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热点 | 福建与南岛语族的起源

0
分享至

4月9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总统西米纳举行会谈。

习近平指出,欢迎你对中国进行首次国事访问。中国同太平洋岛国有着悠久的交往历史,深厚的人民友谊,共同的发展需要。我在福建工作期间就了解到,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岛国的南岛语族,就是起源于福建。特别是福建平潭这个地方,当地的壳丘头文化遗址有很多考古发现,是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每次见到太平洋岛国的朋友,我都感到很亲切。(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由我社出版的(焦天龙,范雪春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20.11)、(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 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9. 10)记录了南岛语族研究相关成果,我们与有荣焉。本文摘编中“第一章福建与南岛语族”相关内容,供您参阅。

福建与南岛语族的起源

福建沿海地区,地处太平洋西岸,从史前时代开始,就与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各个族群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世世代代的先民,不畏惊涛骇浪,不怕海途茫茫,谱写了无数篇开发和征服太平洋的壮丽史诗。这些航海壮举有些经后人的记载流传了下来,但更多是淹没在漫漫的时间长河中了。其中史前时代的航海和移民,由于没有文字记载,在经过数千年甚至数万年的时间后,更是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得无影无踪。所幸的是,由于现代考古学的产生和发展,这些消失的远古历史又被重新发掘出来。本书(文)所要描述的就是史前时代发生和发展在当今福建沿海地区的海洋文化,以及他们开发和征服浩瀚太平洋留下的文化遗产

这些史前时代的先民如何称呼自己族群的名字,已无从可考。由中原和北方士大夫所写的中国先秦和两汉时期的文献,将福建地区的先民称为“闽越”,并作为南方地区“百越”的一部分来对待。这一称呼目前仍被中国学术界尤其是历史学界所使用。中国考古学界则使用“文化”这一术语来界定和描述物质文化的时空分布,在福建沿海地区建立了一套文化序列,如“壳丘头文化”“昙石山文化”“大帽山文化”“黄瓜山文化”等。这些文化名称作为考古学的分类单位,也是“他人”加诸远古先民的文化名称。从考古学的角度来讲,“文化”与“族群”是两个既有联系而又不完全重合的概念。一个考古学文化之内,很可能包括多个独立的族群。但是,这些“文化”是我们今天认识和研究史前海洋先民的重要载体,也是本书所遵循的主要概念。

福建史前先民在国际学术界还有另外一个名称,即“南岛语族”(Austronesian)或 “原南岛语族”(Proto-Austronesian)。南岛语族的起源和扩散是太平洋考古学最重要的课题之一,也是包括福建在内的中国东南沿海与太平洋考古学的结合点。


▲ 南岛语族分布示意图

国际学术界所指的南岛语族是指说南岛语系的民族。语言学研究表明,南岛语系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主要分布在岛屿上的一个大语系,其分布地区东起太平洋东部的复活节岛,西接印度洋的马达加斯加,北抵夏威夷和中国台湾,南至新西兰,其主要的居住地区包括中国台湾、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和玻利尼西亚。据统计,南岛语系包括1000~1200 种语言,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语系,使用该语系语言的人口约有3.8 亿。

这一分布区域表明南岛语族是一个海洋族群,他们的祖先早在欧洲人环球航海时代开始以前,就已经发现和居住在南太平洋地区的大部分岛屿。目前国际学术界公认,南岛语族的祖先向太平洋地区的扩散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海上移民。他们凭借其惊人的航海技术,成功地发现并移民到南太平洋中的一个又一个岛屿。单边驾梃独木舟和双连独木舟是他们主要的远航工具,他们通过对星辰和航流的认识,发明出了极其惊人的导航系统,并因此得以有目的地在数万里的海域内来回航行。

这一海洋族群的发源地在哪里?他们是何时何地开始征服太平洋的?他们为什么一代又一代地向茫茫的太平洋深处远航?这是困扰早期航海家和欧洲殖民者的问题,也是自20 世纪初发源以来的太平洋考古学和人类学的重要探索课题。包括福建在内的中国东南沿海之所以受到太平洋考古学界的关注,也正是这一课题不断深入的结果。

