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艺术 | 新时代音乐剧的创新表达与发展启示

0
分享至

音乐剧,是一种以音乐为灵魂、以戏剧为基础、以舞蹈为重要表现手段的现代舞台综合艺术形式,它通过整合音乐、舞蹈、戏剧三大元素来讲述故事、刻画人物和传达概念,属于具有广泛大众审美共识的表演艺术娱乐产品。近几年,中国原创音乐剧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完成了原版引进—中文版制作—原创制作的破局发展。

2023年,音乐剧《觉醒年代》上映,掀红色观演热潮。该剧以43集电视剧《觉醒年代》为蓝本进行解构创新,以“通唱式”的艺术方式保证故事的完整性和多线叙事表达,佐以33首荡气回肠的原创音乐舞蹈和虚实相间的舞台设计,艺术再现了百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和革命先驱们的热血青春。本文以音乐剧《觉醒年代》为例,探析了新时代音乐剧的创新表达与发展。新时代的音乐剧需要紧密结合、政治时代背景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破壁与跨界的融合思维与创新表达迎合新时代观众的审美新需求,在坚守与创新过程中不断发展。

一、时代审美:唱响新时代主旋律的音乐剧

纵观音乐剧的发展历史,自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古典音乐剧《演艺船》算起,至今不足百年历史。而《悲惨世界》《歌剧魅影》《猫》等原版经典剧目的引进与巡演,为中国音乐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1982年的《我们现在的年轻人》和《风流年华》,中文音乐剧的发展已逾50年。进入新时代,中国音乐剧要在“为观众画像”的同时认知传达主旋律价值观念的重要性,在梳理历史发展脉络中谋求创新与变革。

1.新时代主旋律题材音乐剧的脉络梳理

所谓的主旋律,最初源于音乐领域,指的是对于某部音乐作品或乐章的主要乐句或音型进行再现或变奏。随着时代的变化和主旋律概念领域的扩展,不同时期的主旋律拥有着不同的精神内涵。近年主旋律概念进入戏剧影视领域后诞生了主旋律题材戏剧影视作品,既是指符合主流意识形态和时代精神的题材类型作品,因此中国音乐剧也进一步拥有了展现国家与民族主流价值观念、弘扬时代精神的主旋律题材,这样的剧目往往取材于中国革命历史事件、英雄楷模事迹以及社会变革进步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内容题材,进而通过音乐剧讲好中国故事,从20世纪80年代的《芳草心》到90年代的《四毛英雄传》再到21世纪初的《冰山上的来客》,中国原创主旋律题材音乐剧在学习与摸索中逐渐成长与成熟,近十年来更是涌现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剧目,例如《虎门销烟》《王二的长征》《一千个春天》《年轻的脚步》《在远方》《火花》《绽放》等。2023年,以电视剧《觉醒年代》为蓝本,用音乐剧的形式讲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波澜壮阔的历史故事,通过迥异于电视剧的艺术视角和观众喜爱的方式再现经典,将厚重的家国历史与年轻化的现代审美融为一体,唱响“觉醒年代”中革命先驱的伟大精神追求。

2.新时代音乐剧的主旋律价值传达

毫无疑问,讴歌新时代、弘扬主旋律,是社会保持先进性和青春活力的关键法宝之一。对于音乐剧亦然如此,也需要承载起弘扬时代主旋律价值的重任。总的来说,新时代音乐剧的主旋律题材或是反映中国共产党的光辉革命历程,或是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生机活力。涵盖了音乐、舞蹈、表演等多种艺术形态的音乐剧,兼具娱乐性、开放性与创新性的艺术特色,在剧本创作、音乐语言以及舞台设计等方面具有强大的包容性,以戏剧表演的叙事结合优美通俗的人声歌唱和富于变化的舞蹈形体动作,同时融合服饰、布景、灯光等的舞台艺术辅助,以比其他艺术形式更强烈的身临其境的视听方式再现和反思历史真实,进而给观众传递和涵养正义与真善美的主旋律价值观念。新时代的主旋律音乐剧要在整合真实历史素材的同时,对历史事实进行提炼和升华,以其所传递的精神理念为主要引导方向,呈现出大众文化创新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社会脉络,实现对历史叙事的新式书写和新式架构。

