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加快建设美丽中国省域范例

0
分享至

原标题:加快建设美丽中国省域范例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江苏在加快建设美丽中国省域范例过程中,应坚持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牵引,充分发挥产业科技基础强的优势,重塑发展新动能。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先进的生产力离不开可持续的自然生态资源,马克思认为,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生态前提和基础,“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自然所包含的自然力贯穿于生产全过程,自然界中的水、火、风和其演化而成的地质、水文、气候等,都是“劳动在无机界发现的生产力”。自然为劳动生产所提供的物质材料和场所的优劣程度直接影响劳动者的生产效率,是决定劳动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新质生产力作为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要求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这其中必然包括体现出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绿色低碳的内涵要求,发展新质生产力客观上就是在发展绿色生产力。这与全面推进美丽江苏建设,加快建设美丽中国省域范例的内在要求、实现路径都是一致的。近年来,江苏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22年全省生态质量指数(EQI)值为56.52,生态质量为“二类”,全省生物多样性较丰富、生态结构较完整、生态功能较完善。2023年,全省PM2.5浓度连续3年以省为单位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全省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国考断面水质达到或好于Ⅲ类比例超过92%,长江江苏段水质保持在Ⅱ类,太湖湖体水质达到近16年以来最好水平。在此过程中,更加注重从产业结构转型、科技创新支撑等方面发力,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着力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不断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同时也必须看到,江苏能源结构偏煤、重工业比重偏高、耗能行业比重偏大的形势严峻,土地要素制约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减碳”压力较大。加快建设美丽中国省域范例,应更加坚定不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以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牵引,催生新的绿色经济增长点,加快激发和释放绿色动能,把绿色创新技术植入到生产各环节,协调提升生产力水平和生态环境治理水平。

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效路径。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最富前景的发展领域之一,新质生产力的“质优”很大程度就体现在绿色发展上。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按照新发展理念,构建绿色化产业发展新格局,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加快现代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过渡转化的探索与实践。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兴行业的跨界融合,加快培育壮大绿色新业态。推动绿色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和功能化发展,孵化生物种业、生物质能源业、生物质材料制造业等新业态,打造高能级的现代绿色产业集群,提升绿色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实现现代绿色产业持续迭代升级。

发展新质生产力应更加注重绿色科技支撑。新质生产力核心要素是整合科技创新资源,通过技术创新突破实现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先进生产力,进而提高生产技术水平、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完善绿色领域人才培养体系上,依托江苏丰富的科研院所和高校资源,加快绿色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绿色学科专业,培养绿色领域科技领军人才。加大应用型绿色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提升绿色高质量发展的人才供给能力。鼓励校企合作,实施绿色技术领域产学研合作项目,联合培养绿色技术创新专业人才。在加大绿色行业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上,应大力培育绿色创新主体,扶持建设一批绿色创新平台和未来技术学院,打造具有江苏特色的绿色科技战略力量,不断塑造绿色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加快培育绿色技术创新领军企业,遴选绿色低碳科技企业,建设一批绿色产业园等示范性项目,发挥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各主体的协同效应,形成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合力。在加快绿色成果转化上,重点是构建协同有序的绿色技术转移转化机制,紧抓技术创新的关键环节,通过对绿色创新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完善绿色技术交易机制,加快建设绿色技术交易平台,加速推动绿色低碳先进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化”。通过提升绿色技术市场化产业化水平,来推动绿色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在完善要素保障上,政府应发挥统筹规划和政策引导的作用,制定和完善绿色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通过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等方式,加大对绿色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降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创新成本,加快绿色技术推广应用。

(谭倩,作者为南京市委党校副教授、河海大学环境学院博士后、南京新时代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来源:新华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工网
中工网
亿万职工的网上精神家园
132778文章数 10963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