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厌恶的北京,朱棣却十分喜欢,他为何执意迁都?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永乐十九年四月的一天深夜,北京城突然毫无预兆地雷雨大作。刚修的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在雷击中起火,火势无法控制,最终使得这三大殿化为灰烬。

在古代,当出现灾害或者雷击、地震等自然灾难现象时,由于人们无法科学地解释,就会将其当作执政者的失误引起的,是上天的"警示"。

三大殿突然遭到这等灾难,从朝堂到民间,议论纷纷。朱棣作为帝王,肯定是要给个交代的,于是就下诏,寻求能人解答,他到底犯了啥错,遭到上天如此"警示"。

不久,朱棣便接到了礼部主事萧仪所上的一封奏折。萧仪在奏折中强调,新修的三大殿被雷击毁,是因为把国都从南京迁到北京,改变大明皇脉所导致的"天怒"。

朱棣看完奏折勃然大怒,立刻命锦衣卫把萧仪绑起来送进了北镇抚司大牢,没有任何审讯,直接被处以极刑。

这一事件可以看出,朱棣对反对迁都的人,是强力镇压的态度,而萧仪居然敢把天灾和迁都事件联系在一起,无疑是触碰了朱棣的禁区。

那么,为何朱棣一定要执着于把大明朝的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呢?



影视剧中朱棣剧照

一、朱棣迁都北京的原因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便是建文帝。驻守北平的朱棣对于文弱的侄儿嗤之以鼻,后来更是以"清君侧"之名,发起了靖难。

所谓"清君侧",意为:皇帝身边有奸诈小人作祟,他要起兵铲除。

这当然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历史告诉我们,朱棣成为了这场战争的胜利者。建文帝朱允炆在战火中失去踪迹,从此成为朱棣耿耿一生的心结。但心结归心结,这并不影响朱棣坦然而高贵地坐上他的龙椅,接管他的帝国。



影视剧中朱允炆剧照

大明朝的变化,也并不只是换了一个君王,朝堂中的许多肱骨之臣,为了捍卫建文帝的正统之位,对朱棣采取了拒不妥协的措施。

朱棣的脾气比起其父朱元璋没有好上多少。对待这些"不识时务"的建文遗臣,他毫不犹豫地举起了屠刀。

方孝孺因拒绝为他起草开国诏书,被他施行了历史上亘古未有的"诛十族"惩罚:

"文皇大怒, 令以刀抉其口两旁至两耳,复锢之狱,大收其朋友门生。每收一人,辄示孝孺,孝孺不一顾, 乃尽杀之。"

仅方孝孺一案中被杀的人数便高达873人。方孝孺本人也被朱棣斩杀于聚宝门外。除了方孝孺,还有许多刚正不屈的英雄人物,比如兵部尚书铁铉。

铁铉被捕后誓不投降,被恼羞成怒的朱棣施予了"割耳鼻、自食其肉"的酷刑。

死亡和酷刑的威胁,并没有改变铁铉的忠义,他对朱棣毅然厉声道:"忠臣孝子肉有何不甘!"

直到生命的最后,他仍对朱棣骂声不绝。



右副都御史练子宁因拒绝向朱棣称臣,被朱棣命人绑送至朝堂。面对朱棣这个铁血帝王,他并没有口下留情,对其严厉谴责,最终被朱棣割去舌头。

对于自己的残忍,朱棣并没有什么悔意,拿着"周公辅佐成王"的典故来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辩解。

练子宁愤然捡起自己的舌头,在地上写下献血淋淋的四个大字"成王安在"。

朱棣大怒,将练子宁杀害,其家人、宗族之人或被弃市或被抄没、发配边关,高达数百人。



冷酷的刀锋斩杀了所有不协的声音,朱棣在鲜血中逐渐坐稳了他的皇位。

在朱棣眼中,南京这座城市,充满了太多的杀戮和血腥,哀声、哭声,与秦淮河水的涛一起,回荡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而这一景象正是他一手造就的。

血迹斑斑的皇位,他泰然坐在上面,内心却难免有所不安。

所以,迁都,似乎是唯一一个办法。



二、为何选择北京?

纵观我国历朝历代,将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些都城建在北方的朝代,国祚大多比较长,而建都在南方的朝代,国祚都比较短。

比如统治时间较长的汉代和唐代,都城都选在了长安,宋代选在了开封。

这一点,朱元璋必然是很清楚的。所以,虽然开创大明后将都城选在了南京,但他其实一直都存有迁都的想法。

洪武元年,朱元璋曾下诏:

"江左开基,立四海永清之本;中原图治,广一视同仁之心。其以金陵、大梁(今开封)为南、北京。"

这道诏书中,明确可以看到,朱元璋是打算设南、北两个都城的。但此时的朱元璋年事已高,把迁都的希望寄托给了太子朱标。

方孝孺所撰《懿文皇太子挽诗》中便有朱标曾就迁都一事去长安做调查的记载:

"相宅图方献,还宫疾遽侵……关中诸父老,犹望翠华临。"

令朱元璋没有想到的是,朱标先他而逝,迁都一事便搁置下来。



朱元璋并不喜欢北京,没有将元大都(北京)选为大明王朝的都城,便已证明这一点。

在唐代以前,北京一直隶属于幽州。到了五代十国,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人,隶属幽州的北京也在其中。

辽太宗会同二年(公元938年),幽州被改名为南京,也称燕京。赵宋连金灭辽后,燕京之地又被女真人建立的金国占据。到了公元1153年(金国海陵王贞元元年),海陵王迁都北京,将其改名为中都。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