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王之乱究竟是怎么回事?唐肃宗身在西北,如何“隔空”平定叛乱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唐肃宗虽于灵武即位称帝,在大唐王朝生死存亡的多事之秋,勇敢地肩负起领导全国人民抗战,收复失地,重整河山,再现辉煌的重任,但是,整个平叛战争形势却日趋严峻危急了。

1、全国战场的烂摊子

在河北,潼关失守,郭子仪、李光弼退入井陉后,各郡相继失守。先是叛军大将尹子奇率兵围攻河间(治今河北河间)40余日不下,史思明闻讯又赶来支援。颜真卿遣部将和琳率1万余人驰援河间,不幸被史思明部击溃擒获。

河间城终因孤立无援、敌众我寡而为叛军攻陷,河间李奂被俘,押送至洛阳遇害。

继之,又攻克景城,景城太守李琯赴水自尽殉国。

为扩大战果,史思明复以其部将康没野波为先锋进攻平原,叛军未及,颜真卿以为河北数郡相继失守,军心摇荡,难以同叛军一决胜负。

于是,颜真卿谋于众曰:

“贼锐甚,不可抗。若委命辱国,非计也,不如径赴行在,朝廷若诛败军罪,吾死不恨。”

遂于十月二十二日,主动放弃平原渡过黄河南撤,绕道投奔肃宗朝廷。史思明乘胜又接连攻下清河、博平数郡,进而包围了信都(治今河北冀县),守将乌承恩开门投降叛军,复向史思明献出战马3000匹,士兵5万人。

史思明将乌承恩送往洛阳,安禄山恢复了他的官职与爵位。

饶阳副将束鹿人张兴,非但勇猛过人,力举千钧,而且极富智谋。叛军围攻饶阳经年不下,等到河北其他郡城被攻陷,饶阳外援全部断绝,史思明遂全力围攻饶阳,激战数昼夜,重创叛军,及至粮尽援穷,太守李系见大势已去,无法挽回,遂蹈火自焚而死。



不久,饶阳亦被攻陷,张兴力屈被擒,史思明让人将张兴带到马前,然后对他说:“将军真壮士,能与我共富贵乎?”
张兴从容答道:“兴,唐之忠臣,固无降理。今数刻之人耳,愿一言而死。”
史思明说:“既然如此,但说无妨。”
张兴大义凛然地答道:
“主上待禄山,恩如父子,群臣莫及,不知报德,乃与兵指阙,涂炭生人。大丈夫不能翦除凶逆,乃北面为之臣乎!仆有短策,足下能听之乎?足下所以从贼,求富贵耳,譬如燕巢于幕,岂能久安!何如乘间取贼,转祸为福,长享富贵,不亦美乎!”

史思明听后不禁恼羞成怒,命人立即将张兴捆绑在木头上,用铁锯残忍地锯死了张兴。张兴至死还骂不绝口。

叛军每当攻破一城,就将城中的衣服,财物和妇女全部抢掠而去,让壮年男人为他们担任运输,而将老弱病残者在戏笑中用刀枪杀死。

初,安禄山给史思明3000士卒,让他平定河北地区,至此,河北地区全部落入叛军之手,每郡驻兵3000千,并掺杂胡兵镇守,史思明返回博陵。

在河南,张巡仍固守雍丘,同叛将令狐潮血战多次。这时,安禄山又派兵攻打颖川。城中兵少,又没有粮草储备,太守薛愿、长史庞坚竭力守城,城周围百里以内的房舍和林木悉已用尽,坚守近一年,救兵不至,安禄山又派阿史那承庆增兵攻打,复与叛军激战15昼夜,最后力竭城陷。

薛愿、庞坚被俘,押送至洛阳,安禄山将二人捆绑在洛水冰上,活活冻死了。

2、永王的野心

就在唐军于北方战场同安禄山叛军作战一再失利,节节败退,叛军气焰甚嚣尘上,肃宗陷入深重的危机之时,又祸起萧墙,变生肘腋。



身兼四道节度使、镇守江陵的永王李璘起兵江南,欲趁乱称雄一方,与肃宗分庭抗礼。

永王李璘乃玄宗第十六子,郭顺仪所生。

李璘幼年丧母,曾由肃宗收养,夜间常常将其抱在怀中同睡。李璘少聪明好学,相貌丑陋,眼斜视。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三月,被封为永王。十五年(公元727年)五月,遥领荆州(治今湖北荆门市)大都督。二十年(公元732年)七月,加开府仪同三司,改名璘。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禄山于范阳起兵叛乱,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六月,玄宗幸蜀,至汉中郡,诏以永王李璘为山南东路及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采访等使、江陵大都督,余如故。

这样,至德元载(公元756年)九月,李璘到达江陵后,便凭着玄宗诏令,以平叛的名义,有恃无恐、明目张胆地招兵买马,放手扩展力量。

尤其是当他看到江陵既富又强,因为当时江淮地区所征收的租赋悉积聚于江陵,使其隐藏许久的政治野心,不仅开始暴露,而且骤然膨胀起来。

史载:

“(李璘)九月至江陵,招募士将数万人,恣情补署,江淮租赋,山积于江陵,破用钜亿,以薛缪、李台卿、蔡垧为谋主,因有异志。”