太平洋考古学界对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关注始于20 世纪30 年代。早期的学者曾根据石锛的类型,推测中国是太平洋地区有段石锛的发源地,并进而认为波利尼西亚人的祖先应该来自在东南亚和中国东南沿海一带。海涅- 格尔德恩(Heine-Geldern)于1932 年首次提出,东南亚和中国东南沿海的石锛是太平洋地区石锛尤其是有段石锛的祖形。这一论点启发了新西兰的考古学家达夫(Roger Duff)在20 世纪50 年代对中国和东南亚的石锛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并出版了专著《东南亚石锛》,认为太平洋地区的有段石锛是由中国东南沿海传播过去的,并绘制了详细的传播路线。中国学者林惠祥等曾对这一理论进行了介绍,并根据考古和民族志的材料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后来随着太平洋地区考古学的发展,新的考古材料表明,这一传播论的观点太过简单。东南沿海史前有段石锛和波利尼西亚地区有段石锛的相似性可能有更深层的原因,而不是简单传播的结果。


▲ Roger Duff 所绘制的有段石锛传播路线图

自20 世纪70 年代起,东南沿海的史前文化与太平洋地区史前文化的关系再度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关注,这与历史语言学对南岛语系起源的研究新进展和台湾的考古新发现是分不开的。在这一时期,历史语言学研究已确定台湾早期居民的语言是南岛语族最古老的语言分支,这一结论表明台湾是南岛语族最早的发源地之一,并推测与台湾相邻的大陆东南沿海也应该是南岛语族的重要发源地。语言学研究的这一重大进展推动了考古学界对南岛语族起源的研究,大陆东南沿海和台湾的史前考古材料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大坌坑文化在台湾的发现首先为寻找南岛语族早期的祖先文化提供了直接证据。1964~1965 年,在当时执教于美国耶鲁大学的张光直先生的主持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与耶鲁大学人类学系联合对台北的大坌坑、圆山和高雄的凤鼻头等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这一研究首次确立了距今6500~2000 年台湾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序列,即粗绳纹陶文化(大坌坑文化)- 细绳纹陶文化(圆山文化,凤鼻头文化或牛稠子文化)。距今6000 年左右大坌坑文化的突然出现,标志着台湾的史前文化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表现在陶器的出现以及磨制石锛、石镞和网坠的制作。由于在大坌坑文化之后发展出的区域文化是后来台湾本地居民文化的基础,所以大坌坑文化是台湾目前已知的南岛语族最早的祖先文化

大坌坑文化的起源便是进一步探讨南岛语族起源的关键,也是福建和相邻的东南沿海地区成为探寻南岛语族发源文化重要地区的主要原因。以张光直和宋文薰先生为代表的绝大多数考古学家一致认为,大坌坑文化与其以前的长滨文化差异巨大,二者之间没有传承关系,大坌坑文化的源头在大陆东南沿海地区。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大坌坑文化的特征与同时期福建和广东沿海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非常相似,表明这一台湾史前文化变革应是在大陆东南沿海的不断影响下产生的,而大陆向台湾的移民可能是最主要的因素。张光直先生是这一理论的主要代表之一,他认为大坌坑文化的发源地应该是大陆东南沿海一带,并进一步推论南岛语族最终的起源地是在大陆东南沿海:

简单地说,台湾的南岛语族说明台湾是整个南岛语族最早起源地区的一部分;向上推朔四五千年所得的大坌坑文化很可能是原南岛语族的代表或一部分的代表;隔着台湾海峡的富国墩文化如果可以进一步地证明是大坌坑文化的一部分,那么原南岛语族的老家便推上了大陆的东南海岸;照目前的材料看,这批材料的地理范围集中在闽江口到韩江口的福建和广东东端的海岸。


▲ 南岛语族扩散路线图

张光直先生所阐述的这一南岛语族的祖先文化发源于大陆东南沿海的观点已被国际学术界绝大部分学者所认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贝尔伍德(Peter Bellwood)关于南岛语族起源和扩散的理论代表了西方学者的一般观点。贝尔伍德将南岛语族从大陆东南沿海向台湾的移民作为其向太平洋扩散的第一个阶段,发生于距今6000~5000年。第二阶段大约开始于距今4500 年,南岛语族从中国台湾向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扩散,并最终移民太平洋岛屿。在向太平洋地区不断扩散的过程中,南岛语族的体质和文化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在东南亚岛屿和西太平洋地区,南岛语族与这些地区早期的居民发生了融合,在有些地方可能完全取代了原居民。在东太平洋地区,南岛语族的后裔波利尼西亚人首次发现并移民到所有能够居住的岛屿。贝尔伍德由此提出了“南岛语族考古学”(Austronesian Archaeology)的概念,并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纳入这一学科的研究区域。

