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康慧芳 | 中国海洋民俗文化的价值基础

0
分享至

中国自古以来就与海洋发生着亲密的联系。古人有"云山海上出,人物镜中来"的想象,也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深情,或悲或喜的诗句,记录了古人与海洋的特殊情愫,展示了先民对海洋的审美自觉与文学想象,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饱含开放、包容、进取、冒险、智慧的海洋文化。海洋民俗是渔民通过集体记忆塑造的海洋习俗文化,共同的地域、共同的信仰、共同的生活习惯等构成了渔民对涉海生活的普遍认同。

《淮南子·精神训》曰:"天地运而相通,万物总而为一。"万物相通,人与海洋亦是如此。沿海民众依海而生,形成了涉海群体普遍认同的物质资料的获取方式,即特定的衣食住行,反映了渔民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成为"天人合一"的生动注脚。

受陆海气候差异影响,渔民的服饰不同于内陆居民,而由于中国海岸线漫长,南北地区渔民的服饰也迥异。出于劳动需要,渔民的服装多宽松,易穿易脱,如山东渔民的油衣油裤、舟山渔民的大襟布衫和龙(笼)裤。海产品是海洋对渔民的馈赠,沿海渔民的食俗即是"吃海",形成了传统的海洋饮食文化。渔民还将海产品加工为副食,如鱼干、鱼子酱、虾酱等。海草房是"最具代表性的海洋生态民居之一",其就地取材、防风防潮、抗寒保暖,蕴含着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与风土人情。也有渔民以船为屋,把船舱分为生活、储存等不同的功能区域,展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也折射出渔民与海洋的生死相依。"水上人家"是延续至今的习俗。早期渔民的海上交通工具主要是木帆船、独木舟。据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越人"以船为车,以楫为马",而吴民则素称"不可一日废舟楫"。

基于"天人合一"的价值基础,渔民在共同的生活区域中,形成了共同的文化记忆与集体意识,并通过民间传说、地方志、民俗文学等传承下来,反映了沿海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及渔民的人文精神、道德观念等,传递着对涉海生活的普遍认同,成为一种"文化景观"。

共同的信仰是维系集体意识的纽带,集中体现了民众的精神世界。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与认知水平低下,先民对异己的自然界充满恐惧感,将自然与人相比附,赋予许多自然物同人一样的情感与意志,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这其中,自然也有对海洋神灵的崇拜。

海神是渔民的普遍信仰,《山海经》记载了四海海神。唐朝时,正式册封为"龙王"。民间沿海地区普遍崇拜和祭祀的是东海龙王,即俗称的"龙王爷"。"龙王"在涉海民众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结婚时,新人拜龙王是重要的仪式;钻龙门、摸龙须等民间习俗,表达了渔民求子的愿望;孩子满月当天,还有"与龙王攀亲"的习俗。现如今,龙信仰(或说龙文化)已然成为海内外华人的认同符号,也是中华民族共同认同的象征符号。

妈祖是海洋保护神。妈祖信仰起源于福建莆田,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妈祖信仰从区域扩展到海内外各地。此外,民间还有很多与海洋现象、海洋生活相关的神灵信仰,如潮神、鱼神、盐神等。渔民设"祭海节"与海神沟通,如今,祭海节除祭祀海神外,还增加了踩高跷、舞龙、舞狮等民俗表演,构成海洋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

共同的信仰是渔民精神世界的重要支柱,提升了渔民对涉海生活的普遍认同及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共同体的认可,彰显了我国人民的精神特点。而祭海与海神信仰,则塑造了民众仁爱、乐善好施等美德,契合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仁"为核心构筑的道德体系。

海洋,总是变幻莫测,这给渔民的涉海生活带来了太多的不确定性。渔民的每一次出海都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从造船到出海,再到归航,为了整个过程的安全与顺利,渔民在涉海生活中形成了许多约定俗成的言语与行为习惯,这些共同构成了"敬天保民"价值基础上的对涉海生活的普遍认同。

渔家称造船为"排船",从准备到船只完成,都有严格的俗约,如动工要选良辰吉日,上大筋时要三牲祭祀、焚香叩头等。无论渔民抑或航海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将"翻""扣"等字词视为忌语。行船的人,衣服是不允许反过来晾晒的,因为"反"音近"翻"。渔民吃饭也颇有讲究,如盛饭要说"装饭"(或"兜饭"),因为"盛"的方音近"沉"。吃鱼时,不能把吃完半边的鱼翻过来,更不能说"翻过来"。饭后要把筷子扔在船舱板上,吃剩的饭菜不准倒入大海。

渔民出海也有着约定俗成的"规矩",如登船不饮酒、出海不光头、父子不同船等。就女性而言,在传统劳动分工模式下,有女子不下海、不能坐船尾等规定,但孕妇上船是喜事。此外还有船上不坐七男一女,坐船不能双手抱膝、不能将脚伸进海里等。

涉海生活禁忌,是渔民祖祖辈辈的生活经验总结和安全意识积累,既有对神明的敬畏,也反映了人类认识海洋、探索海洋的历程,久而久之,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海洋民俗。中国海洋民俗文化包括海洋物质生活民俗、海洋人生仪礼民俗、海洋生产竞技民俗、海洋信仰禁忌民俗、海洋节庆民俗等等,既体现了涉海生活的特色,也彰显渔民对中华文化的普遍认同,是中国海洋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

文:康慧芳 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上海海事大学基地研究员 编辑:刘迪 责任编辑:杨逸淇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文汇报
文汇报
华语世界高品质人文阅读平台
215963文章数 30853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