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加迪沙:非洲恐怖城市,战乱20年居民挎枪上街,美国都不敢插手

分享至

2021年夏天,韩国电影《摩加迪沙》上映,斩获了票房冠军。该片讲述了1991年摩加迪沙内战中,朝鲜和韩国的大使馆共同合作,闯出战火之城摩加迪沙的故事。

在这部电影上映前,摩加迪沙的名字早已被人们遗忘,这座城市是海盗之国索马里的首都,是非洲的千年古都,但也是联合国评价的世界最不安全城市之一。

自从1991年索马里内战爆发以来,摩加迪沙就沦为战场,在多年混战里被几个阵营瓜分,冲突不断。

美国人也拍过一部以摩加迪沙为主题的电影——《黑鹰坠落》,片中的摩加迪沙破败而野蛮,饥民遍地,武装分子随意杀人,没有任何秩序。



其实,无论韩国电影还是美国电影,都并未对90年代的摩加迪沙进行丑化,当年的摩加迪沙的确是人间地狱,百万人在绝望里挣扎。

而作为索马里的首都,摩加迪沙的命运就是索马里的缩影。

鲜为人知的是,这座沿海城市上接红海,下连黑非洲,曾经商业、渔业发达。中世纪晚期,索马里人因摩加迪沙而富足,阿拉伯人在这里贩运香料,连南下西洋的郑和都来过这里。

近代,该国虽沦为殖民地,但摩加迪沙是殖民政府所在地,西式建筑遍地,工商业发达。

哪怕索马里在60年代独立后,到90年代前,索马里中央秩序仍在,摩加迪沙在贫困的索马里地区依旧一度欣欣向荣。只可惜内战爆发打破了平衡,摩加迪沙最终万劫不复。

那么,过去的摩加迪沙有多辉煌?1991年的内战对这座城市的摧残有多大?摩加迪沙的未来又在哪呢?



【一】
从“木骨都束”,到“摩加迪沙”

大航海时代开始后,西方人渐渐主导世界秩序,在叙述历史的口吻中总是以欧洲为“第一人称”,仿佛这个世界是16世纪新航路开辟才繁荣起来的。

其实在欧洲人到来之前,欧亚非之间的贸易已经持续了一千多年。

就拿非洲来说,欧洲人说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无文明的荒蛮之地,但事实并非如此。

黑非洲地区很早就跟埃及文明、基督教文明、阿拉伯文明有交流,当地黑人建立过大量商业性质的政权,和阿拉伯人、波斯人做生意。

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甚至在非洲建立过国家,比如东非的桑给巴尔帝国,就是波斯后裔建立的。



黑非洲地区最靠近阿拉伯的地方,就是“非洲之角”索马里,这里的黑人自古以游牧形式生活在荒原绿洲之中。

到了13世纪,经过伊斯兰教的传播,索马里黑人从游牧部落跨入城邦文明,在沿海建立一些贸易城市,最著名的就是“木骨都束”。

所谓“木骨都束”也是阿拉伯语,意思是“王的城市”,今天翻译为“摩加迪沙”。



如果打开索马里的地理地图,很容易会发现,摩加迪沙的位置是个交通枢纽。

索马里主要河流谢贝利河在这里拐弯,这里成为重要渡河点;该北部是荒漠游牧区,南部是农耕区,而摩加迪沙处在南北过渡的焦点,是游牧部落和农耕部落交换产品的市集。

海上的阿拉伯人到来后,靠海的摩加迪沙又兼具了海上贸易功能,最终让摩加迪沙成为东非重要商业城邦。

在埃及王国时代,法老就曾派人来这里采购乳香和“没香”,当地的苏丹国曾富甲一方,西部的黄金、南方的奴隶和象牙、本地的香料和皮草、海外的瓷器和布匹都在这里交易。



15世纪,郑和下西洋时曾带船队来到摩加迪沙,记录了这个叫“木骨都束”的大都市。

《星槎胜览》:“黄赤土石,不生草木,田瘠少收。其富民附舶远通商货,贫民网捕海鱼......地产乳香,金钱豹,龙涎香。”

然而,繁荣的摩加迪沙被周围势力眼馋,在大航海时代后就被南方桑给巴尔苏丹国、北方的阿达尔苏丹国、海外的葡萄牙陆续争夺。

19世纪开始,欧洲人瓜分非洲,小小的索马里被法国、英国、意大利瓜分,而商业都市摩加迪沙被桑给巴尔苏丹国“租”给意大利,在20世纪正式插上意大利国旗。

而在意属的百年多时间里,摩加迪沙保持着繁华,意大利把总督府放在这里,建设了西方化的城市,拓宽港口,还培养了一批学过意大利语的黑人作为基层管理者。

当时,这里依然是东非重要港口,在贫瘠的索马里,可以说全国的人口和财富都聚集在此。



【二】
小国内战,首都往往是主要战场

意属索马里时代,除了首都外,索马里其他地方穷得掉渣,当地黑人对殖民统治不满。黑人部落武装和殖民者曾发生战争,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结束。

但无论外面打得多厉害,首都摩加迪沙总是置身事外,这里稳定而繁荣,人口密集。

摩加迪沙受到战争威胁,是在二战爆发后。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