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髦为什么不趁司马昭上朝时杀掉他?而是选择发动自杀式讨伐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司马师死后,曹髦果断意识到这是个收回皇权的好机会,便一面下诏,命令司马昭留守许昌,让尚书傅嘏率军回到洛阳;一面着手筹划宫廷政变,打算干掉司马昭。

但是,曹髦的计划被司马昭识破。

接到诏书后,司马昭采纳钟会的计策,亲自率兵回洛阳。

景帝(司马师)崩,天子(曹髦)命帝(司马昭)镇许昌,尚书傅嘏帅六军还京师。帝(司马昭)用嘏及钟会策,自帅军而还。——《晋书·文帝本纪》

曹髦见司马昭带着大军回京,无奈之下,只好接受现实,封司马昭为大将军。

从此,司马昭开始独掌大权,曹髦则继续被司马氏架空。一次宝贵的翻身机会,就这样与曹髦失之交臂。

这件事后,司马昭知道曹髦不是善茬,便很少进宫面见曹髦。

平时处事,司马昭也是极为谨慎,绝不给曹氏做掉他的机会。

时魏高贵乡公好才爱士,望与裴秀、王沈、锺会并见亲待,数侍宴筵……时景文相继辅政,未尝朝觐,权归晋室。——《晋书·司马望传》



其实,单从这则记载就不难看出,司马昭很早就与曹髦翻脸了。

曹髦想干掉司马昭,只是苦于没有机会。

司马昭也想除掉曹髦,只是找不到借口。

就这样,司马昭和曹髦相互提防,面和心不和地相处了五年。

到了公元260年五月,曹髦忍无可忍,命令皇宫戒严,卫士全副武装,准备等司马昭哪天入宫朝觐时,将其做掉。

但不料,曹髦的计划遭身边近臣告密,被司马昭知道了。

五月戊子夜,(曹髦)使冗从仆射李昭等发甲于陵云台,召侍中王沈、散骑常侍王业、尚书王经,出怀中黄素诏示之,戒严俟旦。沈、业驰告于帝,帝召护军贾充等为之备。天子知事泄,帅左右攻相府。——《晋书·文帝本纪》



司马昭知道曹髦的计划后,有意思的来了。

按照大众的印象,这场火拼是曹髦挑起的。

比如《三国演义》中,就是这样的描绘的:

司马昭得知曹髦写《潜龙诗》讽刺自己,勃然大怒,带剑上殿,羞辱曹髦。

受了一番羞辱,曹髦也忍无可忍,决定率宫中的几百御林军与司马昭火拼。

结果曹髦刚出宫门,就碰上贾充引数千铁甲禁兵,呐喊杀来。

而让曹髦没想到的是,贾充身边的成济还是个愣头青。二话不说就刺死了自己。

整个事件的过程,给人的一种感觉是曹髦很鲁莽,成济更鲁莽,完全没有脑子。



可按照史料记载,大众关于曹髦主动带兵挑战司马昭的印象,其实是错的。

比如《汉晋春秋》和《魏晋世语》中,就详细记载当时的火拼过程:

沈、业奔走告文王,文王为之备。······文王弟屯骑校尉伷入,遇帝于东止车门,左右呵之,伷众奔走。——《汉晋春秋》
高贵乡公之难,以掾守阊阖掖门,司马文王弟安阳亭侯干欲入。干妃,伟妹也。长武谓干曰:“此门进,公且来,无有入者,可从东掖门。”干遂从之。文王问干入何迟,干言其故。参军王羡亦不得入,恨之。——《魏晋世语》

王沈、王业把曹髦的计划告诉司马昭后,曹髦还未行动,司马昭那边就先下手了。

等到曹髦知道后,他这时候有两个选择。

一是像曹芳那样,认怂,任司马昭宰割。

二是为了尊重,杀出皇宫,与司马昭拼!

我们知道,曹髦的性格颇似曹操,他不想忍辱偷生,便选择了火拼。



可是,当曹髦带兵刚走到宫门口时,司马昭的弟弟司马伷就已经带着人马进入皇宫,并在宫里的止车门与曹髦迎面相遇。

司马伷前来,目的很明确,就是把曹髦堵回去。不让他出宫。

曹髦为了冲出皇宫,随即又转到东掖门。

而当时,除了司马伷外,贾充和司马昭的另一个弟弟司马干、参军王羡也带人来了。

只不过,他们被满宠的孙子满长武挡在了阖闾宫门之外,被迫绕道东掖门,而曹髦此时已经到了东掖门,双方正好碰面,这才给人一种曹髦先动手,司马昭被迫迎战的错觉。



所以说,整个事件过程,其实是司马昭先下手,曹髦属于是被迫迎战。

说到这里,有个问题。

为什么曹髦一定要杀出宫外?他就在宫里等司马昭来了,再找他火拼不行吗?

不行!为什么不行呢?

因为曹髦的兵少,才几百人。如果在皇宫内火拼,他必输无疑。

但如果曹髦能冲出皇宫,把事闹大,闹得天下人皆知,逼迫士族站队,那事情的结果可能就有转机了。

这就跟当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权,用兵变方式强迫大家站队是一样的道理。

司马懿不政变,大家都不会吭声。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