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新质传统共跃升,区域竞合谋新篇

0
分享至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谢玮 孙庭阳丨北京报道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各地积极落实党中央部署,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传统产业以“新”跃升:瞄准数字化,聚焦绿色化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要发力新赛道,也要推动传统产业的“跃升”。

辽宁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行动,推进20个以上5G工厂、10个以上“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建设,累计建成省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超500个,建成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超百个。

“传统产业并不等同落后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忽视、放弃传统产业。”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院长彭寿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目前,传统产业在国家产业结构中占了很大比例。比如玻璃产业,既是传统产业,也是新材料产业的重要部分,它对于很多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产业和未来产业都有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传统产业需要发展,我们要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达到质优,让传统产业重新焕发青春。”

从“受制于人”到“全球领先”,光伏产业已成为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的一张崭新名片。

晶科能源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以晶科电池生产车间为例,从研发到生产再到产品的全过程都由“智慧大脑”精密安排——订单被科学地“派单”到机器生产,“智能大脑”实时监控各项生产数据,生产物料或成品由AGV小车智能搬运。全套数字化企业生产平台运行后,万元产值成本降低10%,人均生产效率提高25%,产品不良率降低30%,产品研制周期缩短33.3%,能源利用率提高13.2%。

“中国医药深刻认识到,生物医药产业是科技含量很高的新兴产业,离不开科技创新。” 通用技术中国医药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洪嘉庆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中国医药始终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一“牛鼻子”,促进传统医药工业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推出满足百姓用药需求的新产品,进一步增强医药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竞争力。

“如何让信息、数据和经验在企业内流动起来,形成一个正向的循环是一个挑战。”洪嘉庆介绍说,中国医药是一家综合性的医药类央企,产品涵盖化学制剂、化学原料药、生物制品、中成药、中药饮片等医药细分行业,各个子企业资源禀赋不同,发展水平不均衡。今年,中国医药启动了一体化工业ERP建设,可进一步优化制造业务流程,促进提质增效。该系统充分采用物联网、工业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的信息化技术,并建立了以这些技术为基础的数据中心和支撑服务平台,以达到智能决策、优化管理、协同发展之目的,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传统产业实现跃升发展,瞄准数字化,也聚焦绿色化。

在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会长、清新环境总裁李其林看来,环境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在高端化、低碳化、数字化三个方面发力。

“必须抓住‘双碳’目标带来的机遇,环境企业可以在提高综合供能效率、协同布局新能源领域、拓展碳咨询与碳管理业务方面布局新赛道。”李其林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发展新质生产力实际上对在某些细分领域拥有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更有机会,企业及企业家要做的就是深挖自身的价值链,寻找更好的生存发展机遇。”环境商会常务会长、维尔利集团董事长李月中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李月中还提到,数字技术正在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以推动行业标准化、运营自动化、决策智慧化,赋能环境产业高质量发展。



区域竞合新阶段:差异化竞争,协同化发展

目前已经有多个省份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重点工作,提出了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规划,这些领域的竞争势必日趋激烈。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郭迎锋直言,目前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信息服务等领域,同质化严重,不符合“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如果一股脑涌向这些领域,无疑会形成新的资源浪费,甚至产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泡沫。

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姚洋看来,无须言必称AI,科技创新应多点开花。

“但现在大家老是说0到1的创新,搞得企业家心里发毛,认为不追赶技术前沿,就好像没啥好做了。于是,企业家就会一窝蜂地往这个领域涌。”姚洋直言,有些地方政府更激进,要投就投AI、新能源,反正都是要最尖端的。最终的结果就是这个行业扎堆投资,造成资源浪费。地方政府应当更加专注于本地优势产业的培育与壮大,那种赶时髦式的扎堆投资风气并不好,企业还是应当静下心来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创新。

姚洋举例称,比如工业防火涂料行业,仅凭在办公室中思考,恐怕难以洞悉这个行业的巨大潜力。事实上,防火涂料在建筑等众多领域中均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与之相关联,还可以向防腐材料延伸,应用范围也很广泛,若企业能够在此领域中深耕细作,可能公司市值也非常可观。

“为了避免产业同质化,要在不同区域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实现区域化的协同发展。” 郭迎锋建议,首先,要形成差别化的产业定位,综合平衡区位优势、要素成本、人才结构、产业基础等,并依据现有产业链优势,选取具有地方优势和基础的产业。其次,依据产业定位和产业链优势,形成相应的产业特色和产业聚焦,融入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全局。再次,依托现有产业配套能力,发展相关创新链,在相关领域内,打造大中小企业一体化发展的特色产业集群,在“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上布局,实现区域间的协同发展。

