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长沙会战失利,绝非薛岳轻敌这么简单,他对部队已失去控制

分享至

1942年1月15日,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遭到惨败的日军仓皇逃到了新墙河以北,双方恢复原态势对峙。

1月18日,第9战区司令官薛岳下令结束第三次长沙会战。

此役,第9战区共毙伤俘敌5.69万人。

很多人都认为,这个数字水分太大了。

确实,这确实是一个被注了水的数字,但日军在此役的损失也的确是惨重的。

由于此役日军弃尸过多,如果不及时处理,定会引起病患。为此,时任长沙市长的王力航下令,长沙民众只要能够掩埋一具日军尸体,就奖励100元法币,以日军的左耳为证。

按照1942年法币的购买力,100法币可以购买一条火腿。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数字。

结果,王力航市长一共发出去了221万元法币,折合人数,共计21100人。

如果再加上日军受伤人员的数量,虽说不一定有5.69万人,但4万余人的伤亡数字还是能够确保的。

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是盟军在香港、菲律、马来半岛等地节节败退,甚至战败投降的背景之下打赢的一场会战,在世界范围内为中国赢得了英名。

一时间,各国媒体纷纷发表文章赞誉:

际此远东阴雾密布中,唯长沙上空之云彩,却见光辉夺目!
中国第三次长沙大捷,证明了一个真理,这就是,如果中国部队的配备能与日本军相等,他们就可以轻易地击败日军。

可让薛岳感到奇怪的是,相对于一、二次长沙大捷后,蒋氏、何应钦、陈诚等人那纷至沓来的贺电,歼敌数量比前两次大捷总和还要多的第三次长沙大捷,这几位大佬竟没有一人发来贺电。

这其中究竟有什么问题呢?

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答。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