划淮海战役,60万国民党军成为歼灭对象

1948年9月25日,西柏坡,中央书记处战略决策会议上,毛主席对粟裕提出的淮海战役方案提出了尖锐批评。他指出,粟裕的方案战斗目标定得太低,无法达到在江北歼灭国民党主力的目的。

批评归批评,毛主席对淮海战役的重视程度丝毫不减。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场能够扭转战局走向的关键之战。在粟裕方案的基础上,毛主席当即对淮海战役进行了全面的战略谋划。

首先,毛主席对国民党军在徐州地区的兵力部署进行了详细分析。他指出,国民党虽然在徐州集结了高达60多万的兵力,但其部署十分分散,犹如一盘散沙。


"刘峙、杜聿明坐镇徐州,自以为西有邱清泉、孙元良,东有李弥、黄百韬,还有4个绥靖区,就可以固若金汤。殊不知,4个绥靖区的部队素质低下,而且不负责机动作战,基本是形同虚设。"毛主席娓娓道来,声音铿锵有力。

接着,毛主席在地图上指出:"你们看,分布在徐州左右两侧的邱清泉、李弥、孙元良、黄百韬4个兵团,又都各自为政,互相勾心斗角。尤其是黄百韬兵团,既非蒋介石嫡系,距离徐州又最远,东面又是大海,无路可退。这不正是我们各个击破的好机会吗?"

毛主席的分析透彻入里,一针见血。在场诸位将领听得频频点头,连连称是。大家意识到,国民党军看似兵力雄厚,实则内部矛盾重重,战斗力并不强。这给了我军以可乘之机。

接下来,毛主席为淮海战役制定了详细的作战方针。他强调,我军应该充分利用国民党军部署分散的弱点,采取各个歼灭的策略。

"我们应该首先集中兵力歼灭黄百韬兵团。黄百韬孤悬于东,又是杂牌军,邱清泉、李弥等人决不会拼死力救。一旦黄百韬被歼,我军就可以控制新安、运河一线,从而再分兵歼灭两淮、高宝等地区之敌。"毛主席的战略部署环环相扣,滴水不漏。

"待两淮、高宝之敌被歼后,我军就可乘胜追击,攻取海州、连云港、灌云等地。这样一来,山东与苏北的联系就打通了。到那时,对徐州、浦口线上的国民党军发起总攻,60万敌军将全部落入我们的口袋,一个都跑不了!"毛主席的战略蓝图宏伟而细致,令在场每一个人都热血沸腾。

毛主席的战略决策,犹如一声惊雷,在中央书记处引起了巨大反响。朱德听了毛主席的分析,震撼不已。他难以想象,歼灭60万敌军,这是何等宏大的战略部署啊!

"主席的决策英明!我们确实应该放开手脚打,集中兵力、各个歼灭,而不是满足于局部的胜利。60万敌军虽多,但并不可怕,在主席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够将其全部消灭!"朱德坚定地表示。

刘少奇、周恩来等人也纷纷表示赞同。大家一致认为,毛主席不愧为当代最杰出的军事战略家,他的战略眼光之长远,谋略之高超,令人折服。在毛主席的指挥下,淮海战役的胜利已经是十拿九稳了。

会议结束后,毛主席立即指示粟裕,要根据中央的战略决策,对淮海战役的作战方案进行调整和完善。他特别强调,要将歼灭黄百韬兵团作为突破口,然后各个击破其他兵团。同时,要注意加强两翼的配合,务必将国民党军围歼在淮海地区,不让其有逃遁之机。

接到毛主席的指示,粟裕深感使命光荣而艰巨。他表示,一定要以更加开阔的战略眼光,更加灵活的战术指挥,去完成这一历史性任务。他深知,淮海战役已经不再是一场普通的战役,而是事关全局的决战。在这场决战中,粟裕责无旁贷,必须全力以赴。


毛主席对淮海战役的战略谋划,充分体现了他深邃的军事思想和卓越的指挥才能。他准确把握战机,科学分析敌情,制定了大胆而周密的作战方针。在他的谋划下,淮海战役的战略地位得以确立,60万国民党军成为我军歼灭的对象。这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淮海战役的胜利为三大战役奠定基础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打响。这是一场规模空前的战略决战,投入兵力之多,战线之长,战果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

在毛主席的战略指导下,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华东军区部队等组成淮海战役总指挥部,粟裕任总前委书记。各路人马按照既定的作战方针,开始了对国民党军的围歼行动。

首当其冲的是黄百韬兵团。11月6日,华东野战军第七、第十三兵团发起猛烈攻势,在新安、古邳等地同黄百韬兵团展开激战。黄百韬虽然兵力众多,但部署分散,又远离徐州,很快便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困境。

经过7天7夜的连续作战,黄百韬兵团终于土崩瓦解。我军共歼敌5万余人,黄百韬本人也被生擒。这一战,不仅击溃了国民党军在淮海东翼的重要屏障,也为歼灭其他兵团创造了有利条件。

黄百韬兵团覆灭后,我军乘胜追击,又在淮阴、淮安、高邮、宝应等地同国民党军展开激战。李弥、孙元良两个兵团接连被歼,两淮、高宝地区尽入我军之手。至此,国民党军在淮海南翼和东翼的防线全面崩溃。

12月初,我军又发起了海州战役。在一周时间内,海州、新浦、连云港等地相继解放。至此,山东与苏北的联系完全打通,国民党军在淮海北翼的屏障也被扫除。形势对我军十分有利。

毛主席得知淮海战役的捷报后,十分欣喜。他立即指示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乘胜追击,对徐州、蚌埠发起总攻,力求将国民党主力一网打尽。

12月中旬,我军兵分两路,分别向徐州、蚌埠挺进。杜聿明指挥的国民党军节节败退,最后被围困在徐州、蚌埠两地。经过半个月的激战,两个据点相继被攻克,杜聿明部大部被歼。至此,淮海战役宣告胜利结束。

这场战役,从11月6日打到1949年1月10日,历时66天。战役歼敌55万人,占国民党军总兵力的四分之一还多,俘虏将军以上军官400余名。解放区域面积达16.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十分之一强。淮海战役的胜利,标志着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的统治从根本上被动摇了。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何等的重大和辉煌!它不仅在军事上给了国民党以毁灭性打击,也极大地鼓舞了解放区军民的士气。在这场战役中,广大指战员发扬了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创造了歼敌数量之多、战果之大的奇迹。淮海战役,堪称人民军队发展壮大过程中的一座丰碑。

更为重要的是,淮海战役的胜利,为随后的平津战役、渡江战役奠定了坚实基础。国民党军主力被歼于淮海,华北、江南的防线形同虚设。这为我军向北发起平津战役,向南挺进渡江,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事实上,淮海战役胜利后不到一个月,平津战役就打响了。在毛主席的战略决策下,人民解放军发起全面进攻,一举攻克北平、天津,解放全华北。而渡江战役的胜利,更是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最后覆灭。

淮海、平津、渡江,三大战役浑然一体,环环相扣。没有淮海战役的胜利,就不可能有后两个战役的全面胜利。淮海战役奠定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基础,开启了三大战役的胜利之门。

回望历史,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毛主席在淮海战役中的卓越贡献。是他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准确判断战争走向,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是他不断鼓舞和指导前线将士,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投入到淮海这场决战之中。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伟大胜利,是人民军队英勇奋战的伟大胜利。它不仅扭转了战争形势,更是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胜利,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

举报/反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钟裹杂谈历史
钟裹杂谈历史
资深历史学者
578文章数 253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