2023年的主旋律音乐剧《觉醒年代》正是在保留传统音乐剧特性和主题内涵的基础上,展现了艺术与现实相融合的时代力量,实现了时代精神与主旋律价值传达的同时兼顾。一方面,音乐剧《觉醒年代》用“通唱式”的艺术表达形式和33首原创音乐串联起来整体剧情和人物情感,让作品在紧扣宏大叙事主题的同时,呈现出更加多元饱满的整体性;另一方面,音乐剧《觉醒年代》综合运用了电子乐、交响乐以及中国传统音乐等多种元素,中西结合范式促进了中国音乐剧的民族化、本土化发展,以艺术形态讲好中国故事、感受革命精神,进以凝聚中国力量。

不仅如此,以《觉醒年代》为首的主旋律音乐剧更在弘扬大众文化层面为我国新时代音乐剧的创新做出了表率。新时代主旋律音乐剧无论是在叙事选择、主题探索以及人物建构等方面都需要具备与时俱进的阐述深度,并且要在整体逻辑架构中,做到传递主流意识,高举家国情怀旗帜,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上,同时实现对于中国价值的探寻,体现出高而广的文化自觉性。

二、创新表达:音乐剧《觉醒年代》的全新解构

主旋律音乐剧《觉醒年代》改编自同名现象级电视剧,以李大钊、陈独秀传播马克思主义、相约建党为主线和叙事脉络,以众多革命青年追求真理和理想的艰辛经历为辅助线,通过贯穿始终的“通唱式”手法和33首原创音乐,用视听彰显了革命先驱冲破黑暗的坚定意志,再现了我国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宏大历史画卷。音乐剧《觉醒年代》以兼容电子、交响、说唱等多种风格的音乐形象,全新解构和演绎影视经典IP,在艺术创作与真实之间的博弈中实现文学、影视和舞台三重传播形式的融合,满足了新时代的不同受众需求,适应了新媒体语境的传播形态变革。

1.影视IP的全新解构与演绎

众所周知,首播于2021年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收获了飞天奖、金鹰奖、白玉兰奖、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和华鼎奖等多项奖项。相较于之前以宏大壮观场面的正剧形式讲述历史事件的革命题材电视剧,如《建党伟业》《1921》等,电视剧《觉醒年代》在还原真实历史事件的同时,更多关注于细节层面的展现,以精良的制作、独特的人物塑造以及巧妙的角度选择化解了正剧常见的严肃感与距离感,打破了受众对于主旋律题材电视剧刻板、说教等固有认知,表现了更加复杂丰富的人物性格与人物情感,获得了更多的受众认同感。

但由于电视剧的信息体量较大,换用舞台演出形式呈现时候势必会存在语言节奏、情节构建和场景转换等方面的巨大区别,因此音乐剧《觉醒年代》虽以该电视剧作为创作蓝本,但并未直接进行照搬和浓缩,而是在原版基础上完成了二次创作,以近150分钟的音乐剧再现长达43集的电视剧的核心思想:革命青年的爱国热情和理想激情。例如,在电视剧中有这样的多剧集内容:在1915年的早稻田大学,陈独秀与李大钊一见如故,畅谈救国理想,然后在归国后与同僚会议商议,并在震旦大学演讲后,创立发行了杂志《新青年》。但这段内容通过音乐剧呈现时,由于场地和时长的局限,就需要借用音乐的特殊表达形式以实现舞台上的场景转换,通过音乐和戏剧的蒙太奇手法和表现张力快速地将浓缩所有细节。最后,在音乐剧《觉醒年代》中这几场戏仅用了6分钟的时长。再如对于电视剧中蔡元培从北大演讲到新旧文化辩论的内容,在音乐剧中以“通唱式”形式仅用了3分钟就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在音乐剧《觉醒年代》中,共有设计340多个场景。基本是以桌椅的变换,同时辅以各种多媒体技术,通过舞台以假作真的假定性展现场景的不断交替和区分,完成对电视剧场景的隐藏表达。在音乐方面,音乐剧《觉醒年代》采用了“打破第四堵墙”的方式拉近演员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以音乐让观众体会到演员情绪的变化。例如最后部分将京剧选段与准备散发传单的北大师生的和声相融合,以表达出历史声音与革新声音的交融,为受众碰撞出独特的视听感受。又如学生郭心刚在牺牲前为观众演唱的《如果你经过我的墓旁》,展现了他不甘、遗憾的内心独白,以“以命醒民”的煽情内涵感动现场观众。除此之外,将舞蹈和表演充分融入整体舞台调度,同时联动剧情与音乐,实现了多角度的题材共鸣以及多情境的艺术表现,融合了听觉与视觉的多重构建,为观众呈现出了极具震撼力的舞台表达效果。

