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追悼会上,李敏流泪致电张仙朋:你为何还不来北京悼念爸爸

分享至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离世的消息传遍全国。各地人民纷纷赶赴北京,希望能在最后的别离中送上哀思和敬意。

然而,在这悲伤的时刻,张仙朋却未能来到悼念现场。主席的女儿李敏在经历焦急的等待后,最终决定亲自致电他询问原因。



“张叔叔,你怎么没来北京悼念爸爸?

张仙朋在电话中痛哭着讲述了他没能来的真实原因。原来,虽然毛主席的追悼会是公开的,但要在人民大会堂瞻仰主席遗容,必须得到相关部门的允许。

作为一名曾经毛主席最亲近的人,没能第一时间赶来瞻仰,他的心中愧疚不已。

那么,张仙朋是何许人也?他和毛主席有着怎样的感情?最终又是否如愿以偿地见到了主席的最后一面呢?

机缘巧合后的十余年相伴

张仙朋,1934年生于山东,年仅15岁就开始在沈阳文化宾馆作为服务员工作。然而,他的人生轨迹却因为一次特殊的遭遇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49年,毛主席访苏途经沈阳,当晚他选择在沈阳文化宾馆下榻。

毛主席的到来对于整个宾馆来说是一件重大的事件,然而由于保密措施,服务员们并不知道主席要来的消息。

正是在这个重要时刻,宾馆领导出于对张仙朋的认可,决定让他专门负责为毛主席的房间服务。年少的张仙朋因为头脑机灵、办事得体,获得了这个难得的机会。



毛主席和张仙朋

在会客厅见到毛主席时,张仙朋内心激动不已,但他懂得在如此重要的场合,必须保持沉静和从容。

他亲手递上茶水,并礼貌得体地说:“请主席用茶。”

尽管年少,但他举止沉稳、处变不惊的表现给主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张仙朋的这一表现并非偶然。

平日里,他对工作一丝不苟,对每一位客人都真诚以待。他明白,毛主席是伟大的领袖,担负着国家的重任,他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国家的形象。

因此,他更加注重细节,接下来的三天里,从端茶倒水到房间的整洁与卫生,将主席的日常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

不但如此,张仙朋并没有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四处炫耀自己是主席的服务员,在一些人来询问他的时候,反而闭口不言,表现十分沉稳可靠。

张仙朋的优秀表现得到了毛主席的赞赏和夸奖,他的举止得体、心思灵敏,给主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毛主席与张仙朋(左)、李银桥合照

而在主席身边担任卫士长的汪东兴也看在眼里,他一直以来负责照料主席的起居与安全,同时也是主席身边工作人员的挑选者。

对于汪东兴而言,为主席寻找合适的人选可谓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汪东兴清楚地知道,来到主席身边工作的人首先要与主席投缘,这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他们需要手脚勤快、脑子灵光,毕竟要为主席服务,处理各种事务必须得迅速而准确。

除此之外,主席的身边人既不能倨傲随意,也不能过于卑微,必须要与主席平等相待,得体又自然。

最重要的是,他们必须是可靠的,具有高度的保密意识,毛主席的行踪和日常安排必须保密,这是绝对不能有丝毫泄露的。

正当汪东兴在为挑选合适的人选而头疼之际,张仙朋的出色表现让他眼前一亮,而主席对这个年轻人也是非常满意。

于是,在一个合适的时机,汪东兴对张仙朋抛出了橄榄枝,询问他是否愿意调到毛主席身边工作。



这对张仙朋来说,简直是难以置信的机遇。他一直以来都十分崇敬主席,对毛主席充满着敬意。听到这个消息,他的内心无比激动,但他仍然努力保持着沉静。

经过片刻的思索,张仙朋坚定地表示:

“愿意听从组织的安排。”

他知道,这是一份光荣而重要的使命,也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认可。

他决心要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扎实的工作表现,为毛主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