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毛主席第四版画像挂上天安门,遭市民质疑:主席怎么只有一只耳朵

0
分享至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画像就成为了各国人民关注的焦点。

然而,细心的人们肯定会发现,每逢国庆前夕,总会有一辆吊车停在天安门城楼,随后便将毛主席的画像取下,再将新的画像挂上。

对此,很多人对此表示很不理解,为什么每年都需要更换画像?

其实,鲜少有人知道,天安门城楼所悬挂的那幅毛主席画像曾经被几经修改。据相关数据统计,自开国大典以来,毛主席画像先后进行了8次更迭。再回首,仍热血澎湃,这抹红色的背后,又是多少守护。



一、第一幅画像的诞生

不少人在看到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的影像资料时,都认为毛主席的画像是在这个时候挂上去的,其实不然。

1949年1月,毛主席带领解放军们进了北平城,北平正式宣布解放,无数百姓夹道欢迎。

1949年2月12日,天安门广场上热闹非凡,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中央的主席巨幅画像,这是毛主席画像第一次被挂上天安门城楼。



在毛主席画像旁边分别还有其他四幅革命伟人画像,这些画像能够让市民们更加直观的感受到领袖的风采,尤其是北平艺专的师生们尤为兴奋。毛主席的这幅画像,是他们不分昼夜所绘制出来的,自然对这幅画像有着别样的情感,尤其是毛主席画像主笔董希文,心中更是感慨万千。

毛主席画像主笔——董希文,他不仅仅是北平艺专的老师,还是中国著名的油画家,世人更是称呼他为“时代画卷”。

1946年,时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的徐悲鸿,邀请董希文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对于徐悲鸿的邀约,董希文并没有拒绝。



一直以来,董希文都非常热爱艺术,尤其是对绘画,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早在学生时期就远赴西南边寨,这么做是为了更加了解底层人民的生活。

他创作出了无数幅革命宣传画,在他的画里能够感受到对革命的高度热情,邀请他来担任毛主席首幅画像的主笔自然是最适合不过的了。

当收到党中央的邀请时,董希文激动不已,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有这么大的荣幸!他激动的说:“我愿意!”



他所绘制出的第一幅毛主席画像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紧接着为纪念“七七”抗战12周年大会,董希文再一次担任主笔,只不过这一次他还带了他的学生们。至此,开启了毛主席画像的历史。

二、更迭的伟人画像

1949年盛夏,年仅19岁的北平艺专学生陈淑光接到了董希文所布置的“秘密任务”,董希文对他们说:“这次的画像不同于第一次,是需要表达纪念七七抗战的。”

学生们听到后,也都非常重视,便开始进入紧锣密鼓的绘制之中。当完成毛主席画像时,其中有一名学生提出可以在毛主席画像旁再添一幅朱德的画像,毕竟朱毛感情是革命感情!

董希文听后表示很认可,于是决定赶制出朱德的画像,在两个伟人画像中间,北平艺专的师生们还加了一颗巨大的红星。在看待这幅画作时,心中立即涌起了爱国之情。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历史上仅此一次两位领袖画像同时出现在天安门城楼上。



时间来到七七抗战12周年大会,毛主席一行人登上了城楼,看到伟大的领袖后,城楼下的百姓们激动的欢呼道:“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这预示着新中国已呼之欲出。同时,第二次画像的成功绘制也为开国大典的画像绘制打下了一个夯实的基础。

很多人都以为开国大典和第二次画像出自于同一人之手,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不仅创作者不一致,连来源也不尽相同。你知道吗?直到1949年9月30日的深夜那幅开国大典时要悬挂的毛主席画像还在修改,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距离开国大典还剩20天,周令钊当时还在北平艺专任教,这天他突然接到了一项令自己意想不到的任务:给毛主席画一幅画像,并且这幅画像是需要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中央的,意义重大!

先前,周恩来总理就亲自交代有关部门前往中南海丰泽园为毛主席拍摄正面肖像照,可遗憾的是,这些肖像照都没有落选。这也让周令钊陷入了困境,到底该怎么办呢?该选取哪张照片呢?

突然,一张照片出现了众人眼前,在看到这张照片后,周令钊当即决定:“就他了!”

