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邯手握20万大军却投降项羽,废丘之围时,他为何宁死不降刘邦?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人们对项羽的评价向来是两极分化,有人认为霸王勇猛无双,是世间真英雄,但也有人认为项羽残暴不仁、滥杀无辜。项羽的勇猛自然无需多言,说其残暴也并非空穴来风,比如巨鹿之战杀秦国降卒20万,进入关中后放纵手下烧杀抢掠。



与项羽相比,刘邦虽然性格、行为有些放荡不羁,但名声显然要比项羽好得多,最起码进入关中后与百姓约法三章就足以收割一波好名声,奠定其忠厚、仁爱的形象,所以面对项羽和刘邦时,秦朝降将和普通官吏更倾向于选择刘邦。

在巨鹿之战失利后,手中尚有20万大军的章邯选择投降(名义上是结盟)项羽,他明明还有一战之力却选择投降,这也导致后来跟随他的20万秦军兄弟被项羽坑杀。



在获封雍王不久后,章邯就被刘邦围困在废丘,这一次,章邯却没有选择投降,而是毅然举剑自刎,既然已经投降过项羽一次,再投降刘邦一次又有什么关系,他为何宁死不降刘邦呢?

大秦最后的名将

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于大泽乡掀起反秦浪潮,不久后,陈胜部下周文带领的一支农民起义军以势如破竹之势打进函谷关,驻军戏亭,此地距离秦都咸阳仅百余里。



关内承平已久,加上又是秦朝统治的核心区域,根本没有多少守备军,此时听说周文大军来袭,秦二世的朝廷才明白情势危急,然而面对周文几十万大军,朝廷仓促之间根本无法调来足够多的军队来抵御周文。

胡亥感觉到了恐惧,急召大臣上殿询问对策,然而大臣们对此也都束手无策,秦朝有兵不假,但远水解不了近渴,关中无兵,拿什么去拖住周章大军?

二世大惊,与群臣谋曰:“柰何?”少府章邯曰:“盗已至,众彊,今发近县不及矣。骊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

此时,少府章邯挺身而出,他建议胡亥下令赦免骊山囚徒,给他们发放兵器去与叛军作战。就是依靠这些人组成军队,章邯在戏地大破周文,解除了咸阳危机,此后,章邯又奉命出关,接连攻杀陈胜麾下田臧、李归等将领。



陈胜逃亡城父被庄贾所害后,天下反秦的烽火并没有因为陈胜的死亡而熄灭,反而呈愈演愈烈之势,六国遗留势力在各地兴风作浪,章邯承载秦人的希望,又率兵接连击败齐王田儋、魏王魏咎。

在巨鹿之战前,章邯除了在遭遇项梁时遇到过小小的两次挫败外,其余征战几乎没有败绩。秦二世三年,章邯率领20万大军渡过黄河,与王离20万大军合力将赵军主力围困于巨鹿,也就是在这里,章邯、王离成为项羽打响“霸王”名号的踏脚石。

不得已的投降

章邯、王离围攻赵军,而各地叛军在接到赵王歇的求援之后也火速向巨鹿靠拢,实际上,巨鹿之战已经成为秦军与叛军的终极决战。可谁也没想到,项羽“破釜沉舟”直接打垮了王离的长城军团,这令章邯陷入三面皆敌的窘境当中。



此时,章邯面临的形势极为不妙,但从后续的战事发展情况来看,章邯未必没有一战之力,对于项羽来说,秦朝灭亡的局势虽然已经逐渐明朗,但章邯这20万大军仍是一块难啃的骨头,想完全吃下章邯并非易事。

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相持未战。……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度三户,军漳南,与秦战,再破之。项羽悉引兵击秦军汙水上,大破之。

真正让章邯下定决心投降的是秦朝内部形势的变化。章邯一方面坚守防线,一方面派长史司马欣前往咸阳求援,可此时秦朝大权已经被赵高窃取,冯去疾、李斯等人都已经成为赵高刀下亡魂,咸阳防务也尽皆落入赵高手中。



司马欣回到咸阳三天,别说见秦二世了,连赵高的面都没有见到,这令司马欣深感不安,因为赵高不愿意见他显然是有不信任之意。司马欣担心被赵高杀害,直接连夜从小路逃回章邯大营,事实上,赵高的确派出杀手追杀司马欣,只不过没追上而已。

司马欣回到大营就向章邯报告说:“赵高专权乱政,朝中大权落入奸佞之手,如今无论将军有没有功劳,最后的结局都逃脱不过一个死字。”



此时陈馀也写信劝降章邯,章邯思虑再三后最终决定与项羽“结盟”。

宁愿自刎,不肯投降刘邦

投降后不久,项羽就将章邯封为雍王,只不过项羽对章邯并不信任,夺走了章邯的兵权,而将降卒的领导权交给司马欣。不过这也并非美差,项羽的安排是让司马欣率领降卒给楚军当前锋,也就是说,这些降卒被当成了炮灰。



即使如此,考虑到缺粮的现实因素以及秦卒内部的不稳倾向,项羽还是决定坑杀这20万降卒,只留下司马欣、章邯等人以及他们的千余亲兵,杀人诛心的是,项羽还将章邯封在三秦之地,可想可知,章邯这个王当得有多糟心。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