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何俊杰 | 禹风浩荡 禹迹千秋

0
分享至

编者按:

2023年9月2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浙东运河文化园,看到了浙江的禹迹,关切地询问了禹迹研究的情况。总书记的关怀和指示是对禹迹文化研究同仁的莫大支持和鞭策。


习总书记考察浙东运河文化园(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谢环驰 燕雁 摄)

日前,《中国禹迹图导读》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由中国水利博物馆,绍兴市鉴湖研究会联合出品,陈永明、何俊杰任编委会主任,邱志荣、张卫东任主编。


《中国禹迹图导读》

祭禹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2024年谷雨日祭禹即将到来之际,现将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何俊杰为该书作的序转载分享。

2006年5月,“大禹祭典”作为民俗类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禹迹遍神州

大禹生活于距今4100多年前,是中华文明曙光喷薄而生前的英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信而有征的上古人物,对中华民族有着巨大的影响。作为治水英雄、立国始祖,大禹创造并构建了中华文化的基本形态,奠定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茫茫神州,遍布禹迹。四千多年来,禹风浩荡,禹魂长存。


继禹之迹 亦世赖福(东汉《西狭颂》)

从2022年4月19日,绍兴在公祭大禹陵前一日,发布《中国禹迹图》(简版),到今天厚重的上下二册《中国禹迹图导读》的出版,一群极富创新、勇毅笃行的人,将大禹治水在中华大地上的重要足迹一一勾勒出来,让立国始祖、远古时代的治水英雄大禹的故事,生动地呈现在祖国的大地上。编制《中国禹迹图》无疑是在传统文化印记的研究、保护、传播、弘扬上的一次重要创新和示范,是一项惠及后世的文化事件。


《中国禹迹图》(2022年版)

地图,自古以来就是人类交流最古老的信息载体之一,它如同桥梁,直观又抽象地连接了人们脑海中的空间方位信息与现实世界里的地理信息。北宋《禹迹图》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历史地图。千年之后,再续《禹迹图》,是绍兴文化的创新之举。


西安碑林藏阜昌七年(1136年)刻石《禹迹图》

1995年谷雨日,绍兴大禹陵恢复中断了60年的公祭。25天后的5月16日,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到浙江考察,来到绍兴黄酒集团。当时的绍兴市领导向江泽民主席汇报祭禹盛况并请江主席能为“大禹陵”题字。回京后,相关部门请专家研究,研究的结论是中华大地上禹迹遗存很多,但禹陵只有绍兴一处。后来,就有了在大禹陵祭祀神道上的一座刻有江泽民题字“大禹陵”的石牌坊。自此以后,“北有黄陵,南有禹陵”,成为了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共识。2006年5月,“大禹祭典”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三十年来,虽然绍兴始终没有停止对大禹文化的研究、传播和弘扬,但遗憾的是,绍兴也一直没有系统实施过大禹文化的区域串联和城市链接,直到2017年底。


大禹陵石牌坊(戴秀丽 摄)

那是一次大禹文化的中日交流互鉴活动,《日本禹王遗迹分布图》给了我们很大启迪,而当年,我正临时主持绍兴市委宣传部工作,我们强烈意识到,寻找禹迹是一次意义深远的文化探索,绍兴需要迅速行动,对区域乃至全国的禹迹进行必要的溯源和挖掘。于是,我主导成立了专班,明确了分工,终于在2018年谷雨日前夕,我国第一张完备、系统编入大禹文化在绍兴文化遗产的区域性分布图《绍兴禹迹图》如期发布。2019年4月,《浙江禹迹图》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30余万字的著作,不仅有正图,还有大量的考释和附录。全图对浙江省10.5万平方公里的区域,按八大流域和地形地貌划分,标注禹迹位置。2021年6月,绍兴实施禹迹标识落地项目,对市域内64个核心禹迹点设置“禹迹桩”,通过“禹迹桩”二维码,大众扫码可观包括地理位置、简介、图录、照片、附则等在内的绍兴禹迹大全,实现全程导览。


《绍兴禹迹标识导读》

禹风永流传

持续地创新与实践,如同深挖一口“井”,正待泉涌井喷。大家的努力也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研究机构加持、加盟,绍兴“大禹文化高地”也渐渐架构起来。

