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第一名将:此人若在,安禄山不敢反,可惜却被唐玄宗废掉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在盛唐时期,一位堪称盛唐第一名将的英勇之人傲立军阵,他的威名足以让安禄山闻风丧胆,然而,却被唐玄宗废掉。这个英勇将领的废黜,成为盛唐历史上一段引人瞩目的故事。本文将深入挖掘这位盛唐第一名将的事迹,揭开他与安禄山、唐玄宗之间的纷繁恩怨,揭示他的废黜背后隐藏的政治动荡与历史变局。

这个引人入胜的历史之旅将引领我们穿越时光,走进盛唐的战阵和宫廷,一同探讨这位被废掉的名将的传奇故事,以及他所经历的波澜壮阔的盛唐盛世。



【一位名将如此贬死,唐室危局能挽回吗?】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王忠嗣率领数百人出征任务成功归来,他提刀擒敌,为唐军斩杀数千叛军,缴获了车轮战马万计。当晚,王忠嗣独自一人在帐篷里沉思,他性格寡言内敛,从不轻易外露自己的心思。然而此时,他脑海中却不停地闪过父亲王海宾殉国的场景——当年,父亲为救援吐蕃入侵的唐军,壮烈成仁;而自己,终于报了父仇,为父亲抱了一具敌尸邀功。

父仇已报,王忠嗣心中却并无喜悦。因为面前的大唐,似乎即将步入万劫不复的危局之中。他这几年在边塞征战,深知唐廷内忧外患之重,边将安禄山更是野心勃勃,必将谋反造反。然而唐玄宗沉湎后宫,无法断定;太子李亨和自己提过担忧,却也无可奈何。王忠嗣看似功成名就,内心却愁云惨淡——他预见着唐王朝的危机,却无力回天。



【714年,王海宾殉国,唐玄宗怜悯幼小的王忠嗣】

公元714年七月,吐蕃大举进犯陇西,唐玄宗迅速调兵应战。当先锋王海宾率领所部与吐蕃决战时,其他唐将不肯援助,这使王海宾陷入重围。在与数倍敌军苦战许久后,王海宾知大势已去,最终壮烈成仁。

消息传到长安时,唐玄宗为之悲痛,他没有忘记9岁的王忠嗣刚失去了父亲,现在又没有依靠。于是立刻派人将王忠嗣接到宫中,与皇子们一同生活学习,并亲自安抚他要壮起来,为父报仇。



在宫中,性格内敛的王忠嗣与许多皇子相处。其中,他与当时的太子李亨(后来的唐肃宗)关系最好。李亨善解人意,经常鼓励王忠嗣练武习艺,长大后一定要报仇雪恨。王忠嗣对李亨也敬重有加,时有倾诉。两人日久生情,李亨甚至对王忠嗣说起了自己担心父皇被宦官牵制的心事。王忠嗣默默地听着,心中却早已对朝政产生了自己的判断。

他明白,此时的唐玄宗沉迷酒色,渐渐受制于牛李等奸臣。太子李亨担忧朝政被牵制也在情理之中。若事势继续发展,后患无穷。所以王忠嗣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助太子整饬朝政。只要太子登基,唐室江山就有希望。否则的话,这个自己视如第二故乡的帝国,恐怕难逃覆灭的命运。



【733年,王忠嗣战功赫赫,得到唐玄宗赏识】

成年后的王忠嗣继承了父亲的优秀军事天赋,不仅勇猛善战,而且兼具谋略。但是唐玄宗一直不让王忠嗣独当一面,担心他年轻气盛会有失误。直到733年,王忠嗣才得到率兵出征的机会。

这次北征大获全胜,王忠嗣立下了头功。他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杀壮烈异常。更让他自豪的是,自己也运用了一些军事策略,让唐军取得全胜。当士兵们将战利品运回京城时,唐玄宗大喜过望,赞不绝口。他夸奖王忠嗣必将成为良将,并开始重用起他来。



之后的几年里,王忠嗣在对吐蕃作战中屡建奇功。他不仅勇敢善战,而且精通军事谋略,每每能够决胜于千里之外。王忠嗣也越发明白,精良的军事谋略同样重要,甚至比蛮勇更为难得。于是他潜心研读兵书,钻研先人的军事策略,并在实战中不断总结、发扬光大。

很快,王忠嗣就升任到了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的节度使,手握重兵,声名远扬。然而,王忠嗣内心并不因功绩和官职而得意。他看得清,大唐此时的表面繁荣下暗流汹涌,边将安禄山蠢蠢欲动。自己现在的地位虽高,却难掌控大局;唐室的危机,已经让他夜不能寐。



【749年,王忠嗣被宰相设计贬死】

王忠嗣为人谨慎,多次向唐玄宗禀报安禄山必然谋反的迹象,但唐玄宗并没有放在心上。更令王忠嗣忧心的是,唐玄宗这些年来沉溺于酒色,政事渐渐被宦官和奸佞宰相们把持。其中最有权势的,就是李林甫。这个狡猾的宰相一直视王忠嗣为心腹大患,害怕他会取代自己的位置。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