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邱志荣丨山川如画 天人合一 ——绍兴东鉴湖历史文化集粹

0
分享至


——绍兴东鉴湖历史文化集粹

邱志荣


▲《若耶溪山川图》本图录自清·赵甸编《云门显圣寺志》(戴秀丽整理,邱志荣题签)

2024年3月27日在绍兴市越城区陶堰街道举办“运河鉴水畔 古堰新风貌——第五届鉴湖湿地油菜花节”开幕式,期间有四位专家就会议主题作了主旨学术报告。现将报告主要内容分期刊登,以飨同仁。



开篇语

“山是眼波横,水是聚眉峰。”

浙东运河,山阴故水道区域的历史文化正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

其一,2023年9月2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浙东运河文化园考察,并作“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是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大运河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的指示。

其二,多位国家著名专家今天来到绍兴与大家共商陶堰古镇的保护,东鉴湖的开发,刚才演讲的内容十分精彩,既有高度,又接地气,具有重要的指导借鉴意义。

其三,之前学术报告多在在报告厅或办公区域,今天在春和景明,油菜花海如潮的现场,学者们的精彩学术报告与同仁、与游客分享,这在形式上就是一种创新。



▲邱志荣会长作“山川如画 天人合一 ——绍兴东鉴湖历史文化集粹”主旨学术报告现场照片

正文

鉴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

新妆荡新波,光景两奇绝。

——唐·李白

东鉴湖区域的范围:西起绍兴古城五云门东至上虞区曹娥江西岸。主要涉及越城区稽山、迪荡、城南、皋埠、陶堰、富盛、鉴湖七街道,柯桥区平水镇,和上虞区的东关、道墟、曹娥、长塘等四街道。


▲东鉴湖区域(来源:《绍兴市水利志》卷首,绍兴市区水系图)

一、山阴故水道全段——我国最早的人工运河、世界文化遗产

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

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

—— 唐·孟浩然

“山阴故水道,出东郭,从郡阳春亭,去县五十里”。历经2500年之久的岁月,至今保持完好。


▲《越绝书》十五卷中关于山阴故水道的记载

二、越国核心基地 ——或水或塘,因熟积以备四方

千古浙东大运河,至今千里泛清波,

江南鱼米之乡地,众口同称赖此河。

——罗哲文

“富中大塘者,句践治以为义田,为肥饶,谓之富中,去县二十里二十二步。”富中大塘的大致范围南至会稽山北麓,东、西分别为富盛江和若耶溪。堤基本与越国早期的人工运河—山阴故水道并行。塘内面积约为51平方公里,有近6万亩可耕农田。


▲“或水或塘因熟积以备四方”——越国计倪

三、胆剑精神发源地——十年生聚 十年教训

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

剑南歌接秋风吟,一例氤氲入诗囊。

——毛泽东

炼剑基地,上灶、中灶、下灶;

生聚教训的后方综合基地;

邵力子先生在抗战前夕为稽山中学题:“卧薪尝胆”校训。


▲邵力子先生题“卧薪尝胆”校训

四、鉴湖东鉴湖全域——长江以南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

境绝利溥,莫如鉴湖。

——宋·王十朋

东段,自城东五云门至原山阴故水道到上虞东关镇,再东到中塘白米堰村南折到蒿口斗门,长30.25公里。

西段,自绍兴城常禧门经柯岩、阮社经南钱清乡虎象村再到广陵斗门,长26.25公里。东西堤总长56.5公里。

东、西湖的分界为从稽山门到禹陵的古道,全长约6里。水面面积为172.7公里(东湖87.63),正常蓄水量2.68亿立方米。


▲东汉鉴湖水利图

五、晋唐文化古道——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

有人若问广陵散,叔夜曾经到此游。

——唐·独孤及

嵇康广陵散、王子猷雪夜访戴、 晋唐文化诗路。


▲古鉴湖东端一带平面图

六、中华孝德文化圣地——孝感天地

巍巍舜迹接江洲,娥庙环山隔岸浮;