南岛语族起源和扩散的考古学探索

最近十年来,为了研究南岛语族在中国起源和扩散的时间、方式、原因和变化过程,我们和福建以及浙江省的考古同仁一起就下述几个问题进行了重点探讨:河姆渡文化沿海岸地区的扩散和与此相关的稻作农业的传播和人群的扩散、福建沿海新石器时代海洋文化的发源、新石器时代经济形态的变迁及其意义、台湾海峡两岸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交流、青铜时代和秦汉时期福建文化的变迁及南岛语族文化的中原化过程等。围绕这些课题,我们有针对性地对壳丘头、大帽山、黄瓜山和庵山遗址进行了发掘。在福建南部沿海进行了区域考古调查。同时,我们采用新技术和新方法对昙石山遗址的发掘材料进行了再研究。

总的来讲,过去十年的考古新发现,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扩充了福建史前史的内涵。如何解释这些新材料,并将之与我们关心的南岛语族最早的起源和扩散联系起来,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目前的材料虽然仍然是零星的,但已经毫无疑义地将南岛语族最早的形成时间上推到了距今8000 年前,而其中心就在福建沿海一带。但是,目前所看到的南岛语族移民台湾岛的时间仍不早于距今6000 年左右,所以,在距今8000~6000年的近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南岛语族在福建沿海和临近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变化,就是我们研究南岛语族起源的关键。目前已经发现的材料还是很少,这也是未来考古工作需要下大力气突破的重点。


▲ 壳丘头遗址远景

从浙江南部瓯江流域到广东东北部韩江流域的沿海地区,目前所知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可以分成早、中、晚三个阶段。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是以位于福建平潭县的壳丘头遗址命名的壳丘头文化(距今6500~5500 年)。壳丘头文化对于研究福建沿海史前文化的发展、闽台史前文化关系、南岛语族起源等多项问题都有重大研究意义。张光直先生曾将壳丘头遗址的文化内涵与台湾的大坌坑遗址相比较,发现二者之间的相似性非常大,认为它们都是南岛语族的祖先文化。张先生的这一观点得到了大部分学者的赞同。

把整个福建地区纳入南岛语族考古的范围,是建立在考古学、历史语言学和遗传学研究的基础上的考虑。但必须指出的是,南岛语族的形成和扩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福建沿海和内陆地区的史前社群的互动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早期和晚期又有很大的差别。我们根据已有的考古材料,对这个互动过程进行了阐述和解释。福建虽然是一个现代行政区的概念,但考古材料所反映的史前史的独特性,却能让我们有足够的证据把这一区域作为文化区来对待。当然,这不是一个静止的文化区,其边界地带也是动态的,在很多时候是跨越今天的行政边界的。所以,本书(文)中所指的福建也需要用动态的角度来理解。

古南岛语族在福建这个文化区域内的文化和社会演变进程,在整个南岛语族区域内是非常独特的。们是台湾岛南岛语族祖先的发源地,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台湾岛的南岛语族文化的发展变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这种互动似乎到了距今3000 年左右就大幅度减少了。与此相对的是,福建地区内各个族群的互动却在日益加强,并最终形成了一个势力强大的国家。不过,不断南下的中原文化和开疆扩土的秦汉帝国,还是最终决定了生活在福建的南岛语族的归宿。随着闽越国在公元前110 年被汉帝国所灭,以及大批族群被迫内迁,南岛语族在福建地区的社会进程也就走向了尾声,并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本文摘编自《福建与南岛语族》(焦天龙,范雪春著.北京:科学出版社, 2020.11)一书“第一章 福建与南岛语族”,有删减修改,标题为编者所加。

ISBN 978-7-03-066805-9

责任编辑:赵 越

福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传统,一直备受中国学界和东南亚、太平洋学界的重视。但在这些研究中,福建大多是被作为一个边界地区来对待的。论者或从中国文明的中心看福建,将福建作为中华古文明辐射地区的一部分。从这一角度看福建史前史,福建是“百越”的一部分。虽有学者力图从太平洋史前史的角度看福建,但由于受材料的限制和语言的隔阂,论述或偏于简单的传播论,或限于抽象的现象比较,福建仍然是处在研究的“边缘地带”。本书力图打破这种定式,希望以福建为中心来探讨南岛语族在中国大陆的形成、扩散和社会复杂化进程。本书也是对过去20多年来福建史前考古阶段性成果的总结。

本书适合全国文博考古研究机构、历史语言研究机构、各相关高校院所用作参考书,以及广大历史学爱好者参考阅读。

(本文编辑:刘四旦)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位

科学出版社视频号

硬核有料 视听科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科学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官方号
4560文章数 2780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