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一生只写下一首诗,前三句无人知晓,最后一句妇孺皆知成经典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慈禧在历史上是有名的负面人物,在她掌权下的清廷腐朽不堪、顽固守旧,导致中华错失发展的良机,其无论是在西方列强面前的卑躬屈膝,还是在个人生活方面的奢靡浪费,都遭到了后世人的口诛笔伐。



按照清廷太监总管小德张的说法,慈禧普通一天的花费都在四万两银子左右,而清廷海军主力战舰定远舰的花费约140万两,也就是说,慈禧一个多月的花费就能抵得上一艘定远舰,怪不得有人说,慈禧的穷奢极欲让整个清朝为她陪葬。

慈禧的确是个“狠人”,人前手段毒辣、说一不二,人后则奢靡享乐、自由快活,整个清廷都成了她的掌中玩物,但慈禧也有难得的温情一面,曾经在母亲过60大寿时献上亲手所作诗词一首,道尽为人父母的不易。



据传慈禧一生中只写下这首《祝父母诗》,其中诗的前三句很少有人知晓,而最后一句人们则耳熟能详,至今仍在传唱,那么整首诗的内容是什么呢?

铲除顾命大臣,垂帘听政

咸丰二年,17岁的慈禧通过选秀进宫,姿容秀丽的她被咸丰一眼看中,成为兰贵人,仅两年后,慈禧就晋封为懿嫔,可见咸丰皇帝对慈禧有多么宠爱,咸丰六年,慈禧为咸丰生下唯一的皇子载淳(同治帝),而她也母凭子贵晋封为懿妃、懿贵妃,成为后宫众妃嫔中仅次于皇后的存在。



但慈禧并未满足于此,她不想仅凭皇帝的宠爱度日,而从她能在咸丰后宫中迅速崛起来看,慈禧揣摩君心的能力非同一般。

事实也确实如此,咸丰皇帝在位期间,清廷面临严重的内忧外患,体弱多病的咸丰常常被繁杂的政务搞得心烦意乱,于是成为懿贵妃的慈禧便时常陪伴在咸丰左右,帮助他处理政务,到了后来,她甚至直接替咸丰审阅奏章。



咸丰十一年,咸丰皇帝病危,而此时载淳只有五岁,为了帮助儿子顺利继位,咸丰临终选定了八位顾命大臣,同时授予慈安与慈禧一定权力,制衡八位大臣。

然而清廷有祖训,后宫不得干政,因此顾命大臣们根本不愿意与两个女人共同辅政,素有野心的慈禧自然不甘于被排除在权力中心之外,于是联合恭亲王奕铲除了咸丰任命的八位顾命大臣,正式开始了太后垂帘听政的时期。



清廷重臣李鸿章曾评价慈禧太后称:

似有韬略,或无大才。

这个评价十分贴切,慈禧先是赶走了奕,然后又与慈安争斗抢权,儿子到了亲政年龄后又不肯放权……,慈禧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斗士,和一切敢于威胁自己地位的人斗争,虽然慈禧一次次取得胜利,但结果却是清廷的日益衰败。

文化高低之谜

在清朝史料的记载中,慈禧曾受过传统的封建教育,十六岁时便熟读五经、通晓满文,将年轻时候的慈禧描述成一个才貌兼备的美女:

(慈禧)年十六时,五经成诵,通满文,二十四史亦皆浏览。



要说慈禧的权谋之术何其了得,的确无人反对,但要说慈禧真像史料记载的那样具有“真才实学”,恐怕就有些夸大其词了,毕竟李鸿章、曾国潘等人对慈禧的评价都不高。

另外,慈禧曾亲笔书写罢免奕的懿旨,而在这道总共两百多字的旨意中,仅错别字就有十多处,并且还都是一些低级的书写错误,而且慈禧的书法水平也实在令人不敢恭维,结构松散、潦草凌乱,毫无美感可言。



实在无法想象,一个熟读五经且浏览二十四史的才女会犯那么低级的错误,而慈禧的一些绘画作品更是有他人捉刀代笔之嫌,因此说慈禧文化水平很高恐怕很难令人信服。

虽然慈禧在字画方面的造诣可能并不高,但这并不能掩盖她在权谋方面的才华,毕竟整个清廷最有智谋的大臣,如李鸿章、曾国藩等,都被她玩弄于股掌之间,这样的能力也的确令人佩服。



可惜慈禧有权谋而无见识,其认知水平仍停留在相信义和团“神人”刀枪不入这一阶段,她在八国联军进犯天津之际,还曾命人寻找高僧来解决这场危机,有如此见识浅薄的掌权者,清廷即使有复兴的机会,也会被其完美错过。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