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三大核心,毛泽东学到两点受用终生

分享至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1、阳明心学——取之不尽的宝藏

大约在五百年前,王阳明在龙场悟道,阳明心学横空出世,自此之后,追随者无数。

明朝扳倒奸臣严嵩,肃清朝纲的阁老徐阶;架空皇权,开启改革,为大明续命半个世纪的张居正;明末清初被誉为中国启蒙之父的黄宗羲,无一不是阳明心学的传人。

清末改革,救亡图存,林则徐、曾国藩、梁启超、陈独秀、严复、胡适,这些在风口浪尖上的改革者也无一不是阳明心学的信徒。

到了近代,蒋介石更是痴迷阳明心学,不仅自己研读,还让自己的儿子研读,更是把台湾的草山命名为“阳明山”。而毛泽东自青年开始,就视王阳明为自己的精神导师,一生践行,获益匪浅。



2、心学的三个部分

王阳明心学有三个部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心即理:王阳明年少时候还是程朱理学的天下,那时主张格物穷理,认为理是通过格物求来的。但是王阳明曾经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也没有格出什么道理,反而大病了一场。后来王阳明在龙场,置身石棺之中,才终于悟到,万事万物都在自己心里,所有的道理不必外求,世界的意义也是由你的内心赋予的,向自己内心求索就可以。

知行合一:“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知道的理一定要与现实发生联系才有意义。知行不能分家,只知道不行动,其实还是不知道。

致良知:求得内心之理,然后去行动,去体悟,也就算是致良知了。



3、毛泽东学到的两点

毛泽东将王阳明视为自己的精神导师,更是称其为自己的“传教之人”,他把阳明心学归纳为两条,

一在贵我,一在通今。

贵我者,“横尽虚空,山河大地,一无可恃,而可恃者唯我”;

通今者,“竖尽久劫,前古后今,一无可据,而可据惟目前”。


所谓“贵我”,就是指“心即理”;所谓“通今”,就是指“知行合一”。

心即理,既然道理不必外求,那么一个人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专注于完善自我就可以,只要自我成熟完善了,那么事功不过是水到渠成。这让毛泽东摆脱了早年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思想。宇宙在我心中,我心即是宇宙,更是让毛泽东有了吞吐日月的气魄。一代伟人的气象就此成型。在后来毛泽东的诗词中,那种睥睨山河、指点江山的气势便是由此而来。面对中国纷乱的时局,也就有了从容不迫的自信。

知行合一,王阳明曾经说过,知行工夫,本不可离。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亲口吃一吃。王阳明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说: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马克思的思想传入了很多国家,可以说是满盘皆输——东欧失败了、苏联失败了、朝鲜失败了、越南失败了。唯独在中国它成功了。原因就是毛泽东在王阳明的影响下,没有让马克思的思想流于空谈,而是把它和中国实践结合起来。深谙“知行合一”的毛泽东知道,理论是理论,得落在实践上才行。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毛泽东一生涉猎了很多领域,哲学、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但是要说影响毛泽东最深的,还是阳明心学,正是有了心学的这两点基础,才有了后来的毛泽东思想,才有了一代伟人横空出世。

心不动——王阳明最可怕之处

王阳明心学告诉我们的最大真相,是我们根本没看到世界的真相。每个人与世间之间,都不自觉的隔着一堵墙。

因为当我们面对这个世界时,我们的心理活动会一直处于活跃状态,会一直在行动、想象或思考,心从来没有留下空隙。而只有当我们的心理活动能够停顿下来,我们的心才能感应到世界的真实存在。

对于这个道理,王阳明用八个字作了概括:此心不动,随机而动。这八个字,堪称王阳明的“八字真言”,乃阳明心学的最高精华。其背后,则是一种世间最高明的心理学。



 心不动——王阳明最可怕之处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还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哲学绝非是书斋里的空想,而是实实在在的可以学以致用的学问。用到政治上,王阳明成了第一流的政客;用到战争上,王阳明则成了最可怕的军事家。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