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家灭门,刘邦嫡支血脉“绝种”,为何是刘恒急驰长安连夜即位?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按照常理,皇位是根本轮不到藩王来坐的,

可汉初偏偏爆发了一个血腥政变:外戚吕氏家族被灭门,高祖刘邦的嫡支血脉被“绝种”,

在这种情况下,默默无闻的代王刘恒突然就被拥立为了皇帝——是为汉文帝。

为何是他?

血染京城



那天是西汉高后八年(前180年)九月十日,京都长安突然掀起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风暴,

毫无悬念的单方面厮杀过后,昔日荣宠至极的外戚吕氏家族,顷刻间灰飞烟灭,

吕禄被捕获斩首,吕媭被鞭打至死,樊伉、吕通被诛杀,鲁元王张偃被废.......

凡是与吕家有关联的人,几乎都成了这场政变的牺牲品,

当一切尘埃落定,这场政变的主导者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人,

担心事后被政治清算,竟火速密议出个狠招:将高帝的嫡支血脉斩尽杀绝,移花接木.......

为早日消除隐患,周勃、陈平召集宗亲勋贵、群臣开了一场“紧急会议”,

奇特的是,高帝刘邦的大嫂阴安侯、二嫂顷王后也出现在了会议现场,

两位七八十的老太太的出场,自然是经过周密安排的,她们将为一个精心策划的谎言做历史见证——惠帝无子

这是个无从考证的废帝理由,唯一知情的孝惠皇后张嫣已被幽禁在北宫中,

小皇帝刘弘(后少帝)及他几个弟弟梁王、淮阳王、常山王,就这么被褫了皇族血统。

废掉现任皇帝没有争议,众人却在该让谁当皇帝的问题上出现了分歧。

毫无疑问,新皇帝只能从高帝子孙中选择,于是高帝子代王刘恒、淮南王刘长,高帝孙齐王刘襄被列为候选人。

白捡了一个皇位



究竟选谁,众人是私心的,

三人中最先被否定的是齐王刘襄,原因很复杂

刘襄在诛吕方面立下首功,有人搬出继承法说刘襄是高帝「嫡长孙」,即指嫡子的嫡子,

这的确是件模糊不清的旧事,

不过自吕雉被册封为皇后的那天起,曹氏及其子刘肥的身份已拍板定案——外妇、庶长子,

如今时过境迁,众人自然一概不肯接受刘襄「嫡长孙」的身份,

且立齐王,日后他必改写身份为嫡,惠帝刘盈将变庶,有推翻大汉祖制、否定功臣既得身份、利益的风险;齐王阵营中的刘章、刘兴居、驷钧、祝午、魏勃等人功劳苦劳都有,立齐王,军国大权必交此政治班底,功臣将“竹篮打水”;齐王的舅父驷钧凶悍无比,谁也不想刚出龙潭又入虎口;

更关键的是,齐王对政变计划一清二楚,有日后以此为把柄清算众人的风险。

此外,以刘氏家族长辈身份出席会议的琅琊王刘泽,对齐王的反对声音最高,原因无它,齐王起兵时囚禁刘泽,诈取了琅琊兵,刘泽对此一直怀恨在心,因此坚决反对拥立齐王。

刘泽虽为刘邦的堂兄弟,或为嫡系,在宗室中具有一定的话语权,

齐王被淘汰。

紧随其后被否定的,是淮南王刘长

怪只怪刘长自己命运不济,其母赵姬原本是刘邦女婿张敖的小妾,被刘邦宠幸了一次后有了身孕,张敖入狱时,不明真相的官吏将孕妇赵姬也拘入了大牢,正在气头上的刘邦根本不肯认下这笔账,赵姬生下刘长后含恨自尽,此后刘长就被交由吕后抚养,

因此,比起众庶出兄弟,刘长算得上吕后的养子,多少能攀上个“嫡”字,惠帝死、惠帝无后的情况下,刘长要比代王更有资格,

偏偏政变的目标针对的就是吕家,立他,面临政治清算的风险比现任皇帝还大。

事情已经很清楚了,实际上摆在众人面前的只剩下一个选择——代王刘恒

比起齐王、淮南王,

代王刘恒的背景简单,其母薄氏家族忠厚老实、人丁稀薄,立他,首先就降低了外戚当权的风险;代王没参与政变,正是众人期盼的结果,这样一来政变的果实将由功臣分配;代王自小已就国,朝中没有政治根基,日后军国大事必仰仗众人;代王与吕家没有瓜葛,几乎不存在秋后算账的可能,

几番对比,众人立刻拿定了主意。

去还是不去?