2.艺术创作与真实的博弈与融合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谓的源于生活,指的是要依托坚实的生活基础以保障作品的现实质感;而高于生活,则指的是艺术家在创作时要理性选取和本质洞察生活,从而能够从更高层次反映生活,赢得艺术真实,进而在精神认知方面为广大观众所接受。真善美统一的艺术创作追求是戏剧影视艺术创作的圭臬,在追求艺术创作过程中要坚守生命线“真”,切忌过度创作,缺乏艺术真实。然而,对于主旋律题材音乐剧的创作而言,只有打破传统音乐作品的人物刻画、故事叙述、音乐舞蹈表演的套路,才能真正做到打动人心。但在追新求异过程中,部分音乐剧创作者会不自觉落入过度改编的局限,脱离了革命历史题材对于国家意识形态和民族英雄形象的真实传递与塑造,缺乏了革命热血和牺牲精神和历史事件和英雄楷模会导致人物塑造的脸谱化、“神”化、甚至虚假化,从而消解了音乐剧的可信度与深刻性,大大降低观众对音乐剧主旋律题材的接受程度。

作为一部新时代主旋律题材的舞台艺术作品,音乐剧《觉醒年代》在艺术创作与真实之间不断博弈,寻求艺术创作与真实的融合发展。一方面,主旋律音乐剧《觉醒年代》的创作实现了艺术性与真实性的博弈与融合,在现实生活的“真实”与“典型”中发掘亮点和痛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历史真实、艺术真实、生活真实和本质真实等维度的把握与平衡,带领观众认知、思考、了解历史中的人和事。另一方面,主旋律音乐剧《觉醒年代》的创作具有明显诗意现实主义特征,力求从音乐舞蹈、服化道、舞台设计等方面的艺术加工真实还原和营造历史背景、历史事件和时代气息,并通过大量隐喻镜头赋予全剧大写意般的诗意氛围,以及用大篇幅的留白展现让观众潜移默化地感受到爱国主义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

3.新媒体语境下的受众转变与传播变革

总的来说,新时代音乐剧的受众群体就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经常观剧的较为固定的传统音乐剧受众,他们具有较强的自发观剧的主动性;二是对音乐剧感兴趣的潜在音乐剧受众,他们的观剧行为往往产生于自身的兴趣选择。基于此不难发现,音乐剧《觉醒年代》与电视剧版相比,形成了“影视剧+音乐剧”的综合性受众群体,并以通俗易懂的现代化音乐编创和“通唱式”的舞台表达,吸引不同年龄、不同形态的观众,受众范畴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根据优酷平台数据显示,观看电视剧《觉醒年代》中的发布弹幕的群体占比分布差异较大,90后、95后的占比是全站基准值的1.6倍。可见,电视剧《觉醒年代》的观众以年轻人居多,同时覆盖了不同年龄层的受众。综述缘由发现,与其他同类的革命题材电视剧相比,《觉醒年代》在呈现方式上完成了“说教式—生活化”的叙事转变,从而使得影片的人物形象、台词语言和剧情设置更符合当代观众的心理偏好和审美倾向,因此电视剧《觉醒年代》的观众群体也随之从较为固定的传统主旋律年代剧受众向外扩大,产生年轻化的受众趋势。