志切亲恩惟一往,谁知孝烈炳千秋。

——清·罗文颉

曹娥(130-143),东汉会稽上虞人。历代奉为孝女。公元143年,其父于端午节为水所淹。为寻父尸,曹娥沿江号哭十七天后投入江中。相传五天后曹娥背父尸浮出水面,孝行感动乡里。元嘉元年(151),县令度尚为其立碑建庙。今曹娥庙为民国二十三年(1934)重建。


▲绍兴上虞曹娥庙

七、中日文化交流浙东运河最早的佛教场所 ——峰山道场

峰山,又名丰山,位于上虞市西郊,古为浙东水陆要津。唐密宗名僧善无畏再传弟子顺晓阿阇梨在此布教,峰山遂成为密宗著名道场。

——林正秋《峰山道场碑记》

峰山道场是目前可考证并依然存世的浙东运河曹娥江西岸、绍兴古鉴湖东畔,留下唐代中日佛教文化传播印证的一个最古老的佛教场所。唐贞元二十一年(805),最澄一行来中国天台取经,“天台一家之法门已具”,又经浙东运河过曹娥江,到“峰山”顺晓向最澄传授了密宗佛法,最澄便“归船所”离明州回国。使密宗这门佛法在日本盛传后世。


▲《峰山受法灵迹碑》

八、古镇名村——集聚之地

利济东南通铁道,长留文字壮陶山;

夹泾长虹横白塔,三帆沙鸟廌红桥。

——陶浚宣《泾口大桥联》

陶堰得名

陶堰又名陶家堰,《绍兴县志》“东汉永和年间(136-141)会稽太守马臻筑鉴湖置堰,陶姓宗族聚居于下,遂名陶堰。”“名士之乡”。


▲陶堰老街(戴秀丽 摄)

九、陶瓷之源——遗址遍布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好向中宵盛沆瀣,共稽中散斗遗杯。

——唐·陆龟蒙

上虞龙窑遗址,位于曹娥街道蒿东村李家山,商代。

富盛窑址,位丁富盛镇倪家溇村长竹园,为春秋战国时期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同窑合烧的早期龙窑。

吼山窑址,位于泉埠镇吼山风景区东坡,为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的原始青瓷窑址。

东堡窑址,位于皋埠镇东堡村庙前山东北坡,为春秋战国时代越国的印纹陶窑址。

青塘青瓷窑址,位于富盛镇青马村馒头山南坡,属晋代遗存。

十、宋文化重地——千年传响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宋·陆游

(一)陆游祖居

陆游生于山阴望族坝头山陆氏一门,陆氏家族从汉代始,就以“文武世家”“忠孝门第”著称。其子孙讲究“廉政、无我、节气”,诗书传家,形成了守正、硬气的优良家风,孝悌行于家,仁义修于身,令世人广为敬仰。

(二)宋六陵

绍兴元年,隆祐太后孟氏驾崩,葬于攒宫山(又称皇山,宝山成莲雾山)。后来,赵构、赵昚、赵惇、赵扩、赵昀、赵禥六个皇帝又先后埋于攒宫山,此山陵因而被称为宋六陵。


▲宋六陵图

结语

1.东鉴湖、故水道山水相连,好运天下;

2.东鉴湖水文化、历史文化具有整体性、独特标志性及不可分割性;

3.东鉴湖区域要统一规划,共同保护,合理开发。

专家简介


邱志荣,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副会长,绍兴市鉴湖研究会会长。有专著《鉴水流长》等7部,主编《绍兴市水利志》等著作21部,参编《中国运河开发史》等著作6部,省级以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参加了浙东运河文化园的规划与筹建,撰写了园内浙东运河博物馆的大纲文本及园外景观布展大纲,也是浙东运河博物馆陈列布展的核心专家,亲历了浙东运河申遗的全过程。

带领团队与中国水利博物馆合作编写的《中国禹迹图导读》于月底与读者见面。

图照由作者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

编辑:戴秀丽

审核:壹之

总期:741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绍兴市鉴湖研究会
绍兴市鉴湖研究会
推广绍兴水文化,学术交流平台
338文章数 1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