而李璘的儿子襄城王李瑒,勇武有力,喜好用兵,他与薛缪等人悉认为今天下大乱,只有南方富庶繁荣,未遭破坏,何况李璘手中握有四道重兵,疆土数千里。

所以,他们都劝李璘应该不失时机地占领金陵(今江苏南京市),保有江东,像东晋司马睿那样割据江南,称雄一方。

李瑒、薛缪等人的蛊惑与怂恿,不仅更加坚定了李璘欲拥兵自重、割据江南的信心,而且亦加速了这一进程。



孰料,其时文坛上的“泰山北斗”之一,著名大诗人李白亦不幸地被卷入这场叛乱之中。

李璘到江陵后,他景慕李白的声名,并想借助李白的威名大造声势,遂三次以重礼相邀,请他参加幕府。

3、与唐肃宗的公开对抗

肃宗获悉永王李璘欲图谋不轨,寝食难宁,大为不安。

当即下诏命李璘速去蜀中朝见玄宗,欲借此将李璘调离江陵,以釜底抽薪,息事宁人。

但是利令智昏的永王李璘拒不从命,这一切悉表明他已准备与肃宗公开决裂,分庭抗礼,一争高低。

鉴于李璘如此执迷不悟,难以理喻,肃宗只好准备诉诸武力。

先是召谏议大夫高适共议平乱大计,高适向肃宗全面深刻地分析了江东形势及其趋势,并预言李璘必败。

肃宗对高适的见地极为赞同,于是,在这一年的十二月,肃宗专门设置了淮南节度使,统领广陵(治今江苏扬州市)等十二郡,以高适为节度使。复设置淮南西道节度使,辖汝南等五郡,以来瑱为节度使,且令他们与江东节度使韦陟共同对付永王李璘,以防不测,三节度使恰好形成了对金陵的包围圈。

十二月二十五日,永王李璘擅自率兵东巡,顺长江而下,耀武扬威,军势浩大,但是,此次还未公开打出割据的旗号。

大诗人李白之所以进入李璘幕府,是因为李璘打着平叛的旗号,扬言要顺长江入海,然后从水路北上讨贼。所以李白投军之后,天真地认为这回可以一展平生抱负了。



李白这次也在船上追随永王李璘,他望着百舸争流,千帆竞进,旌旗蔽日,不禁激动不已,豪气顿生,诗兴大发,遂写下《永王东巡歌》十一首诗篇。

吴郡(治今江苏苏州市)太守兼江南东路采访使李希言见状,便写信责问永王李璘擅自引兵东下用意何在?

李璘大怒,乃以此为口实。派部将浑惟明在吴郡袭击李希言,季广琛偷袭广陵长史、淮南采访使李成式。

继之,李璘亲自率兵进攻当涂(今安徽当涂),李希言派遣部将元景曜与丹徒太守阎敬之率兵抵抗,李成式亦派部将李承庆支援。及战,李璘斩阎敬之示众,元景曜、李承庆战败投降李璘,江淮地区为之震动。

这样,永王李璘与肃宗朝廷公开对抗了。

4、永王之乱如何平定?

淮南节度使高适与淮南西道节度使来瑱、江东节度使韦陟奉命于安陆(今湖北安陆)结盟誓师,共同讨伐永王李璘。

至德二载(公元757年)二月二十日,李成式与河北招判判官李侁合兵一处讨伐李璘,李侁将数千兵马驻扎在扬子(今江苏邗江南),李成式派判官裴茂率兵3000驻扎在瓜步(今江苏六合东南),然后广树军旗于长江沿岸,虚张声势,以迷惑李璘。

不出所料,李璘父子果真中计,登上城头,望见军旗如林,以为大兵压境,心中开始感到惧怕。而其部下见状亦军心摇动,欲自谋出路。

于是,季广琛私下招集其他的将领说:

“吾属从王至此,天命未集,人谋已隳,不如及兵锋未交,早图去就。死于锋镝,永为逆臣矣。”

诸将听后都认为他言之有理,于是纷纷将所部逃离江陵,以静观时局的发展。

先是,季广琛带着自己的部队逃向广陵,继之,浑惟明出奔江宁(今江苏南京市),冯季康逃向白沙。



李璘闻知惊恐万分,不知如何是好,赶紧派人飞马追赶季广琛,季广琛对来者说:

“我感王恩,是以不能决战,逃而归国。若逼我,我则不择地而回战矣。”

追者乃止。

这天晚上,长江北面的军队盛列火炬,光照水中,一变为二,李璘的军队亦列火炬响应。于是,李璘误以为官军已悉数渡过长江,遂匆忙携带家眷与部下潜逃。

及至天亮,不见过江的官军一兵一卒,始觉上当受骗。

所以,李璘复返回城中,招集军队,准备船只,命其子李瑒率军奔赴晋陵(今江苏常州市)。李成式听说李璘已经逃走,遂统江北之军渡过长江追击李璘。

渡江后李成式部先锋很快抵达新丰,李璘听说后,急命其子李瑒与部将高仙琦领兵迎击。

李成式的部将赵侃等与李瑒交战,射中李瑒的肩臂,李瑒的军队一时阵脚大乱,溃不成军。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