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日军听闻乔家大院有钱,劫掠至此,为何被门上一物吓退?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1937年,随着“卢沟桥事变”的爆发,日寇彻底拉开了进攻中国的序幕。

日寇的进军速度十分迅速,短短数月的时间,中国大半山河就已惨遭沦陷。

截止到11月初,日寇就已行军至山西祁县一带。

这支军队此行目的有二,一是占领祁县,进一步压缩阎锡山的势力范围;二是劫掠乔家大院内的金银,以扩充军资。

但是,当日寇抵达乔家大院的门前时,却看到门上插有一物,迟迟不敢进入乔家大院内部,最终只能无奈撤走。

那么,日寇究竟看到了什么物品?这件物品又是从哪里获得的呢?



1.乔家发迹

说起乔家大院,就不得不提到中国近代辉煌一时的晋商。

晋商的兴起最早可追溯至明朝时期,在清兵入主中原后发展至巅峰。

之所以会如此,实则是因为晋商与清兵相辅相成的关系。

根据史料《清实录》记载,公元1618年,时有山西商人去往抚顺从事贸易。

努尔哈赤曾言:

“皆厚给资费,书七大恨之言,付之遣还。”



晋商的到来,满足了后金政权物资匮乏的状况,晋商也从某种程度上为后金带来了部分明军军情。

毕竟在古时,一个地方一旦爆发战乱,将会引发当地的粮食短缺问题,商人都是逐利之辈,自然不会放过这一发财的机会。

满清入主中原后,为感谢晋商的帮助,对贡献大者特赐予“皇商”的身份,比如说山西富商范永斗,就被封为内务府皇商。

后来随着清王朝的日暮西山,辉煌一时的晋商也不可避免的走向没落。

可即便如此,晋商的经商思维仍影响了许多山西人,就好比乔家的第一位家主,乔贵发。



乔贵发出生在清朝乾隆年间,自幼家庭贫困,为填饱肚子,只能和盟兄弟颠沛流离的去往外地讨生活。

根据以前的商道,兄弟两人来到蒙古一家吴姓当铺做起了伙计。

因为干活勤快,乔贵发很得掌柜的喜爱,平时也愿意传授他一些经商的本领。

十年的时间一晃而过,乔贵发虽仍是一名伙计,但经商经验却丝毫不亚于那些对蒙经商多年的晋商掌柜

而且在此时,乔贵发已经攒够了启动资金,誓要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尽管一开始是小本生意,仅经营草料运输,顺势售卖豆制品等零星货物,但他知道积少成多的道理,不能一口气吃成个胖子。



1755年,山西粮食大丰收,粮价跌落得十分厉害。

乔贵发在吴姓当铺结识的好友老秦趁机买进大量的黄豆,随后倾销至其他发生灾荒的地区,大赚了一笔。

老秦是个十分讲义气的人,奉行“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原则。

在发家之后,他找到乔贵发成立了属于他们二人的商号,并取名为“广盛公”。

或许是吃到了投机倒把的甜头,乔贵发与老秦逐渐在这一方面越陷越深,直到现实给了他当头一棒。



一年,乔贵发做起了“买树梢”的生意。

顾名思义,农民在农忙季节以田中的庄稼为抵押,以向商家借取用来耕作的财物。

不承想,这一年天气大旱,数月间滴水未下,赤野千里,“广盛公”因没有收到足够的农作物而负债累累,几乎破产。

好在乔贵发一位好友的慷慨解囊,这才让两人渡过了难关。

受此影响,乔、秦二人决定从此不再投机倒把,老老实实的做生意,并将“广盛公”更名为“复盛公”,意为复兴基业!

就这样,在他们二人的共同努力下,“复盛公”的生意愈发兴隆,其生意几乎涵盖了当时所有的生活领域。

期间,乔、秦二人虽不乏出现投资失败的状况,但对“复盛公”硕大的产业链来说,最多是伤筋动骨。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