这张照片是毛主席在离开延安赴东北前与曾任东北民主联军和东北军区炮兵司令员朱瑞谈话时的照片。



照片中的毛主席意气风发,周令钊觉得这张照片最适合作为参照,于是他让爱人陈若菊把毛主席的这张照片给放大,他观察的很细致,他知道这种画像一点问题都不能出错。

在他的努力下,这张经典的画像终于诞生,聂荣臻元帅在看到这幅画像时,点了点头,说:“这画的可以,还挺像的!”但照片上和朱瑞谈话时,毛主席的衣领是敞开的,为了显得更加庄重,聂荣臻元帅建议了将衣领修改一下。



周令钊等人在1949年9月30日晚终于顺利完成了毛主席画像的绘制!这幅画像有足足6.4米高,5米宽,画像中的毛主席面部稍侧,带着八角帽,脸带微笑,尽显伟人风范!作为主笔的周令钊也被称为“国家形象”设计师,并荣获多个勋章,这是对他绘画能力的认可!

在众多画像中,最“特别”的莫过于毛主席第四幅画像,它只悬挂了一天,周总理看到后直言:“赶快换掉!”,甚至还遭到了市民们的质疑,这幅画像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三、深受市民质疑的第四幅画像

在60年代以前,只有国庆节的时候毛主席画像才会被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中央,直到60年代后,党中央才决定无论寒冬酷暑都将毛主席画像终日悬挂在天安门中央。

可1967年,昔日被称为“国家形象”设计师的周令钊所绘制的毛主席画像却不尽如人意,他为何会突然做这种“有失水平”的事?



这天,市民们像往常一样来到天安门城楼,突然发现毛主席的画像竟然只有一只耳朵!

上级领导得知这件事后,立即将民众所反映的情况告知周令钊,周令钊经过了多次检查发现并不是自己在绘制的时候少给毛主席画了一只耳朵,而是这张照片的角度让民众产生了“误会”。

在平视的时候,这张照片是会漏出两个耳朵的,但是当市民们仰视毛主席画像的时候,只能看到一只耳朵。因此,看到这幅画像的市民们会认为作为主笔的周令钊对毛主席画像处理的不严谨。



发现问题后,周令钊立即对这幅画像进行了调整,可即便如此,这件事就像一根针一样,深深扎在他心里,久久不能忘却。

最终悬挂的毛主席画像虽然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但在周令钊心中,自己并没有绘制出一副完美的画作,这也成为了他一生的遗憾。随着时间的流逝,新的画手也取代了他。

四、更加完美的画像

由于需要一年一更换画像,为了避免经历风吹雨打画像变得斑驳,画像颜料的选择变得尤为重要。

后来,画手们为了能让色彩变得没有差异,甚至有人将绘画室的顶棚改成玻璃制作,这么做是为了让室内外色差变得一致,看上去不突兀。



为了创作出更加完美的画像,这些画手们日复一日的在高温下工作,有的人开始体力不支,一度出现了腹泻、脱水等症状。可即便如此,为了能更快的完成毛主席画像的绘制,他们依旧在坚持,一直奋斗在一线。

在他们的努力和坚持下,一副又一副优秀的画像诞生,让市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毛主席,对毛主席的敬意和爱戴又多了一分。

总的来说,这些画手们所绘制的毛主席画像凝聚了他们的心血,如果没有他们我们根本看不到栩栩如生的主席!



细心的人一定会发现,现如今,来到北京天安门广场时看到画像的那一刻,会发现毛主席的目光会一直在慈祥的注视着我们,这正是因为这些优秀的画像经过无数次尝试,利用光影角度的变换来实现的,这不仅是画手们画功的进步,更是时代的进步!

结语:

对于曾参加过绘制毛主席画像的画手们而言,绘制毛主席画像是他们这一生中最骄傲的事,邢秋成曾说:“我这一辈子只做一张画!”

毛主席的画像不仅仅是一张普通的画像,而是时代的凝结点,更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毛主席画像那深邃的眼神,正注视着世界,注视着东方,注视着我们前进的中国!

向这些伟大无私的画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甜甜笔录
甜甜笔录
历史原创作者 欢迎关注
3079文章数 12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