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大授衔时,3000多名老红军无法安排,毛主席只说了5个字

分享至

军衔,作为军人军事级别与社会地位的象征,最早诞生于十五世纪的欧洲,此后逐渐被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军队所沿用。



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来说,军衔制度的正式实施是在1955年2月,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标志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校制度的实施。

或许不少人感到疑问,我国的军衔制度为何没有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就紧接着颁布呢?为何会推迟到1955年才正式实施?

实际上,任何一项国家制度条例的颁布,都要经过周密的制定与严谨的审核,何况当时新中国百废待兴,诸多更加重要的规章制度等待着中央政府的制定,军衔制度固然重要,但并不是当时党中央的工作重心。



而且,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中国人民解放军又赴朝鲜作战,这给本已经提上日程的军衔制度制定又增加了困难,总不能朝鲜前线还在打仗,国内就开始论功授衔,于情于理都不合适。

除此之外,军衔制度的实施就意味着要给在过去数十年里数以百万的解放军将领与战士授予军衔,这在国家成立之初难免让人觉得是在“论功行赏”。

要知道从红军成立开始,到抗日战争时期,再到解放战争时期,前前后后参与了革命事业的同志数不胜数,如何授予军衔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小事,想要一碗水端平何其困难。



倘若稍有不公,必然会让不少曾经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的同志寒心,如果过于松懈,又会让军衔制度流于形式,更不利于军队内部的管理,也正因如此,军衔制度的起草与制定才耗时五年之久。

即便如此,等到真要落实军衔制度之际,仍有一个难题摆在主持评衔工作的罗荣桓等人面前,那就是全国上下有3000多名老红军无法安排。

这3000多名老红军大多早早就投身革命,只不过多年并无显著功绩,而且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因此大多在部队内担任普通职级,很多都已退伍,这些老红军的军衔很难授予。



因为授予的军衔过低,无疑会让人寒心,但是倘若授予过高军衔,必然会给后续的管理与工作带来不少麻烦。

万般无奈之下,罗荣桓只好找到毛主席,让主席做最终的定夺。

那么,这3000多名老红军的军衔最终是如何评定的呢?让我们共同回到被称为“大授衔”的1955年一探究竟。



军衔制度的确定

实际上,早在抗日战争时期,红军就有过授衔的经历,在全面抗战之初,国共两党实现合作,红军主力部队编入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的游击部队则改编为新四军。

当时为了与国民党实施的军衔制度相对接,八路军总部就曾规定全军军官实行军衔制,当时的新四军军长叶挺就被授予了中将军衔。



叶挺将军

然而,由于当时在军衔的评定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最终导致只给八路军驻蒋管区的部分工作人员评定了军衔,比如当时的周恩来就被任命为少校,但并未在我军内部全面推广。

而且,随着国共合作出现裂痕,国民党不给八路军与新四军提供武器,甚至不发军饷,中共中央最终决定叫停了这次的军衔评定工作。

抗日战争后期,苏联红军出兵增援,为了协调中苏两军的日常工作,中央军委给部分高级将领授予军衔,并且还用中文、俄文两种文字颁布了任命书,只不过这只是一次临时性的授衔工作。

在1946年国共两党签订“停战协定”期间,中共中央发布指示,要求解放军各级干部执行正规的军衔制度,只不过随着后来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这一军校评定工作也只能被迫取消。

新中国成立后,在1950年7月的重要军委会议上,当时担任解放军总干部管理部部长的罗荣桓再一次提出了进行军衔授予的建议。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