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统临终前,终于看穿刘备真面目!宴席上暗示魏延,可惜魏延没懂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这是在三国时期著名的青梅煮酒事件中,曹操趁着醉意,举杯对刘备说出的句子。

当时的刘备还没有真正地成为一方雄主,但却能得到曹操如此高的评价,足可见曹操对于刘备的重视和忌惮。事实上,不久之后的刘备果然也趁机崛起,和曹操、孙权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在今天不少人的印象中,刘备似乎都是一个仁慈之君,他不像曹操那样是一名奸雄。可历史上刘备真的是这样吗?答案或许也不尽然。



譬如说刘备的重要谋士庞统,就曾经通过献上一个计策,看清了自己主公的真实面目。他还试图将这一点暗示给同为刘备臣子的魏延,只是可惜魏延并没能反应过来。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不妨来细细品读一下那段历史。

庞统对刘备的试探

其实庞统投靠刘备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他当时有些走投无路。真要论起来,他原本依附的是东吴,可惜却并没有得到孙权的重用。



作为与诸葛亮这位卧龙先生齐名的凤雏,庞统怎么会甘心屈居人下,成为一个不起眼的谋士呢?于是他离开了东吴,打算为自己寻找一位新的主公,一来二去就碰上了刘备。

但毕竟选择刘备只是出于当时的情境考虑,庞统本人对于刘备了解并不多。于是他就想了几个方法想要试探一下刘备,看他是否真的能成为自己心中的明主。

这第一次试探发生在建安十六年。当时,益州一带的主事人刘璋派了手下去迎接正处于荆州的刘备,想要邀请刘备一起合作,抵挡张鲁的军队。于是,便有人向刘备谏言献策,请刘备不如趁机吞并刘璋的益州。



刘备起初有些犹豫,庞统这时候就主动站起来添了一把火。他说,您现在占领的荆州虽然地方看着大,但其实人口流失很严重,也没有能够保证我们军队需要的粮食产出,而且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也很危险,相比之下,益州可谓是相当好的选择了。

这话就是庞统对刘备的第一次试探,他想要寻找的是一个不以攻打别国为正义的明君,如果刘备拒绝了他的提议,他反而会彻底对刘备献上自己的忠诚。

而最后在宴席上,刘备也没有同意庞统要求他趁机挟持刘彰的建议,他认为自己刚来这里,还没有建立起足够的威信,这样做并不是一个好决定。



至此,庞统算是终于松了一口气,他姑且认为自己没有看错人,便想着再试探一次,如果这次刘备还是做出了同样的选择,他就彻底放下防备,奉刘备为主。

很快,由于刘备和刘璋关系决裂,庞统的试探机会就来了。他就告诉刘备,对于现在的情况,自己有三条计谋。第一计是带领小部分精兵部分去偷袭,第二则是假装回到荆州,趁机擒杀蜀中名将后再去攻打,第三则是慢慢蚕食益州。



按照庞统的想法,他当然希望刘备选择的是第三计,因为这样才能够在损害百姓利益最小的情况下,完成自己力量的壮大,是仁君之策。

但这一次刘备却让他失望了。刘备不仅选择了第二个计策,而且还在顺利完成了攻打之后大肆宴饮。

因此作为一个自恃清高的谋士,庞统自然没能压抑住内心的怒火,在宴席上就批判刘备说:“你这种把征讨他人土地当作快乐的行为,并不是一个仁慈的君主该做的。”



到这时,庞统认为自己终究是看清楚了刘备的为人,认为他只是有着一副伪善的面孔而已,两人之间的隔阂也就此埋下。

魏延与刘备的关系

其实,庞统在宴席上的这一番言论,一方面是在抒发自己心中的愤怒,另一方面也是在试图提醒和自己同为荆州老乡的魏延,希望他能够看清刘备的真实面目。

可惜,魏延却并没有领会庞统的意思。或者说他领会了,但是不愿意相信。而这背后的原因,就要说到魏延和刘备之间的关系。



早在魏延刚刚投奔刘备的时候,诸葛亮就表现出了对魏延的担忧。他认为魏延脑后有反骨,迟早会背叛刘备。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当时若不是刘备执意保住魏延,积极为对方说话,还给了他莫大的信任,魏延在当时就会丢了性命,更不会走到今天。

因此,魏延对于刘备可以说是无比地崇敬和忠诚的。

至于二人在之前的关系还要回溯到刘备当年被曹操追赶,一直退到了襄阳的时候。当时荆州刘琮没有放刘备进城,而是把他关在了门外,正是魏延不顾自己可能被杀头的风险,悄悄派人打开了城门,试图救下刘备的性命。



虽然最后由于种种原因,刘备没有进入荆州,但是他还是承了魏延这份情。

而且那时刘备还在创业初期,却能有魏延这样的人才,不顾他地位低微前来投奔、给予信任,这对于刘备来说是莫大的鼓舞。此外,刘备也算是知人善用,魏延在被接纳后也为蜀汉的大业立下了不小功劳,后来更是成为“五虎将”之一。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