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AI+专业,培养引领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

0
分享至


编 者 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2024年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提出,“实施人工智能赋能行动,促进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等的深度融合,以智助教、以智助学,开发智能学伴与智能助教等。”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日益普及,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势在必行。华南理工大学聚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充分利用学科、技术等优势,积极探路,从优化AI+专业结构、AI+课程开设和教学内容的推陈出新,到智能化教学管理服务等等,一步一个脚印,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已然开始。为此,特推出“AI+”系列报道。本期聚焦专业建设,后续将围绕课程建设、管理服务、创新创业等方面持续报道。

2017年

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2018年

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提出“重视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控制、数学、统计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探索‘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养模式”“对照国家和区域产业需求布点人工智能相关专业”

2021年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指导意见》

2022年

科技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创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应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人工智是急需领域,要加大支持

2023年

教育部等五部门《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提出,“高校应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积极抢占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先进计算等新兴学科专业制高点”

人工智能专业相关政策频频出台,布局提速。因应国家对掌握人工智能技能的人才需求急剧增长,地处改革开放最前沿、有着改革创新基因的华南理工大学,率先新增一批“AI+”专业,优化本科专业结构,着力培养引领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

主动布局AI+新专业

出新招 做实功

观大势、谋全局、干要事。专业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作为“中国南方工科大学的一面旗帜”“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华南理工大学坚持需求导向、特色导向、质量导向,对接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强化专业建设的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学科优势等,主动布局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新工科”“新文科”等专业,构筑先发优势。

自2014年起,增设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而后又新增机器人工程、智能制造工程、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建造、智能车辆工程、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智能海洋装备等共计9个“AI+”本科新专业,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步连着一步走,矢志不渝培养适应智能时代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

新专业,新使命,需要出新招。新专业目录并非固定不变,获批后更多的是责任担当而不是身份标志。新专业之新,在于理念新、举措新、对国家重大战略的贡献度大,不能用老办法建新专业,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学校聚焦人才培养方案、师资结构、核心课程建设、产教融合、科研与教学互长等关键环节,推进专业建设有“内核”。


未来技术学院混合现实与智能交互实验室聚焦前沿混合现实与智能交互技术,配备多类型的VR(虚拟现实)、MR(混合现实)开发套件及交互装置


未来技术学院人工智能硬件实验室为华南地区智能硬件开发设备最全面的实验室

未来技术学院人工智能专业面向国家人工智能重大发展战略,依托粤港澳大湾区信息产业优势和教育部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建设,通过打造先进的教学平台,深入推进学科交叉,着眼行业发展前沿,融入产业创新生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互联网、健康、金融、教育、交通、能源等相关行业的创新应用,面向未来培养培养具有扎实的人工智能专业知识及综合能力、胜任国际化合作与竞争的人工智能领军人才。开设了《人工智能导论》《数据结构》《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与计算机视觉》《3D视觉智能技术》《人工智能系统综合设计》《人工智能应用专题《人工智能芯片设计》《元宇宙导论与实践》《大语言模型与人工智能工程设计》等专业核心课程及特色课程,夯实专业看家本领。


吴贤铭智能工程学院牵头建设教育部“人因智能与装备系统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吴贤铭智能工程学院举行新工科教育设计展活动,展示“设计与制造I”课程教学成果

吴贤铭智能工程学院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则面向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依托教育部“人因智能与装备系统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建设,围绕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新兴领域,涵盖先进制造技术、智能系统、系统建模和优化、信息整合、感知、自动化控制和机器人等技术,强化整合多学科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具有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创新思维和跨领域沟通能力的高层次卓越人才。聚合学校机械工程、控制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工程等多个相关学科优势,从课程设置、课程设计、专业实践等多环节促进多学科融合,开设《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智能装备与工业物联网》《智能工程导论》《设计与制造》《智能工程导论实践》《工程创新训练》《设计与制造实践》《反馈控制理论》GPT 机器人》《智能制造工程前沿技术》等专业核心课程及特色课程。


广东电视台报道汽车零部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智能车辆技术开发情况


无人驾驶赛车队在中国大学生无人驾驶方程式大赛斩获佳绩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智能车辆工程专业是在车辆工程专业(最早从1972年开始第一届招生)基础上建设。面向智能汽车生产企业与研发机构的人才需求,依托汽车零部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华南理工大学-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教学平台,瞄准车辆工程先进智能技术、智能车辆信息交互技术、基础支撑技术等领域,培养具备运用智能车辆工程专业知识和工程技能研究和解决智能车辆工程及其相关领域复杂工程技术问题能力的智能车辆工程人才。开设了《智能汽车导论》《车辆智能制造基础》《传感器与信号处理》《智能汽车集成技术》《现代汽车动力系统》《智能汽车设计》《机器视觉与人工智能》《自动驾驶与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智能汽车产业模式与创业》等核心课程及特色课程,建设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基地(无人驾驶方程式赛车、电动方程式赛车)和学校“智能出行”未来创新实验室等,不断壮大新能源汽车领域“华工系”等特色优势,擦亮华南理工大学“新能源汽车界黄埔军校”这一靓丽名片。

