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康熙传位遗诏被公开,揭秘了真实的雍正夺位之谜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在如今许多清廷剧的演绎之中,“九子夺嫡”总是一段编剧喜爱着重笔墨的历史。对于雍正如何夺得帝位,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他是“篡改遗诏”,也有人认为他是“弑君夺皇位”。总而言之,在大多数人看来,雍正夺帝位的手段总是不那么见得光明。



大家之所以怀疑雍正的帝位来得名不正言不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传位遗诏有着太多的疑点,然而,真相究竟如何,犹未可知,毕竟一切都只是大家的猜测,并没有实质性的证据。直到2013年康熙传位遗诏的问世,才向大家揭秘了雍正夺嫡之谜。

九子夺嫡

真实历史之中为夺皇位手足相残的故事,往往比一切影视剧和文学作品里面所描绘的要残酷现实得多。“九子夺嫡”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所谓的“九子夺嫡”,就是指康熙九个儿子争夺皇位的故事。



其中,皇长子胤禔虽然是长子,却因庶出的低微身份和不受宠,自知夺嫡无望,便站在了另外一位较有希望的皇位候选人:八阿哥的阵营,并多次以“算命的说八阿哥有大贵之相”为由向康熙提议立八阿哥为嫡。谁料皇长子脑子不太灵光,竟然在康熙面前暴露出自己想杀掉皇次子的想法,引得康熙的反感,认为他是个心狠手辣之人,便对他愈发不想理睬。



皇次子胤礽,按照“立嫡立长”的传统,其出身和次序都是最适合继承皇位的人选,所以他在两岁之时便被康熙立为了皇太子。不过皇次子也不太争气,因为从小被当做储君培养,骄纵惯了,养成了嚣张跋扈的性格,为了防止兄弟篡夺自己的太子之位,多次对兄弟大下杀手,引得康熙的反感,对其两废两立之后,便一直将其圈禁到死,省得他再出来祸害别人。



三阿哥见政争如此激烈,下场如此凄惨,便决定主动退出党争,决定当个不问政事的闲散王爷。前三位阿哥相继扑街之后,其他几位皇子便燃起了夺嫡的希望,开启了下一轮激烈党争,想尽一切办法避雷,并讨得康熙的欢心。此时,在朝中风评颇好的八阿哥,便开始支持四阿哥同父同母的亲弟弟十四阿哥,以退为进,展示自己的大度。



八阿哥党的九阿哥与十阿哥见状,也纷纷附庸八阿哥推举十四阿哥。至于那个与八阿哥针锋相对的四阿哥,原本属于前太子党,在前太子首次被废之后,还曾主动站出来为前太子说好话。不过,见太子没有复立的可能性之后,便开始“自立门户”,结党营私,十三阿哥就是四阿哥的阵营人士。



“四八党争”正上演得愈发激烈之时,康熙帝忽然驾崩。此时,八阿哥支持的十四阿哥正远在西北,顾不上京城发生的事情,只有四阿哥留在京中。康熙驾崩之后,其近臣步军统领隆科多便宣布康熙遗诏,着四阿哥继位。显然,这场夺嫡之战以雍正取胜而告终,登基以后,雍正第一时间对八阿哥党进行了残酷清算。

在此之后,雍正为了防止再度出现九子夺嫡的惨剧,开始实行秘密建储制度,由皇帝亲自写传位诏书并放置于乾清宫的正大光明牌匾之后,同时自己也保留一份传位昭书。待皇帝驾崩再由御前大臣将两份诏书取出进行核对,才宣布皇位继承人。



传位诏书的疑点

当然,对于雍正夺嫡的重重质疑也并非空穴来风。首先,康熙帝驾崩的时间怎么会如此巧合于十四阿哥远在西北、而四阿哥刚好在京城的时候?这一驾崩时机,就十分不利于八爷党的夺嫡之争。所以,有传言称是四阿哥刚好选在这个时候“弑父夺嫡”。不过,这一传言并未有实际证据,大概率也是八爷党对于雍正的抹黑。



比较合理的猜测,是雍正联合隆科多篡改了圣旨,将“传位十四子”的“十”上下各加一笔改为了“于”,变成了“传位于四子”。正因如此,谣言越传越离谱,甚至于还有野史说雍正其实是隆科多的私生子,所以隆科多才愿意帮雍正篡改圣旨。

可是,这个说法却并不足以说服人。最显而易见的漏洞就在于这个“于”字,要知道,我们今天所书写的“于”,其实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推行简化汉字所形成的于,清朝时期的“于”正确写法是繁体的“於”,同时繁体的“十”也并非现在的这个十,而是繁体“”。“于”变成“十”好改,但是“於”变成“拾”就犹如天方夜谭。



更何况清朝皇帝的任何诏书,都要求汉、满、蒙文三个语言版本各写一份,即便汉字能改,满语和蒙语之中难道也都能改吗?最重要的是,传位遗诏上,通常都会把继承人的姓名直接写上去,胤禛和胤禵这两个名字,相差如此之大,根本不可能更改。所以,一句“传位于四阿哥”证明雍正篡改遗诏,根本经不起推敲。



遗诏问世,揭开历史真相

可惜的是,在康熙遗诏出土之前,雍正不得不背负各种各样的骂名,甚至于在提起清朝历代皇帝的功绩时,都只说“康乾盛世”,对于雍正的贡献视而不见。直到2013年,辽宁博物馆正式展出了康熙皇帝遗诏,这些骂名才终于消失。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