彼时的刘恒时年二十三岁,正在千里之外的晋阳,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大臣秘密派出的使者来到代国后,刘恒这才得知天上掉馅饼的美事儿砸在了自己头上,

短暂的震惊过后,刘恒陷入了两难之中,到底去还是不去?

于是召集臣属们开了个商讨会,

郎中令张武等人认为,朝廷大臣狡诈得很,既然干出血染京城的事儿,搞不好这就是个圈套想将刘氏一网打尽,静观其变为妙。

只有中尉宋昌力排众议,力主刘恒进京即位,他一针见血的指出:

刘氏坐拥天下已是既定事实;刘氏诸王的封地彼此交错,一呼百应;百姓生活安定,没人想再经历战乱,天下人心在于刘氏;

因此大臣们不敢“灭刘”作乱

反而他们现在的处境十分尴尬,因灭掉吕家闹得人心惶惶,诸侯俱忧,如今急需找人来收拾烂摊子.......立新帝是他们迫在眉睫的事。

刘恒见他说得头头是道,不禁动了心思,

这个时候刘恒的母亲薄姬也来了个“神助力”,占卜出个大吉之兆,

刘恒终于下定了进京的决心,不过依然十分警惕,先让舅父薄昭随使者进京探听虚实,直到得到薄昭的肯定答复,他才启程。

这一路,刘恒走的也十分谨慎,深怕中计,等走到外五十里处高陵后,又派宋昌去长安打探消息,

确信无疑后,才驱车前往渭桥与大臣相会。

玉玺是“偷”来的



看到那辆带着尘土飞驰的“六乘传”抵达渭桥,心急如焚的大臣们才松了口气,

刘恒到达长安的那天是闰九月二十九,

是高后八年的最后一天(汉初以十月为岁首),一旦刘恒不能在这天即位,必然会发生他衔接不上高后的传承问题

这日一过,历史将以未央宫中的小皇帝刘弘(因吕后当政没改元)来记年,

那么众人拥立藩王登基,日后就会在史上留下模棱两可的结论——功臣,亦或者反贼

好在这岁末的最后一天,刘恒如约而至

刘恒卡着“最后的时刻”进京,显然是事先计算好的,

1972年的时候,河南唐河县发掘出一座汉代墓,该墓的墓门两楣刻着一幅出行图,其中一块刻画的是一辆飞奔的驾车,车上竖着一面大鼓,一木人正举鼓槌击鼓,

这就是古代文献中提到的“记里鼓车"图形,

所谓记里鼓车,即车奔一里,木人就击一下鼓,这样就能准确及时地报出行程里数,

这一发明在汉代已出现,也就是说掐算好时间行程,对刘恒来说并不是难事,

因此,这是刘恒刻意为之,为的就是不给大臣们反悔的机会,这样皇位就十拿九稳了。

众人与刘恒互相见过礼之后,

太尉周勃瞅准时机上前,欲向刘恒秘献玉玺

是众人想出的“妙招”,

问题出在“秘献”上,周勃等人打定主意要在这件事上给新皇帝一个“下马威”,来提醒刘恒,他的皇位是在场众人“给”的,

不料被宋昌以“王者无私”为由挡住了;

周勃一计不成,不甘心,又在众目睽睽之下呈上玉玺和符节,目的是想将刘恒一起拉下水,免得将来罪议他们弑君,

原本刘恒只要接受玉玺,就意味着皇权更替的完成,

哪知刘恒聪明得紧,压根就不肯接,让他到代国的官邸再说,随即驱车直奔代邸。

如果刘恒接了才是上了大当,

刘恒打听得很清楚,小皇帝还在皇宫里,周勃这些人干的这叫什么事儿?这样一来,不明摆着告诉世人玉玺和符节都是“偷”来的么,

以后当了皇帝,他刘恒就会在留下“篡逆”的嫌疑,他当然不肯吃这个亏。

这也是刘恒不进未央宫,选择代王官邸的原因,正所谓国无二主,目前皇宫未清,盲目闯入就百口莫辩了。

连夜即位



刘恒抵达代邸,群臣也跟着来了,都有谁呢?

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大将军陈武(一作柴武,柴武台墓主)、御史大夫张苍、宗正刘郢客(楚元王刘交次子、宗正)、朱虚侯刘章(齐王弟)、东牟侯刘兴居(齐王弟)、典客刘揭(“长信宫灯”的原主),

注意,政变前御史大夫是曹参的儿子曹窋,政变后淮南相国张苍取代了他的位置,并且此后曹窋至死未被重新启用,

这就奇怪了,吕产带着几个随从去未央宫的消息,还是曹窋跑去告诉陈平,大臣们这才有机会干掉吕产——吕家最让他们忌惮的人物,

曹窋的情报,起着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曹窋是功臣无疑,那因为什么丢了官?

