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成死后,3名死忠仍在顽抗,连斩李世民2员大将,结果却被重用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其出色的一位帝王,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应该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他首倡起兵,四处征讨,奠定大唐根基;他鼓励农桑,虚心纳谏,成就“贞观之治”;他任人唯贤,团结各族,被尊为“天可汗”。还被毛主席赞誉“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



但是,辉煌功绩的背后,往往存在着更大的争议,比如“千古一帝”秦始皇,残酷暴虐的手段被人诟病至今,还有汉武帝,晚年一出“巫蛊之祸”险些葬送一世英名。

李世民的一生,则都在背负着“玄武门之变”中杀兄杀弟逼父的口诛笔伐,而他能够在皇位争夺战中站到最后,除了自身实力过硬,也有如长孙无忌、尉迟恭等人的鼎力相助。



不过,鲜为人知的是,李建成和李元吉虽然是失败者,可也不是孤家寡人啊,他们也有属于自己的势力。

玄武门之变中,就有这么三位死忠,在明知大势已去的时候,仍然坚持抵抗,甚至还攻入秦王府,斩杀了李世民两员大将,那么,他们最终的结局如何?



面对权力,兄弟反目

都说伴君如伴虎,人不狠皇位也坐不稳,李世民就向世人生动展现了什么叫无情最是帝王家,不过李世民也能为自己辩护一下,不是自己想争权,而是老爸和太子哥逼着自己去行不义之举。



原来,在隋朝末年,因为隋炀帝的穷兵黩武和大兴土木,引得全国上下怨声载道,起义反叛层出不穷。

时势造英雄,乱世就是舞台,当时身为唐王的李渊也在考虑,究竟是顺势而动,成就一番大事业,还是忠君爱国,挽救危亡的隋王朝?



正在自己犹豫,纠结不定的时候,已经在军营中历练许久的二儿子李世民站了出来,他据理力争,极力劝说父亲带领义军反隋。

李世民在也之后的战斗中证明了这条道路是可行的,李渊于是决定听从儿子的建议,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晋阳起兵”



可以说,唐朝的军事行动,基本上都出自李世民的谋划,他也从最初的右领军都督一路晋升为了秦王,统领关中所有兵马。

李渊也不止一次的夸赞李世民,称他为“天策上将”,同时,他也做出了一个酿成后来惨剧的承诺。



有一次,李世民又要率军出征,李渊亲自送行,并且还对儿子说:“如果我真能继承大统,那这天下都是你替我打下来的,我一定会立你为太子!”

李世民一听,心中暗喜:“我这么拼命为的不就是这句话嘛!”所以他就开始更加全心全意的南征北战,捷报频传。



可是,因为宗法制的限制,嫡长子继承制是历朝历代的传统,凡是废长立幼的,总会出现争论和反对,对于王朝平稳运行有着极大的影响。

除非是皇帝一意孤行或者迫不得已,否则绝不会有其他选择出现。李渊或许是没重视承诺的价值,也或许是其他原因,反正最后是背弃信用把长子李建成立为了太子。



李世民心中自然是对此耿耿于怀,猜忌链条开始慢慢形成,李世民本就功高盖主,以至于很多人都认为李世民是唐朝的开国皇帝。

当上太子的李建成就更加害怕了,凭借自己的威望,别说压住弟弟了,就连对方手下的将领恐怕也不好调动。为了防患于未然,他只能和三弟李元吉一起,对抗这位最亲密的“敌人”。



死忠顽抗,任人唯贤

太子党和秦王府的对抗越来越激烈,李世民忍不住了,他终于下定决心,要对自己的亲兄弟下手了。

在房玄龄杜如晦的建议,与长孙无忌亲自的谋划下,公元626年,震惊朝野的玄武门之变爆发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渊吉陷入李世民的埋伏,双双殒命。



正在海池划小船的李渊知道这件事后,差点没一头栽到水里,船也不敢靠岸,毕竟李世民兄弟都杀了,还在乎自己一个老头子?

局势已经明朗,李渊战战兢兢地立李世民为太子,将所有政务交给了儿子处理,并在三月后主动退位当起了太上皇。李世民也终于登上了这个本就属于他的皇帝宝座。



成功之后如果忘记创业班底,那早晚也会人心尽失,所以李世民对自己的小伙伴,该赏赐的赏赐,该晋封的晋封,安排得十分妥帖。

然而,就在起用官员的名单之中,大家还惊奇的发现,有三人竟然是太子党的人,他们当时不仅负隅顽抗,还杀死了李世民手下的数名大将,怎么如今反而安然无恙?



第一位名叫谢叔方,也算是元老级别的人物了,只不过是在晋阳起兵的时候投在了李元吉的阵营。

虽然李世民当时风光无两,但是李建成和李元吉两位也并非泛泛之辈,都分别建立了不小的功勋,谢叔方就跟随着李元吉立下许多战功,非常被信任。



在听说齐王和太子被李世民埋伏后,认为现在去救援很可能再次陷入对方的埋伏,于是就调转方向,向李世民的秦王府进发,在皇宫北阙与李世民的部下展开了激战。

因为调兵有方,秦王军竟然无力抵抗,渐渐处于了弱势,甚至屯营将军敬君弘、吕世衡等人也被斩于马下。



直到尉迟敬德快马前来,将李元吉的头颅扔在他面前的时候,谢叔方才下令停止攻杀,下马跪拜放声大哭,然后领兵撤退。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