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五味、五音的背后是什么?为何圣人居五欲而离欲?

分享至

接着讲《道德经》第十二章:

五色使人目盲,驰骋(chěng)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fáng),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

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这一章总的来说,是言明物欲之危害,教人离欲,不被物累。

要知道一切欲望原本没有,犹如空华。因为世人妙性本空,原本就是清净无染的,所以道家说至精不杂。

无染,就是没有任何欲望来污染自性。不杂,就是没有任何东西掺杂其中。

这些都说明了自性不立一物,什么都没有,一切虚无,是真空之体,所以六祖慧能才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故人心原本虚名不昧,而外面的声色、饮食、货利、财富等等,一样本无可欲。

但是世人自性道体被遮蔽,于是贪著其物,便生出物欲,这就导致了目盲、发狂、行妨、口爽、耳聋。



当我们的自性道体没有被遮蔽时,那么自性见闻觉知的功能,必能时刻发挥作用。

此时眼耳鼻舌身意便能起无量妙用,此便是“六根门前放光地动”,也就是海印放光。

我们前面讲过,自性道体一片虚无,所以不可见,那么要见性,就需要从自性的功能上去见性。

只要自性的功能一直在发挥作用,就说明道体常在,没有被遮蔽,这就是从道之妙用上去见道之本体,也就是:恒有,欲以观其徼。

因为相即是性,体用一源,两者同出,异名同谓,那么就可以从有上去见虚无之道体。而有,就是自性的功能,也就是见闻觉知。

其实就是指:眼见色、耳听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能触摸、意分别诸法。

所以通过六根与六尘相集,从而体现出自性的“见闻觉知”。

前面的“眼见色、耳听声、鼻嗅香、舌尝味”属于“见闻”。后面的‘身’能触摸属于“觉”,‘意’分别诸法属于“知”。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