或是在“废帝另立”问题上,与周勃、陈平等人产生了分歧,灭吕可以说成“清君侧”,可废掉皇帝,不是造反是什么?

于是曹窋被“踢”出功臣圈,

当然,这也正是众人十分紧张的一个焦点问题,他们急需得到新皇帝确认此前的诛吕行动,

因此在代邸内上演了一场推让戏码之后,刘恒连夜即位!

当天夜里就发生了五件大事:

一是,“太仆”专业户夏侯婴与东牟侯刘兴居,将小皇帝刘弘清理出了皇宫;

二是,随后刘恒乘坐天子法驾驶入皇宫,进入内廷执掌朝政(这个过程中,刘恒被十名谒者挡在了宫门之外,没有硬闯,直接喊来太尉周勃解围,看穿了大臣们“下马威”的把戏);

三是,入宫当夜,有司分部杀害废帝刘弘及几个弟弟,高帝嫡支血脉斩绝(注意,刘恒已成了皇帝,有司奉的是天子之令)。

四是,连夜任命宋昌为卫将军,统领南、北军;任命张武为郎中令,负责巡视殿中。

五是,安排妥当后,刘恒连夜下诏确认诸吕“阴谋叛逆”“欲危刘氏”,参与政变的众人是功臣,

此诏“确认”后,吕氏家族从一个开国功臣家族,直接被打成了反叛家族,凡是与吕家功劳有关的一切,统统会从历史上销毁、抹除,

多年后,只有司马迁在《荆燕世家》留下田生说的那句:吕氏雅故本推毂高帝就天下,功至大——吕家的功劳,自行脑补吧!

这里面的水多深



汉文帝刘恒在举行登基典礼前,将琅邪王刘泽改封为了燕王,这算是真金白银的大奖了,刘泽摇身一变成了坐拥数郡的大藩王,

右丞相陈平改任左丞相、太尉周勃改任右丞相,大将军灌婴被任命为太尉。

不过,文帝却对立下诛吕首功的齐王刘襄既没明确肯定过他的兴兵,也没有否定,只是象征性地将原属于齐国的三郡“物归原主”,

——这里面的水多深,猜猜看!

巧合的是,

在同一年,刘姓皇族死掉了好几个人,分别是楚元王刘交(刘邦幼弟)、齐王刘襄、以及文帝的四个嫡子

这里,楚元王刘交,年事已高,或许是正常死亡,

齐王刘襄之死却很蹊跷,

而且诡异的是,此前还有个楚太子刘辟非死亡

楚太子刘辟非什么时候死的,史书没有讲,只说他死在了刘交前面,即“太子辟非先卒”,

通常来说,若是刘辟非很早就死了,那么刘交早就另立太子了,按照嫡长顺序,次子刘郢客早该是楚太子了,

结果,无论是吕后时期还是文帝登基之前,都只说刘郢客是宗正——掌握皇族名籍,一直在长安,

这种情况只能说明,刘辟非死在刘交前不久,也就是文帝登基前后的时间,

楚国在齐国起兵时也出了兵,算得上齐国的小盟友,结果这两个起兵的诸侯国主,都离奇死亡了,

绝对有内幕。

刘襄之死,也没记录死因,

只说他死之前齐、楚地震,大水溃出——转移焦点是不是,灾害过后别人都没事,反而年轻勇武、富贵荣华的诸侯王却突然死掉了,死得可真合“天意”。

再说文帝的四个嫡子,当然究竟是几个嫡子,史记里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是“四男”,一说是“三男”

也就是说,司马迁也没有搞清楚文帝有几个嫡子,

所以,对于那位“先代王未入立为帝而卒”代王后的身份,也没搞清楚。

史书记载,

文帝登基前,原配代王后就死掉了,死在刘恒登基前不久,还是很久之前?根本没说,

文帝登基后,代王后的四个嫡子“更病死”,也先后病死了,

早不死晚不死,咋就这么巧,一个接一个地死在了父亲的高光时刻了呢,

可真会“挑时候”,

而且,后来以孝德闻名的文帝,却从来没有追封、悼念过代王后母子,就跟他们没存在过一样,

要说这跟政治没关系,估计没多少人会相信,

不少人猜代王后姓吕,死在了吕氏家族覆灭后不久,也有可能是自然死亡,接连生下四个儿子,体弱多病而死;

比起代王后,文帝的四嫡子死亡事件,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