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春城石榴红 共与岁月长——解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昆明实践

0
分享至

春回大地,时盛岁新。行走在昆明的街头巷尾,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情景随处可见。

在昆明,民族团结的传统由来已久,各族群众心手相牵的历史积淀尤为深厚。昆明作为云南省省会、滇中城市群中心城市、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是全国辖民族自治地方最多、世居少数民族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位居第二的省会城市。

近年来,昆明市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各项工作:扎实开展第二批主题教育,以党的创新理论强基铸魂;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推动各民族共同迈向现代化;突出示范带动,全域创建实现提质增效;实施“三项计划”,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形有感有效;增进文化认同,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走出一条具有昆明特点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之路。

新的一年,昆明市将继续锚定省委“3815”战略和市委“六个春城”建设目标,全力打造“团结花开 幸福春城”品牌,推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作出昆明贡献。



3月5日晚,“石林欢歌·四季村晚”民族团结大舞台活动在石林街道五棵树村民族团结广场举行 图源:石林街道之窗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强引领带全域

善治昆明沐春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今年,昆明再次提速,开始新一轮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着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

3月7日,昆明市统战部长会议举行。会议指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持续巩固全市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良好局面。3月8日,昆明市民族宗教局长会议举行。会议重点强调在新一轮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上要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

岁月不居,奋斗不止。自新一轮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昆明高站位谋划民族工作,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10个分别由市级领导担任组长的专项工作组,各县(市)区同步建立相应机构,形成了“1+10+14”工作格局。

善弈者,谋局。昆明用“全面提升、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思路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城市创建工作,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际,描绘创建工作“路线图”。出台了《昆明市贯彻落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云南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意见〉的工作方案》《昆明市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规划(2021—2025年)》《昆明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长期规划》《昆明市新一轮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暨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工作方案》等文件,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为昆明实现跨越式发展凝聚人心和力量。



昆明市委党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 陈慧君 摄

在党校,“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党校就这样做!”的宣言掷地有声。作为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昆明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场教学点、昆明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智库所在地,中共昆明市委党校充分利用“一智库两基地”,开展课题研究、编印乡土教材、提供人才孵化、开设精品课程等,确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全覆盖。2023年以来,昆明市委党校利用“智慧校园”平台向培训学员推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知识17388人次。截至目前,中共昆明市委党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参观人数近5万人次。



位于石林县五棵树村的石林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陈列馆 陈慧君 摄

在乡村,石林县五棵树村将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民族团结誓词碑、叙事长诗《阿诗玛》等“搬进”陈列馆,建成石林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陈列馆。

“石林彝族自治县是我国较早成立的自治县之一,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最牵挂、最关心的地方之一。陈列馆的建立就是要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守好民族团结生命线,续写民族团结新篇章。”石林彝族自治县民族宗教局局长方黄金说。

成绩喜人,振奋人心。自全面推动新一轮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以来,昆明市累计创建各级各类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2802个,全市14个县(市)区全部创建为省级以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区。全市各族干部群众共同浇灌的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春城大地绚丽绽放。

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心归聚神相依

融荣昆明阔步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要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昆明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具有3万多年的人类生活史、2400多年的滇中文化史、1250多年的建城史,珍藏了许多文化记忆、历史遗存。

晋宁河泊所、石寨山等见证着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圆通寺、昆明文庙、金马碧鸡坊、老街等记录着历史上屯田定边政策、汉民族移民迁徙等带来的中原文化影响和深度的民族文化融合;云南陆军讲武堂、护国纪念碑、西南联大旧址等镌刻着云南各族人民保家卫国的慷慨壮歌……悠久深厚的历史底蕴是昆明的宝贵财富。昆明,始终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推动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



晋宁区博物馆在假日期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社教活动和讲解活动,让游客在博物馆里感受节日氛围和文化魅力 图源:晋宁融媒

在“古滇都邑、汉益州郡治所、青铜文化中心、伟大航海家郑和故里”晋宁区,每天都有无数游客慕名来到晋宁区博物馆探寻昆明千年历史文脉。

“晋宁区博物馆是郑和纪念馆、晋宁博物馆、晋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主题馆三馆合一的综合性博物馆。馆内展现了古滇文化、郑和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对中华文明的重要贡献……”晋宁区博物馆内,讲解员正在为游客们耐心讲解,通过讲述展示晋宁丰厚的文物资源,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进程,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