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智能海洋装备专业是学校2024年新增并开始招生的专业。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向海洋进军、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需求,服务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发展,针对海洋工程领域对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的迫切需求而设立专业,通过加强海洋工程、机械工程、智能技术、大数据处理、软件设计等学科知识的深度融合,致力培养具有海洋工程专业基础,掌握人工智能、大数据、机电控制一体化等多学科知识体系,并具有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实践能力、团队协作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从“海洋大国”发展为“海洋强国”以及新兴海洋产业迅速崛起、传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贡献力量。华南理工大学是全国第一个开设此专业的高校。

建设AI+微专业

积微致著 创造可能

相较传统意义上的高校专业设置更新,微专业具有探索性、灵活性等特点。华南理工大学自2019年启动辅修微专业建设,先后建设了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在内的一批辅修微专业。微专业最突出的特点是“小而精”,微专业只有大约12学分,涵盖了5门核心课程,学生修满学分且成绩合格可获得微专业合格证书。


微专业简介

微专业正成为学生跨学科学习和个性化成长的新选择。学校鼓励学生根据兴趣选择修读微专业,让丰富的知识架构成为未来竞争优势,为自身未来发展创造更多可能性。如学生修读人工智能微专业,将学习计算机视觉基础、深度学习等课程,收获人工智能方面初步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拓展“人工智能+”知识结构,便于今后融合人工智能知识开展本专业相关领域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及技术服务等。

虽微但需巧思,学院和老师根据学生课程学习情况,不断微调和优化课程,收获了学生的好评。如人工智能微专业王伟凝老师讲授的《计算机视觉基础》课程,其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在开课学期学院排名第二。“这门课程介绍了计算机视觉中的基本概念,以及高层场景感知和理解,并引入了模式分类中的经典方法,让我学习和了解了相机如何识别现实世界的事物和识别活动,”选课的2020级机械工程专业黄彦同学评价道:“这门课程是一门很好的入门课程,设置了合理的任务让我们去完成,去思考,引导我们开放式学习,对非专业人士很友好”。


人工智能相关微专业设置课程情况一览表

丁长兴老师开设的《机器学习基础》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机器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同样拓宽着学生的视野。上过这门课程的一位同学就表示,自己有着跨专业深造的打算,微专业的修读,让自己未来的学业规划更加明确。

创新AI+人才培养模式

深耕教改 锻造特色

变则通,通则久。华南理工大学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优势,深度解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持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通过组建教学改革班、强化产教融合等方式,创新AI+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学生适应和引领智能化时代发展的能力。


工业设计(信息与交互设计实验班)多模块生态课程平台

工业设计专业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应对智能化和信息化时代对交互设计人才的需求,在设计学院组建工业设计(信息与交互设计实验班)。采用“1+3”模式面向全校一年级本科生遴选优秀生源,通过构建以智能产品与人机交互、移动应用与交互设计、服务设计与文化创意、大数据与可持续设计等4个特色方向为基础的多模块生态课程平台,培养既掌握设计理论和设计创意技能,又掌握多模态智能交互技术的综合设计人才。创意与技术碰撞,跨学院协同开展设计与技术教学研究,学生在课堂上体验最新的XR(扩展现实)等设备,创作出了“温度自适应智能可穿戴斗篷”“让孩子高效又健康学习的状态检测仪”等课程设计作品,其中“公共急救智能医疗可穿戴设备”作品已申请发明专利一项。


人工智能专业学生作品“多功能陪伴家庭机器狗”获“未来技术—百度大脑杯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未来技术学院借助高水平教学实验室、校企联合教学科研实验室,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同培养人工智能人才。包括联合百度设立百度松果人才培养实践基地,组建百度松果人才培养菁英班,共同举办“未来技术—百度大脑杯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与腾讯共同建设“腾讯犀牛鸟开源人才培养计划”;与奥比中光开发者社区联合成立3D视觉人才培养社区,共建《人工智能与3D视觉》课程等,着力提升人工智能人才的创新实践能力和竞争力。


医学院学生使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进行外科操作

医学院在增设《小白学人工智能之机器学习》《大数据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Matlab在数字图像处理中的应用》《Python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及应用》等人工智能相关课程的基础上,深化与医疗行业企业合作,提升医学类专业的智能化教学水平。如与银蛇医疗、直观复星共建外科手术学实验室课程,学生在课程中可以了解最前沿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情况,学习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的相关技术,并使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进行模拟训练和实体操作。

观往知来

笃行不怠

面向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深入推进,人工智能赋能行动的实施,根据学校工作部署要求,教务处正在制订《人工智能全面赋能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方案》,人工智能赋能教师教、学生学、教学管理服务等将全面推进,塑造“智能+”教育新生态。

华南理工大学 学生记者团

信息来源:教务处

文:王功敏 梁权森

图:相关院(系)提供

微信编辑:鲍恩

初审:鲍恩

二审:卢庆雷

终审:邹浩

华工原创,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敬请联络

邮箱:hgxcb@scut.edu.cn


“分享”“点赞”“在看”,记得一键三连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官方平台。
2281文章数 302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