区域间协同发展,正成为生命健康领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中国工程院院士、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前,长三角三省一市已形成各具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从省域产业来看,上海为长三角区域生物医药产业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的中心,形成了以浦东张江—周康、闵行和徐汇、奉贤、金山、青浦为核心的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基地;浙江形成了以杭州、宁波为核心的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产业生产与研发聚集区;江苏形成了以苏州、南京、泰州、连云港等一批生物医药产业研发及生产基地;安徽则形成了以合肥为核心的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产业生产基地。

在安徽,通过产业集群协同发展,一家新能源汽车整车厂可以在4小时车程内解决所需配套零部件供应,形成了体现现代化产业体系特征的“4小时产业圈”。

奇瑞汽车总部位于安徽芜湖。奇瑞方面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芜湖地处长江经济带,坐拥港口区位和枢纽优势,跨区域水运通道、陆向开放通道畅通,通关政策便捷,非常有利于奇瑞汽车更好地“走出去”。芜湖目前已集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约1400家,整车、零部件、后市场规上企业达800多家。既有整车企业、材料企业,又有“三电”企业、汽车电子企业和运营推广企业,已初步形成“整车—电池—电机—电控”“关键系统—整车—服务—应用”的全产业链布局。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打通堵点卡点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在详解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时,中央财办有关负责人表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要把握好三点:一是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二是用好新型生产工具,特别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赋能发展新兴产业;三是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通过改革开放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

各地也明确了相关的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人才支撑、资本赋能等方面支持措施,加快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营造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社会环境。

2月18日,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人才是决定性因素。要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携手港澳加快建设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吸聚全球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以人才工作的主动,更好掌握创新的主动、发展的主动。

近期,为吸引全球人才,上海浦东宣布将实施全球引才伙伴计划(GTP),包括鼓励外籍科学家承担国家科技计划、担任新型研发机构法人等,全力打造国际人才发展引领区。

在2023年3月举行的上海市产业技术创新大会上,时任上海市经信委总工程师张宏韬曾表示,未来产业的规律极难捕捉,16个细分领域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但确定性在于人才和土壤。为此,要全力发挥上海信息、资本、专业服务机构发达集聚,以及应用场景、制度供给优势,“希望通过赛马机制和揭榜挂帅,经过5至8年努力,在16个领域中跑出数个‘核爆点’,那么上海的呵护培育就有意义。”张宏韬说。

“创新是合肥发展的坚定理念,人才是产业崛起的关键因素。”合肥市市长罗云峰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合肥拥有高职院校35所、在校生超40万人,中专学校42所、在校生近10万人,技工院校26所、在校生近8万人。产教融合发展,人才精准培养,为合肥城市发展提供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易点天下是西安本土上市企业,其总经理兼CEO武莹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西安的高校、高学历毕业生数量众多,且高校的专业配置与公司业务需求有极强的适配性。公司也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在人才招聘、联合教学、实践培训等方面展开了校企合作,“正是得益于这样的发展环境和资源保障,易点天下才能从一个回国人员创业的三人团队发展成为全球化布局的上市公司”。

“不想转”“不敢转”“没钱转”等问题一度让科技成果陷入沉寂。多地正积极寻求解决之道,努力激活这些沉睡的科技资源。

今年1月,安徽省印发《进一步深化安徽省财政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改革试点方案》,探索建立科研经费管理、绩效管理与诚信体系建设协调推进的制度体系,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

浙江明确,今年要聚焦聚力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深入实施“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强省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探索推行“大兵团”作战模式,实施“双尖双领+X”重大科技项目400项以上。落实研发经费加计扣除、“三首”产品推广应用等政策引导企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新增科技领军企业1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100家、高新技术企业5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2万家,新建省级创新联合体10家以上。

“今年我们将围绕企业的发展需求,在科技人才、科技资源、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等诸多方面,加快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重庆市科技局局长明炬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明炬表示,首先,要以科技机构改革为契机,带动科技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深化科技项目、资源配置、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人才引育、科技金融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促进科技、产业、财税、金融、教育、人才等政策协同。其次,加快推进“数字科创”建设,构建数字化创新要素大市场,促进科技资源高效利用。同时,常态化举办各类科技活动,形成全社会支持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4年第6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经济周刊
人民日报社主办 权威政经周刊
39122文章数 25635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