长春小学的同学们表演聂耳创作的名曲 陈慧君 摄

在人民音乐家聂耳的母校——五华区长春小学,只要提到聂耳,长春小学的同学们就像说起老朋友一样,向你介绍这位“老学长”。

步入校园,“聂耳元素”无处不在。前进墙、小聂耳学堂、小聂耳音乐厅……长春小学利用一楼一宇、一草一木,围绕“传聂耳精神,承复兴大任”的文化主线,精心设计打造校园文化场所。

同时,学校还成立了小聂耳剧社、小聂耳民乐团、小聂耳宣讲团、小聂耳书画院、小聂耳小提琴乐团等特色社团,以“讲”“演”“奏”“唱”“画”等形式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把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校园生活。

学生家长刘毅是小聂耳宣讲团的一员,“参加宣讲团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还让我感到骄傲和自豪,通过我的讲述,让更多的人知道‘聂耳和国歌故事’,也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

“我们始终坚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的目标,以场景式、互动式、体验式、沉浸式等方式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昆明市委常委、市委统战部部长周红斌说。

增进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昆明出实招、办实事、见实效。

——精神滋养,润物无声。昆明市不断强化阵地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广场)100个,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66个,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3个,建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中华民族一家亲”群众教育馆、“石榴红”主题街区“两馆一街区”,开通地铁“阿诗玛”号、“春城”号,从社区到乡村,从校园到公园,昆明的大街小巷已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教场所。

——思想引领,学习在先。昆明市委高度重视深化理论研究,成立了“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课题组,形成专题调研报告,开展了打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昆明样本”调研。聘请专家学者161人,深化《阿诗玛》、滇池开放与郑和航海、重九起义、护国运动、西南联大、聂耳与国歌等27项重点课题研究,编印“融荣与共”系列丛书,编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干部教材和案例集,发表各级理论文章100余篇。

——赓续文脉,深化认同。昆明市全面实施“枝繁干壮”工程,开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等活动。2023年,实施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4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工程16项。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促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切实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奋楫在发展崛起中 提质效保民生

幸福昆明正绘就

“东连黔桂通沿海,北经川渝进中原,南下越老达泰柬,西接缅甸连印巴。”昆明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湄公河次区域、泛珠三角经济圈“三圈”交汇点,“一带一路”的前沿枢纽、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重要门户,也是唯一拥有边境线和边境口岸的省会城市。

如何让各族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担当昆明,串联兴边富民的“最后一公里”。对于远在几百公里之外的磨憨镇来说,自2022年8月昆明市正式托管磨憨镇以来,在省协调推进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昆明市创新“以城带边、以城兴边”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帮带共建新模式,围绕“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实施三个“百日会战”。2023年底,磨憨镇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6方面19项指标全面达标并通过省级评估验收。昆明为磨憨各族群众共同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不休,云南省现代化建设成效正更广地惠及各族群众。



磨憨镇家家户户悬挂国旗的幸福村 马新焕摄

幸福昆明,托起民生保障生活圈。对于生活在昆明的群众来说,幸福感来自“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普惠优质的医疗资源,来自公平开放的就业环境、完善的就业政策,来自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昆明始终坚持把发展落实到改善民生上、落实到增进团结上,把各项工作放在更好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中来推进,不断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基础。



雄达茶文化城 陈慧君 摄

芒嘎拉生活馆创始人班汉锋就是在昆创业的一员。2013年,班汉锋来到昆明雄达茶文化城,夫妻二人携手奋斗,从一家夫妻店起步发展到现在全国有100多家经销商。“像芒嘎拉生活馆一样的商户在茶城很多。”昆明雄达茶文化城董事长马开雄说,茶城利用自身平台优势,通过帮助商户向银行申请低息贷款等方式,鼓励各族群众到茶城开店创业。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昆明始终坚持“决不让一个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的承诺,全力推动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

——聚焦就业创业,提升少数民族自身发展能力。开辟联通企业、少数民族群众、劳动保障服务部门的通道,搭建就业创业服务平台,采用“定向式、订单式”“培训+就业”等模式,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在全省率先制定高校毕业生留昆落户、就业等补贴政策,2023年全市共投入就业补助资金5.5亿元,新增就业岗位22.46万个,城镇新增就业20.59万人,获评“中国年度最佳促进就业城市”。

——聚焦增收致富,不断提高民族地区群众收入。昆明持续完善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精准落实产业、就业、兜底保障等帮扶措施,2022年以来,投入资金17.25亿元,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十百千万”示范引领建设工程示范点建设242个,着力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大力支持特色产业发展,极大改善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石林、禄劝、寻甸三个自治县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163.5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449.4亿元。

