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打仗有多礼貌?打仗要提前预约,不搞偷袭,还请敌方吃饭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战争向来是破坏秩序的有力手段,在我国几千年历史长河中,战争发生的次数不可胜数,单是死伤数十万的大型战役就有很多,比如秦赵长平之战、巨鹿之战、官渡之战等等。

兵法有云:“兵者,诡道也”,在我理解中,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只要能给敌方造成毁灭性打击,不管什么奇谋诡术都可以用,根本不需要考虑什么仁义、礼仪,一切皆以消灭敌方为目的。



而在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进行征伐却很讲礼貌,打仗之前不仅要下战书预约,战书文笔还要好,搞偷袭会被人唾弃,连犒劳敌人这等看似很滑稽的行为,在当时却是稀松平常……

约战要下战书

虽说孟子认为“春秋无义战”,但春秋时期的战争与后世相比无疑处处体现出仁义,别看都说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实际上,诸侯征伐他国的名义还是以维护“礼”这个秩序为前提,否则就是不义之战。



因此诸侯国在发动战争之前要来一波“口水战”,来宣扬此举的正义性,甚至连递交的战书中也会包含打仗的缘由,如果对方接下战书,也要回信,双方约定好时间、地点后再正式开打,这与后世下战书只是一个书面通知,不管你接不接,我都要打不同。

宋襄公正与郑相持,得了楚兵之信,兼程而归,列营于泓水之南以拒楚。成得臣使人下战书。……(宋襄公)乃批战书之尾,约以十一月朔日,交战于泓阳。

比如公元前638年,宋襄公为报当初楚国胁迫之辱,联合卫、许等国攻打楚国附庸郑国,楚成王为救郑国派人攻宋,楚将成得臣在战前就向宋襄公递交战书,而宋襄公在看完战书后同意开战,并在战书下面约定开打的时间和地点。



战书也不是想下就下的,如果对方国内经历了天灾,或者重要人物去世都不能随意开启战端,必须等人家国丧办完,粮草士卒准备充分之后才能列好阵势,真刀实枪打过一场。

当然,前面提到过,下战书前要宣扬发动战争的正义性,因此下战书也要有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不能随意攻打他国,比如齐国就曾经以楚国没有及时给周天子进贡为由攻打楚国(齐桓公伐楚)。



搞偷袭是不讲武德

下完战书,约定好时间地点,然后就是堂堂正正打一场,打仗过程也有要求,比如双方开打时,战车数量要相等且必须一对一;阵列没有摆好不能开打;如果一方撤退逃跑,另一方不能死追不放,只能追五十步……

更有意思的规定是,如果有君主在战场上,敌方主将必须给予君主尊重,不允许伤害君主,比如在晋、楚鄢陵之战中,晋军大将郤至曾经三次遇见楚王,这本是“擒贼先擒王”的好时机,但他却没有动楚王一根毫毛,很有君子风范。



不仅如此,郤至每次遇到楚王的车驾还恭敬地下车行礼,楚王对他也十分欣赏,还赏赐给他一张弓。

除了这些之外,搞偷袭也不符合“武德”,比如著名的宋楚泓水之战,我们一般认为宋襄公的行为是“蠢猪式的仁义道德”,对宋襄公施以嘲笑、指责,但宋襄公确实是在根据当时的“道义”行事,这也是所谓的武德。



那么宋襄公到底干了什么呢?当时宋军已经在泓水岸边摆好阵列,随时都可以开战,而楚军还在渡河,这时子鱼劝宋襄公趁楚军还未过河之际攻打他们,宋襄公说:我们是堂堂之师,岂能用诡计破敌?

等楚军渡河完毕,子鱼又劝宋襄公进攻,结果宋襄公又摇摇头说:人家还没摆好阵列呢,岂能趁人之危?



等楚军摆好阵列,宋襄公才终于发动进攻,结果大败而归,宋襄公本人也身受重伤,宋襄公也因此成为历史上的小丑人物,不过,如果联系到当时的社会大背景而言的,宋襄公此举何尝不是为了维护“礼”呢?

请敌方吃饭

以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之间的“义战”真是奇葩,然而这种事情在当时稀松平常,因为还有比这更加奇葩的战役,比如晋、楚邲之战,晋军战败,身为胜者的楚军追击时竟然还出手帮助晋军逃跑。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