与此同时,音乐剧《觉醒年代》还以其多样化、精细化的视听传播机制实现了该剧的优质传播变革,以对不同观众的满足与服务提升了受众关注度和受众黏性,为新时代音乐剧的创作和传播提供了范式。在新媒体语境下,该剧通过全景式舞台形态生动再现中国革命先驱者的爱国热情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历程,在尊重客观事实基础上,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赋予观众以历史情怀、家国大义和人文关怀的情绪共振和深度思考,同时在分析洞察目标受众群体的生活场景与轨迹需求的基础上,针对性制定和执行传播计划和传播媒体,布局新媒体、短视频、精准传播、传播内容规划,并在与受众的共鸣和互动中实现“公域—私域”的流量转化,为了提升社交媒体时代音乐剧口碑营销的效果。


图片来源:四川传媒学院编导艺术学院

三、坚守与创新:新时代音乐剧的发展启示

新时代音乐剧的可持续性发展,离不开对于传统经典的坚守与适应,更离不开不断变更的创新发展。新时代音乐剧,既要在适应性发展中彰显新时代内涵,又要用技术赋能创新剧目艺术表达,还要以跨学科意识创新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理念,在守正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从而形成一个创作、制作、演出、教育、保护等被覆盖的完整闭环,进以构建符合中国新时代特色的具备持续创新能力的音乐剧发展新模式。

1.紧跟时代,实现适应性发展,彰显新时代内涵

一方面,在新时代的当下,音乐剧的选题要紧扣时代,彰显新时代内涵,才能打好群众基础。不同时代语境会诞生不同故事内容,而音乐剧就是对于故事内涵的新的呈现形式,而以电视剧为创作蓝本的音乐剧《觉醒年代》实际上是根据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改编而成的作品。陈独秀、李大钊等大众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的生活化经历,更能够激发起观众的共鸣。新时代我国主旋律题材音乐剧既不能为塑造严肃感而畏惧不前,更不能为追求创新而放弃真实,而是要以立足时代特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服务社会主义艺术本质——人民群众,这是主旋律音乐剧创作的首要原则。

另一方面,中国新时代音乐剧的发展,更需要在经典传统音乐剧基础上融合中国文化精髓,以符合观众审美与市场需求的舞台形式实现创作题材、手法和表现形式的适应性发展。具体到主旋律题材音乐剧的创作,就是要在创作题材方面以新维度再创作典故,用音乐讲述中国故事,发扬家国情怀;在创作手法方面探索保持音乐剧内核与中国元素的融合与构筑方式,寻求词曲创作的适应性发展;在表现形式方面充分挖掘中国文化优势和艺术魅力,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融入音乐剧的舞台呈现,实现新时代音乐剧的适应性发展。在音乐剧《觉醒年代》中,运用了多种音乐元素进行气氛的烘托和情节的推动,以曲风不拘一格但紧扣人物性格的原创音乐活灵活现地描绘出一幅20世纪初的中国生活景图。例如,带有戏腔的辜鸿铭,就十分符合其“祖宗规矩怎能遗忘”的思想主张;而在鲁迅的唱段融入说唱元素,也是为了凸显其以笔为枪与旧思想宣战的精神。

2.技术赋能,创新剧目艺术表达,弥合受众审美需求

新时代是新媒体不断迭代更新的全新时代,大量新媒体技术也在时代影响下逐渐融入音乐剧的创演之中,赋予了音乐剧焕然一新且多元化的舞台呈现和内容表达方式。新媒体视阈下,音乐剧的艺术表达要主动融合新技术、新媒介,完成弥合观众审美需求的创新转化和发展。