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昆明市聚焦成果共享,推进公共服务惠及各族群众。



官渡区关上中心区社区文艺队的阿姨们跳起木鼓舞 陈慧君 摄

3月的昆明春风和煦,一大早,官渡区关上中心区社区文艺队的阿姨们就跳起了木鼓舞,社区红石榴“一户一中医”国医民族非遗文化康养服务中心里,医生正在为居民把脉问诊……

“社区不仅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做到城市街头巷尾,还要让辖区居民真正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上中心区社区党总支书记、居民委员会主任张惠说,为此,中心区社区探索形成“1111234”(一会、一舞台、一学院、一集市、二街区、三基地、四平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模式,打造了红石榴品牌集群(红石榴街区、红石榴先锋580、红石榴一户一中一医、红石榴幸福食堂)。近10年来,社区累计组织开展送温暖活动200 多场次,义诊、体检等活动60余次,建起志愿者队伍20支,各族居民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近年来,昆明市依托乡村振兴“十百千万”示范工程和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试点工作,实施一批补短板、促发展民生项目,全力解决民族地区就业、社保、医疗、养老等民生问题,使各族人民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一个更有温度、更加温暖的幸福春城正向各族群众张开怀抱。

催开民族团结之花 心连心一家亲

开放昆明活力涌

2023年6月16日,昆明市“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系列活动(下称“三项计划”)暨石榴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区学院授牌仪式、石榴红交往交流交融集市启动仪式在官渡广场举行。在全国各地紧锣密鼓地推进实施“三项计划”中,昆明亦推出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形有感有效的昆明实践。

“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以四季如春享誉世界的春城昆明,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多彩的民族风情、深厚的历史底蕴,不断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全业融合丰富旅游场景、完善配套夯实旅游基础设施、增加“泛生活化”的旅游产品供给……昆明围绕“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着力发展全域旅游,努力把昆明打造成为世界知名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在更广阔的旅游发展空间中促进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浓厚氛围,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翠湖公园游人如织 陈慧君 摄

“一池翠湖水,半部昆明史。”作为昆明市中心的璀璨明珠,据统计,2023年翠湖公园全年接待游客量约850万人次。近年来,翠湖公园依托厚重的人文历史和优美的自然景观,打造生态文明展厅、聂耳广场等新旅游场景,推出中华优秀文化作品展览、科普研学、文化艺术交流、传统花事等活动,让公园真正成为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重点载体和阵地。



云南陆军讲武堂历史博物馆文创产品 陈慧君 摄

串点成线、连线成片、集片成带。昆明接连推出“红石榴”精品旅游线路、红色文化旅游路线,规划建设环滇池最美乡愁旅游带,开发“昆明红色地图”小程序。培育“民族文化+旅游”新业态,打造乌铜走银、滇派面塑等60余项产品。推进“民族团结+乡村旅游”,建设绿美乡村2760个,森林乡村300个。与珠三角地区客源城市签订“万名广东人游昆明”合作协议,在跨区域文旅宣传推广、促进市场客源增长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2023年全市接待国内外各族游客2.71亿人次。昆明不断做活全域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这篇“大文章”。

抱在一起的“石榴籽”别样红。昆明始终坚持“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共识。为了让城市更有温度,帮助各族流动人口快速融入城市新生活,昆明扎实推进互嵌式发展计划。积极探索“企业+社区”“商超+社区”“产业+人才”“教育+社区”等互嵌式模式,为各民族流动人口提供便利的民族融居服务。成立云南社区“三交”联盟、“互嵌式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跨区域大联盟”等20余个联盟,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协同联动,促进各族群众互嵌交融。



非遗面塑作品 陈慧君 摄



官渡古镇的面塑体验馆 陈慧君 摄

2023年8月,2023年“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青少年“汉语桥”夏令营全体营员来到官渡古镇。当日,夏令营的营员们在官渡古镇参与了滇派面塑、传统滇剧和乌铜走银等非遗文化体验活动,领略了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限魅力。

这是昆明市实施青少年交流计划有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昆明市组织开展“书信往来手拉手”“石榴红夏(冬)令营”“共沐书香”世界读书日、大学生社会实践交流等结对项目,开展“团结进步同心营”“爱我中华、民族团结”“同心圆梦向未来”等各类交流活动1000余场。实施“十百千”名师工程和“银龄讲学”计划,开办普通高中“民族班”“阿诗玛班”,定向招收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毕业生。通过组织开展跨区域、全方位、多样化的交流活动,不断增强各族青少年文化上兼收并蓄,情感上相互亲近,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迎着春风,乘势而上。昆明将继续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集全市之智、举全市之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建设,奋力书写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昆明篇章!

策划:陶红

作者: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陈慧君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民族时报
民族时报
《民族时报》网易官方账号
10996文章数 417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