“禹迹”是根据史料中,有关大禹治水及其他活动足迹、传说的记载,至今留存的有关大禹的祭祀活动、纪念建筑设施、地物表征、碑刻、题刻、地名遗存物等不可移动的自然、历史物质遗存、遗址、遗迹,还可包括少量可移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从历史价值看,大禹治水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石,禹迹遍布中国大地,我们寻找禹迹,就是寻找文明的根脉,寻找我们从哪里而来这一重大命题。从文化现象看,寻访、收集、梳理大禹的行踪和相关古迹,不仅要去验证是否真有大禹其人,是否到过此地,而且要通过大禹这个符号,去探究古人的心灵画像和精神脉络。禹迹在千年的传承中,成为中华精神的象征,在不同时期焕发着自己的力量。大禹科学治水、忘我、无私的精神,应该有具体的承载物,让数千年的故事深深植根在中华大地上。庙寺、石刻、非物质文化遗产、习俗风情等都是珍贵的文化遗存,通过对各式各样禹迹的挖掘、研究,可更好地把大禹精神提炼出来。这正是《中国禹迹图导读》出版的特殊意义和启示。

追寻古老的华夏文明,不能轻易否认民间传说和故事。从目前的考古成果显示,上古的尧舜禹是存在的。尧舜禹的真实性,要求人们研究好文献,并以考古实证。浙江省启动“启明星计划”,以考古为抓手,把浙江的文明起源与中华文明发源地贯通,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考古发现大地密码,既有必然性,也有很大的偶然性。我们要善于通过故事传说、民情民俗发现更多的中华故事。禹的故事和传说既有典籍、文献记载,也有民俗民风中代代相传,我们通过对禹的“足迹”的寻找,可为未来考古寻找中华文明源头奠定基础。

文化是每座城市的灵魂,文化也是链接城市间的纽带。这些年,绍兴已用文化符号链接了众多城市,建立了有内容、可持续的系列朋友圈。如开展“鲁迅与世界文豪‘大师对话’”,把鲁迅故乡与世界文豪们的故乡链接起来,成为中国和世界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一个生动案例。又如,用阳明遗址考古、阳明故居修复和阳明文化论坛,链接起了全国二十余个阳明足迹城市,激活了这些城市的全域研学旅游,等等。《中国禹迹图导读》的编制、出版,无疑为纳入大禹文化版图的城市提供了可转化、可持续的文化IP,更给这些城市间的互动、交流,提供了机遇和平台。事实上,研究和传播大禹文化,已逐渐成为大禹文化圈城市间的文化现象和创新行动。从绍兴和越来越多的文化城市的实践看,探索用故事、文学、艺术、地图和项目等诸多力量,架构文态空间,激活文化资源,为未来盘活更多文化标识、做深文旅融合文章提供了更多可能。

中华民族有太多文化符号需要梳理、解码、挖掘。通过禹迹遗存,全面保护、创新文化线路,由一张图向多张图转换,由一个符号向多个符号复制,从而推动各个城市的共同发展。这种由《中国禹迹图》引发的文化创新,理应成为中国城市中,文化资源转化、城市链接互动、文旅融合发展的典范。

“禹迹图”向世界讲述着中华文明故事。循着“禹”的足迹,探寻中华文明之源,破解中华文明起源密码,是历史赋予我们当代人的责任和使命。我要由衷地对参与此项工作的所有人员表示敬意和感谢!我与“大禹”的缘分也由来已久,从1995年参与筹备首次祭禹,负责经费筹措与管理;到2015年引入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章仁缘教授,在绍兴创作重大历史题材《大禹治水》巨幅油画;再到2018年,跟拍了三年的文化纪录片《禹魂》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等等。但如果没有象邱志荣和他的团队,他们那种极富创新和勇毅精神的感召,或许我就无缘参与《中国禹迹图》这样一项伟大的工作。


央视播出的大型纪录片《禹魂》由肖慧题名


章仁缘《大禹治水》巨幅油画

“今天,我们踏着来自历史的河流,受着一方百姓的期许,理应负起使命,至诚奉献,让我们的文化绵延不绝,让我们的创造生生不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关于“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的这段深沉寄语,至今仍仿佛在耳边回响。

何俊杰

癸卯年秋月于古城仓桥

责编:勾晓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文旅中国
文旅中国
传递权威文旅声音,带您体验诗和远方!
31179文章数 1109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