首先,要借助新媒体技术手段,丰富文化艺术表达,创新音乐剧剧目。剧目创新是新时代音乐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而技术融合更是新时代音乐剧实现剧目创新的关键所在。通过音乐剧与技术的交叉融合,将VR、AR、MR、全息投影、裸眼3D等手段与传统演出相结合,以更为震撼的视听体验与观影互动赋予“1+1>2”的创新发展潜力。

其次,要用新媒体平台促进音乐剧的多样性传播。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与迭代,在丰富音乐剧的舞台表达方式、提升传播力的基础上,打破音乐剧传播形式、场域等方面的局限并赋予传播渠道的拓宽,让身处不同时空的观众能够共同观赏同一部音乐剧,使音乐剧与观众可以在更多层面上进行接触和互动,从而拉进音乐剧创演与市场间的距离,进一步提升新时代音乐剧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3.人才培养,构建跨学科意识,创新教育教学理念

众所周知,新时代音乐剧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围绕音乐剧制作演出全过程专门人才的系统性培养,如制作、融资、推广、剧本、作曲、舞蹈、舞美、服装、灯光、演员等,以满足不断增加的剧目创作和演出需求。

以音乐剧表演人才为例,由于音乐剧属于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因此其表演人才需要在传统的“声台形表”技能训练基础上,拓展自身文化艺术水平与能力,例如将中国戏曲民歌融入声乐教学,将中国戏曲身段和民族舞蹈融入舞蹈教学等。换句话说,就是音乐剧表演人才需要具备音乐、舞蹈、戏剧3个学科的专业能力,即音乐剧表演人才教学需要构建跨学科意识,融合这3个学科知识,形成综合体系性的人才培养体系。

第一,音乐剧教育教学的从业者需要树立跨学科意识,转变传统教育教学理念,明确音乐剧表演的跨学科特性。具体来说,就是要在制定音乐剧表演的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时,要从音乐剧表演的学科综合性特征出发,积极融合不同学科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体系,探索适应新时代发展语境的综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以期能在人才培养制度和目标上当下社会多元化发展实现接轨。

第二,音乐剧教育教学需要寻找音乐剧相关音乐、舞蹈、戏剧学科专业间的契合点。由于舞台载体的相同性,音乐、舞蹈、戏剧三大门类在舞台表演个性特征之外均存在表演方式方法方面的相通之处,探索出各学科之间融合的契合点,加深新文科视阈下的“跨学科教学”和“交叉学科教学”,从而实现学科之间的互融、互通、互助,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性、紧密性和融合度。

第三,音乐剧教育教学需要形成多视角、多层次、多维性的音乐剧表演人才培养体系。“多视角”即是同时从国内与国外的音乐剧发展角度对当下音乐剧表演人才培养现状进行观照、对比和审视;“多层次”即是从理论层面、专业拓展层面、学科内外结合层面等形成音乐剧表演人才培养的立体化特征;“多维性”即是音乐剧表演需要综合不同表演风格的学习,形成多维性的人才培养体系,将音乐剧表演人才打造成为表演的“多面手”。

四、结语

近年来,作为舞台艺术形式之一的中国音乐剧快速发展并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在我国的艺术市场中占有很大的份额,甚至成为大众化的消费和精神寄托的重要载体,融合了传统戏剧的具象表达和音乐的情绪传递功能。主旋律音乐剧要以传递中国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以及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作为核心理念,更新音乐剧在文化属性、艺术属性以及社会属性中的整体呈现方式,将舞台性、戏剧性与音乐交互,从而使其所传递出的价值理念和理想诉求更易被受众所接纳,在丰富观众的理论知识和精神文化的同时,满足不同年龄阶段观众的审美需求,实现现实主义与艺术表达的共存,推动新时代音乐剧的发展进程,真正实现以音乐剧形态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特邀作者:谢磊,四川传媒学院副教授,从事影视艺术研究

责编:易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文旅中国
文旅中国
传递权威文旅声音,带您体验诗和远方!
31180文章数 1109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