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拥有那么多名将,且学习过胡服骑射,为何还是打不过秦国?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战国后期,赵国君主赵雍(赵武灵王)由于长期与匈奴对峙,逐渐从匈奴的作战中观察到匈奴骑兵的优势------匈奴骑兵人马合一,战时可速进,撤时可迅退。由此赵武灵王做出了重要决定------实行胡服骑射。胡服骑射的改革使得赵国兵力有了质的飞跃,但与秦国作战中,却惨遭失败。

赵国与匈奴毗邻,常年与匈奴作战,正是匈奴骑兵的高强机动性,给赵国在作战时带来了不少困扰,由此才使得形成了长时间与匈奴对峙的局面。在长期对峙的过程中,赵武灵王认真观察、思考屡战屡败的原因。



终于在服饰和作战的方式上发现了自身军队与匈奴骑兵的区别,终能总结出失败的原因。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可谓是从战乱中痛定思痛,逐渐总结出的致胜之法

01胡服骑射

所谓“胡服”,指的是当时西北民族穿的短袖服装,这与中原民族的宽衣长袖服装有极大的不同,在灵活度上有跨越式的改进。士兵们操练、作战时更易活动,动作更顺,身体更轻盈,对于作战中的反应就会更快。这一点,无疑是对把握战机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所谓“骑射”,指的是游牧民族骑在马背上进行射箭,有别于中原地区的徒步射箭。虽然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弱,但是机动性却有了很大的提升。赵国加强修炼骑兵,逐步提升骑兵射箭的准确性和杀伤力,以快速克慢速,以远距离杀伤克近战相持

那么既然胡服骑射有这么多中原铠甲和徒步射箭无法比拟的优点,赵国为何会在战国时期输给骑兵不如它的秦国呢?这就要从多角度来看了。大体上可从五个层面进行分析。



02变法与骑兵改革

秦孝公时期,商鞅献计,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以及设立郡县、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实力显著加强,军队力量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战国后期,这种优势还一直在发挥作用,形成了秦强六国弱的局面。

当时的中原,普遍有种针对少数民族的情况,有着中原正统、其他民族低下的心理。这使得很多国家对待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很不屑。秦国也是如此,依旧依靠自身最强大的步兵集团。



但是,秦国确实有着自信的资本,毕竟它的步兵实力强大,所向披靡。反观赵国,一心改革并发展骑兵,针对步兵的发展有着相对落后的鲜明对比。且步兵在当时承担了主要的进攻任务,赵国的步兵却是个软肋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算是真正对中国的骑兵发展进行了改革,改革之后,骑兵的作用开始显现。可以说,这个时候中国算是真正有了骑兵。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极大地促进了中国骑兵的发展。



这个时候骑兵虽然开始发挥作用,但是由于缺乏马镫的使用,士兵在马背上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根据情况快速进行调整,导致无法最终发挥骑兵的全部战斗力,骑兵这个时候的作用也只是用来侦察和骚扰

赵武灵王力排众议,千辛万苦想出来的妙计,花费了巨大的精力、财力和人力才打造出来的胡服骑射,却仅仅用来侦查和骚扰。投入和收入不成正比,最终耗力伤神,输了战争,这对赵国来说是一个惨痛的教训与打击。



03秦国作战愈战愈勇

公元前236年,秦王趁赵国攻打燕国、赵国内空虚之际,制定了严密的作战计划,将军队分为两队,大举进攻赵国。秦国坚持不懈的进攻赵国,虽然没能灭掉赵国,但是却持续性地对赵国进行了打击,削弱了赵国实力,为后续灭掉赵国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230年,秦国率领军队向北方进攻,拿下了当时韩国的都城,并在此建章立制,韩国终灭国。可以说韩国的灭国在一定程度上对赵国是一种心理打击。秦国大胜韩国,但是此时赵国却未能灭掉燕国,实力差距,可见一斑



纵观秦、赵两国,秦国大胜韩国,兵力正盛,军心甚盛;赵国遭受严重旱灾,国内缺粮,人心浮动。一进一退,一张一弛之间,军心、民心、人心都在体现秦国的优势,此时的两国交战,胜利的天平已悄然偏向了秦国这一边。

04赵国孤立难援

总体方面,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实力大增,逐渐有了图谋吞并六国的野心。范雎向秦国当时的君主秦昭王献上“远交近攻”的计谋,言语中想要暂停攻打齐国。



他说,齐国声势浩大,进攻齐国就像是硬碰硬,终有一伤。军队人员少了,怕是难敌过齐国;军队人员派多了,齐国地大物博,也难以占据齐国的领地。可以先攻打邻近的韩国和魏国,这样一来,节省了军队支出,又可以循序推进。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